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婷,甘甜甜
(1.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2.網易(北京)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成為民意表達的一個主要渠道。網絡民意是社會情緒最直接、迅速的展示平臺,也是黨和政府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重要途徑,其對現(xiàn)實社會和公共政策的影響愈發(fā)明顯。網絡民意和真實民意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異,受網民結構和網絡傳播特性等因素的影響,網絡民意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實民意,但網絡民意仍是觀察真實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如何通過網絡民意把握真實民意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議題。
真實民意是大多數人的心聲,而網絡民意未必如此。在數字鴻溝和沉默的螺旋機制的作用下,網絡民意通常只能反映部分群體的意見,真實的民意難以在網絡上被全面、廣泛地呈現(xiàn)。一個典型的例證是,2016年短視頻軟件“快手”浮出水面,以及2017—2018年“小鎮(zhèn)青年”“土味潮流”的崛起,都說明在主流視野之外存在更多有著不同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群體。
網絡民意代表性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網民群體不能代表社會民眾群體。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7.7%。[1]這意味著,我國還有約四成人口未上網。網絡尚未覆蓋社會的所有階層,網民群體在年齡、地域、職業(yè)等方面都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其二,網絡民意呈現(xiàn)的最主要方式是基于網民個人主動的意見表達,但并非所有網民都有積極發(fā)聲的能力或意愿。大體而言,網絡上的瀏覽者要多于參與者?;诓煌膮⑴c程度,網絡的民意表達最終形成涵蓋沉默者、一般參與者、活躍者、意見領袖等在內的不同影響力的群體格局。其中,意見領袖往往能夠影響網絡民意。其三,網絡的“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使得網絡民意趨向單一化?!俺聊穆菪崩碚撝赋?,個人出于對社會孤立的恐懼,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或劣勢意見之時,會屈從于環(huán)境的壓力轉向沉默或附和優(yōu)勢意見。網絡中存在著大量參與者關系緊密、歸屬感強的傳播空間,在這些社區(qū)中,“優(yōu)勢意見”變得更加顯而易見,人們的趨同行為也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2]
因此,在觀察網絡民意之時,首先要區(qū)分民意表達主體。既要關注意見領袖的觀點,也要關注一般網民的觀點;既要關注精英階層網民的意見,也要關注大眾階層網民的意見;既要關注主流的民意,也要關注處于劣勢的民意。長遠來說,要通過網絡民意來把握真實民意,需要進一步消除數字鴻溝,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加快推進網絡設施的普及。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西部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擴大網民主體,完善網民結構。其二,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促進網民積極、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數字鴻溝不僅是指媒介硬件方面帶來的差距,也指不同的媒介使用能力造成的社會差距。大體來說,老年群體和文化水平較低的群體,其媒介使用知識和技能相對匱乏,民意表達意識和能力較差,造成網絡民意的代表性不足。因此,要進一步加強針對媒介使用能力較弱的群體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只有網民主體變得更加多元、網絡表達更加活躍,網絡民意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真實民意。
真實民意是理性的,而網絡民意未必如此。民意借由互聯(lián)網這一媒介傳達出來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網絡傳播結構的影響和干擾,可能導致網絡民意失真。
匿名性和信息的海量性是網絡的基本特性,由此帶來一系列網絡空間特有的傳播現(xiàn)象。目前大多數網絡平臺都實行“前臺匿名、后臺實名”的原則,網民的發(fā)言對外是匿名的。在陌生的網絡環(huán)境中,他們可以暫時脫離道德風險,因此往往會擴大其表述的情緒性和非理性。網絡信息的海量性則導致了“回應室效應”的產生。在網絡信息超載的環(huán)境中,網民往往會選擇性地接觸那些和自己意見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意見不一致的信息。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個嚴格分流的、只囊括一致意見的群組,這樣的群組被稱為“回應室”。在“回應室”中,網民聽到的都是自己意見的回音,會認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從而扭曲了對一般共識的認識。[3]“回聲室效應”營造出的“信息繭房”“過濾氣泡”,使得網民的觀念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里被不斷加強,導致群體極化。另外,網絡傳播呈現(xiàn)出“圈層化傳播”現(xiàn)象,網絡傳播空間呈現(xiàn)更加垂直和細分的新特征。圈子具有一定封閉性的特征,與圈子主流相左的意見往往會被排斥,而相似的意見則不斷被強化。這導致各個不同的圈子中的民意表達呈現(xiàn)出極端化的狀態(tài)。
在當前的社交媒體時代,內容生產不再被媒體精英壟斷,信息發(fā)布門檻降低致使各種信息魚龍混雜。在社交媒體上,“感覺”往往勝過“事實”,最符合當下社會情緒的內容是最容易被傳播的。在這種后真相語境下,訴諸情感和個人信仰的信息比客觀事實更容易影響輿論。網絡民意因此變得更加情緒化、非理性。
因此,在這種意見、觀點混雜多樣的網絡環(huán)境中,要把握真實民意,需要首先辨識各種網絡民意表達的質量,然后區(qū)別對待處理不同民意。在網絡公共空間中,不乏一些理性的、具有建設性的聲音,對于這類民意要加以鼓勵、及時吸納。而更多普通網民的觀點和想法五花八門,很難對所有問題都有正確的、合理的表達,對于這類民意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網民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qū),要及時進行辨認和宣介,廓清模糊認識。同時,網絡也成為一些網民宣泄不滿的平臺,他們的表達往往不僅流于情緒化,還有可能走向極端化。對于這類民意要進行及時的引導和糾正,疏解不良情緒,化解怨氣怨言。總的來說,網絡上眾聲喧嘩,應審慎地辨識不同質量的民意,而非片面地完全迎合。只有區(qū)別對待、處理不同質量的民意,才能廓清雜音,更準確地把握真實民意的脈搏。
真實民意是民眾自主的心聲,而非被政治精英、商業(yè)資本等外部力量操縱的偽民意。民眾個人可以自發(fā)形成意見,也可以跟隨外部意見,但應以保障充分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為前提?;ヂ?lián)網技術賦權下,個人自由表達的機會增多,網絡民意勃興生長,然而其背后同樣隱藏著被操縱的陰影,大量被污染、變質的民意充斥網絡。
操縱網絡民意有多種手段。一是網絡謠言。網絡謠言已經成為破壞網絡生態(tài)的毒瘤,特別是在熱點事件、重大突發(fā)事件中尤為顯著。一些謠言歪曲輿論走向,制造恐慌、煽動情緒,給政府施壓。長久以來,許多網絡謠言變化多樣、衍生能力強、周期性地反復出現(xiàn),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對社會態(tài)勢的感知、對政府工作和公共政策的意見。二是網絡炒作。網絡推手、打手、水軍,刷單刷票等現(xiàn)象,其背后一般是商業(yè)資本驅動。他們深諳網民心理,熟悉網絡技術,能有目的、針對性地熟練操作一整套控制輿論的流程。經過幕后黑手,真實民意被遮蔽,特定的民意迅速被挑起,甚至在一些案件中引發(fā)“民意審判”。三是虛假新聞。一些網絡媒體為追求“流量變現(xiàn)”而棄社會責任于不顧,不惜刻意加工、編造聳人聽聞和帶有偏見、夸張性質的信息,借助算法推薦和搜索排名等技術手段廣泛傳播。很多假新聞首先發(fā)布在自媒體,而社交媒體往往既是虛假新聞出現(xiàn)的源頭,又不時在傳播過程中成為助推器。[4]虛假新聞在網絡公共話語空間中揮之不去,不明真相的網民表達出的意見難免失真。
被操縱的民意,即使披著民主的外衣也難掩其損害公共利益的本質,使得商業(yè)資本大行其道,輿論生態(tài)遭到破壞。在收集網絡民意時,要拂去表象、辨別真?zhèn)危⒁馐欠裼小澳缓蠛谑帧?,摸清異常動向的來源。采取措施防范網絡民意被操縱,可從民意形成的一般過程,即事實了解、價值判斷、達成共識等方面入手。首先,沒有事實就沒有真實民意,要及時應對網絡謠言、假新聞等現(xiàn)象。除了刪、堵、封、辟謠外,根據傳播學者克羅斯的謠言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為消除模糊性,要堅持信息透明、公開、暢通,通過政務新媒體、主流媒體等可靠信源及時公布民眾應知、欲知而未知的準確信息。其次,規(guī)制容易操縱網民價值誤判的利益相關方,加強網絡立法、行政監(jiān)管,督促新媒體行業(yè)自律,規(guī)范網絡營銷、網絡公關等行為,嚴懲網絡灰黑勢力。最后,在達成共識方面,可注意引領共識的主體以及共識指向的利益客體,防止網絡民意匯聚過程遭到不正常干涉、阻隔或扭曲。
獲取真實民意的方法一般要通過科學的民意調查,同時也包括對民意表達的信息收集。然而,現(xiàn)行使用的一般網絡民意獲取方法有待完善。
首先,過于依賴大數據網絡輿情。在談論網絡民意時,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qū),即簡單將網絡民意等同于網絡輿情。應當看到,“網絡輿情”更多體現(xiàn)在整體性的網絡現(xiàn)象、網絡事件、網絡熱點等問題上,而“網絡民意”則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個個網民個人自身的原生態(tài)意愿。[5]僅根據網絡輿論來理解中國的民意,既存在統(tǒng)計學上的缺陷,也有失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一些網絡輿論關注的熱點,是由網絡媒體或一些意見領袖設定議題。這些人常常會選擇自己關心的議題以引導網民,而選擇性地忽略其他議題、排斥掉其他社會民意。許多熱點事件往往偏向負面,由此得出的輿情民意具有負面特征,然而這是片面的。由于事件變幻復雜,“新聞反轉”導致輿論兩邊倒,不確定性、流動性較大。網絡輿論容易摻雜虛假民意,事件背后可能有派系雇傭水軍刷票等現(xiàn)象。此外,很多大數據輿情分析軟件僅僅是一些傳播時空上的規(guī)模數量,在缺乏成熟的語義分析、圖像音視頻分析技術下,難以有效準確獲得多媒體的情緒態(tài)度指數。因此,網絡民意長期的、穩(wěn)定的觀點與態(tài)度傾向,是準確測量網絡民意尤其需要關注的。[5]
其次,囿于單一圈子平臺,視野狹窄。單一圈子平臺的大數據挖掘方法有可能使網絡民意呈現(xiàn)浮于表面、出現(xiàn)偏差。如今,在大數據、機器算法等技術驅動下,信息的智能推薦分發(fā)、個性化推送定制、熱門置頂排行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APP、網站、社交媒體中。然而,現(xiàn)行算法存在不科學之處,簡單以點擊量、閱讀量、轉評贊量為指揮棒排序新聞、信息,導致大量非理性觀點、低俗信息、假新聞、謠言等原本具有較高關注度的“爆文”被挖掘出來,得到更多的曝光度,引發(fā)新一輪的惡性傳播。同時,用戶點擊此類信息后,算法會判定其喜好傾向,進而推薦更多同類信息,循環(huán)往復,嚴肅新聞、客觀真相、理性觀點退去,網絡民意離真實民意漸行漸遠。因此,收集網絡民意應跳出單一圈子平臺,拂去關注度的表象,站在全網的視角挖掘隱藏在網絡空間各處的社情民意。
基于以上輿論表象和算法陷阱,要在網絡輿情監(jiān)測的基礎上,增加使用長期穩(wěn)定的線上大數據全網調查、線上大規(guī)模抽樣調查、田野觀察等科學嚴謹的方法。第一,不可否認,網絡輿論對于反映社會情緒和意見的重要作用,網絡輿情監(jiān)測仍是政府考察民意、特別是主流民意的有效抓手。第二,信息時代,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收集和分析能全面廣泛地獲取網絡社情民意。第三,抽樣調查靈活多變、針對性強,仍是一種能清晰嚴謹、方便有效地推斷總體網絡民意的辦法,線上大規(guī)模抽樣調查有助于接近現(xiàn)實民意?;诰W絡圈層化現(xiàn)象,應注意分層抽樣、類型抽樣,覆蓋不同人群。第四,只有深入的網絡田野觀察,深入網民社區(qū)社群,傾聽其所思所想,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掌握最原始、本真、可靠的網絡民意。網絡輿情監(jiān)測、大數據全網調查等長效工作機制的建立,政府可以與企業(yè)、媒體、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體合作,增強數據獲取與處理、輿論觀察與引導、民意調查與研判的能力。多方協(xié)同、多舉并用,有助于全面深入地通過網絡民意把握真實民意,讓網絡民意更接近真實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