羅桂花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xué) 江西南昌 330038
目前對巴金的小說《憩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的文學(xué)審美、人物性格、“敗家子”的悲劇形象、“看與被看”模式的分析、大家庭沒落和家園回歸的分析、小說主題本身、巴金自身的矛盾分析、母親形象、巴金的小說《憩園》與《寒夜》的比較,還有與張愛玲、魯迅以及一些外國文學(xué)的對比上,更有對女主人公出場的相關(guān)服飾研究;也有從《憩園》的修辭性敘事、敘事模式等角度去分析的,但都是從文學(xué)敘事模式的角度去分析,運用語用學(xué)的會話原則等相關(guān)理論去分析這篇小說的是少之又少。小說的對話是小說活的靈魂,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對小說的對話分析也是對實際語言的應(yīng)用。
格萊斯將合作原則定義是合作原則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交談中所說的話符合當時交談的目標和方向。如果發(fā)話人的話語在表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下任何一條準則,那么他可能是故意這樣做的,而受話人則要根據(jù)當時的語境,推斷出發(fā)話人表面違反合作原則的目的,也就是要弄明白他的話語含義。因此,合作原則是一種用來解釋會話含義的理論。
合作原則在《憩園》中的運用:
人們通常在話語交流中,會有很多影響會話正常繼續(xù)的因素,所以如果要使會話繼續(xù)下去,會話的參與者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或者目的去進行,每個參與者也需說與話題有關(guān)的話,有時候可能字面上的意思不是這樣,但是隱含的意思或者有存在這樣的前提,即在一定的語境下進行的會話就有遵循相關(guān)的會話原則,這樣的會話就可以繼續(xù)進行。格萊斯也據(jù)此提出在參與會話時,你的會話貢獻要符合會話的公認目的或方向。
真實準則又叫質(zhì)的準則,是說所說之話力求真實,盡量保證話語的真實性。包括兩個小方面:一是不說自己明知道是不真實的話,二是不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在《憩園》中有很多對話都違反了真實準則,因此會產(chǎn)生特定的會話含義。如:
1.楊家小孩(帶著嚴肅的表情小聲問):你有沒有打聽到我爹的消息?
我(搖搖頭,坦然地說):沒有。
(第三十章,第186頁)
以上的對話發(fā)生在楊家小孩的哥哥準備要娶媳婦兒的時候,黎先生和楊家小孩在武侯祠相遇了,楊家小孩放心不下他的父親,瞞著他的母親和哥哥,悄悄地跑過來問黎先生有沒有關(guān)于他父親的消息,其實此時黎先生是知道的,因為他在來武侯祠的路上剛好碰見了他那更加消瘦父親,但是他為了不讓楊家小孩擔心,所以撒了個謊說沒有。黎先生在會話中違反了真實準則,只是為了不讓楊家小孩擔心,想讓他更快樂些,沉浸在他哥哥的喜事當中,不要那么快就被打斷。從側(cè)面看出黎先生對楊家小孩的態(tài)度是很好的,也很關(guān)心楊家小孩的事情,體現(xiàn)出黎先生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
適量準則是說會話者所講的話要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所說的話應(yīng)包含實現(xiàn)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所說的話不應(yīng)超出實現(xiàn)目的所需要的信息。違反適量準則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會話含義:
1.姚國棟:那么你就一直住在國際飯店?你回到家鄉(xiāng)十多天還住在旅館里頭?你真怪?你不是還有闊親戚嗎?你那個有錢的叔父,這幾年做生意更發(fā)財了,年年都在賣田,你為什么不去找他?
我(著急地提醒):小聲點,小聲點,你知道他們早就不跟我來往了……
(第一章,第99頁)
此段對話可以看出“我”的好友姚國棟見到我很是興奮,就一直問我的一些近況,知道我回家鄉(xiāng)后一直住在旅館,于是就問了這一連串的五個問題,而小說中的我則被問得很尷尬,根本不想細細回答好友的這些問題,沒有提供給姚國棟所問問題的全部信息。因為自己久在異地,突然回鄉(xiāng),一切都仿佛陌生了許多,也沒個住處,親戚也都看不起自己,所以只能寄居旅館,于是著急地提醒好友小聲點,告訴他一個總的原因是他的那些闊親戚早就跟他沒來往了。好友連問五個問題,我只用了一句話就回答完了,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適量原則,沒有根據(jù)提問者所問的問題進行一一回答,減少了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含量。但是因為他們都處在相同認知的語境里,所以我的回答也能完成此次交談,隱含的意思則是我的那些闊親戚們根本瞧不起窮人,不管我出名或者不出名。
盡量保證話語的真實性,說話要貼切。違反相關(guān)準則,表明對方不想回答或者故意轉(zhuǎn)移話題。
1.我:你現(xiàn)在就把楊家小孩的事情告訴我罷。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姚國棟:你找到材料了嗎?他跟你講了些什么話?
(第五章,第106頁)
以上的對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關(guān)聯(lián)準則,我叫我的好友姚國棟把他所知道有關(guān)楊家小孩的事情告訴我,他非但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反而是轉(zhuǎn)移話題,問我找沒找到材料,楊家小孩跟我講了什么,把話題轉(zhuǎn)到其他方面去,反問我一些問題,就表明姚國棟是故意轉(zhuǎn)移話題,不想回答我有關(guān)楊家小孩的事情。
2.姚國棟:好,等一會兒你在你媽那兒拿五百塊錢。我問你,你在你外婆家吃的什么菜?
小虎:媽,你等一會兒要給我啊。
(第七章,第112頁)
從簡短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小虎根本不想回答他父親姚國棟提的問題,所以他干脆轉(zhuǎn)移話題,直接不回答他父親的問題,違反了關(guān)聯(lián)準則。從這里可以看出小虎是被他父親寵溺壞了才會如此沒禮貌,對待別人的提問可以愛理不理,脾氣也壞得很。
方式準則是說所說之話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明扼要,避免贅述,說話要有條有理。在交際中,人們通常會通過話語啰嗦或其他方式來違反這一會話原則。例如:
1.楊家小孩:黎先生,請你以后不要到大仙祠去,好不好?
黎先生:為什么呢?你怎么曉得我到大仙祠去過?
楊家小孩:我我——
黎先生:那個啞巴是你的什么人?
楊家小孩:啞巴?啞巴?
黎先生:就是住在大仙祠里頭的啞巴。
楊家小孩:我不曉得。
(第十八章,第136頁)
這段對話中,黎先生用“啞巴”來問楊家小孩,想讓他告訴自己關(guān)于大仙祠里那個人的事情,但他也不知楊家小孩的父親其實不是啞巴,所以“啞巴”在這里就會有歧義,違反了會話原則的方式準則,產(chǎn)生歧義。讓楊家小孩一時不知道黎先生所說的啞巴是誰,但說了住在大仙祠里人他就知道說的是他父親了,但是他還是裝作不認識的樣子。
合作原則的違反在小說《憩園》中的具體實踐和運用是從語用學(xué)的角度去重新挖掘這部小說的,從一個全新的視野去看待這篇小說。通過合作四原則的違反來對小說《憩園》的對話進行挖掘,從而可以更深層次的去剖析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和對話設(shè)置的合理性與巧妙性,但還需繼續(xù)細致深入的去分析《憩園》這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