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林
對于領導決策者來說,經常同時承擔多項任務,這時就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理好工作順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明初,燕王朱棣北平(今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就在于他把艱難的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小任務,然后按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實施。
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次年改元建文。建文帝朱允炆力行削藩,然而,由于削藩嚴重損害藩王利益,建文元年(1399年)7月,燕王朱棣于北平起兵“靖難”,爭奪皇位。戰(zhàn)爭期間,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討伐軍最高統(tǒng)帥,率軍50萬征討燕王。當時,燕王朱棣的形勢并不樂觀。他只占有北平以及周圍的地區(qū),軍隊的數(shù)量、占領的土地等遠遠少于建文帝,且面臨著來自遼東、南方等幾個方向的軍事夾擊。9月1日,朱棣得到永平(今河北盧龍)守將郭亮報告,江陰侯吳高帶遼東兵來攻。永平離北平也就400余里。10天后,朱棣又接報,李景隆軍已到達河間,距北平350里。遼東兵能征善戰(zhàn),倘若永平失陷,遼東兵直撲北平,南邊李景隆同時北進,勢必形成兩面夾擊,北平的形勢就很危急了。為此,朱棣果斷決定,先援救永平,李景隆一定會乘勢進兵攻擊北平,只要北平守住,待殲滅遼東兵之后,回師夾擊李景隆,就能變被動為主動。他對將領們分析說:我在此,李景隆必不敢先至。我今往援永平,引他前來攻城。城內守軍只需將李景隆吸引在城下,我再回師擊之,堅城在前,大軍在后,定能擒住李景隆。朱棣還進一步分析道:城中之兵,以戰(zhàn)則不足,而守則有余。我救永平,目的就是要引李景隆來攻。遼東兵吳高,聽到我來救永平,一定會后退。這樣,我就可一舉解圍永平而破李景隆。確定之后,朱棣囑世子朱高熾守北平,只須堅守不可輕易出戰(zhàn)。
9月19日(公歷10月18日),朱棣率兵馳援永平,吳高自知不敵,盡棄輜重,倉皇退據(jù)山海關方向。吳高不戰(zhàn)而退,被朝廷革職,發(fā)配廣西。朱棣解除永平之圍,馬不停蹄,即刻北上大寧(今內蒙寧城西),成功收服寧王朱權(朱元璋17子)的部隊10多萬人,壯大了實力。取得大寧軍后,朱棣一路攻關略地,撲向圍攻北平的李景隆。
李景隆在朱棣率兵救援永平,取大寧時,便率大軍向北平進發(fā),沿途將曾被燕軍攻下的如雄縣、涿州逐一收復。朱棣當時攻下這些地方后,為了不分散兵力,都沒有派兵駐防。所以,李景隆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順利抵達北平。經過盧溝橋時,見這里無兵把守,還得意洋洋地對部眾說:不守此地,我知其(指燕王)無能矣。其實,這是朱棣故意向敵示弱,引誘李景隆進攻北平,使其久攻疲師,最后殲之。過盧溝橋后,李景隆將大本營安扎在鄭村壩,派大軍猛攻北平,又派一軍攻通州,以阻遏燕軍從東邊對北平的回援。然而,攻打北平的各支部隊遭到了北平守軍的頑強抵抗。戰(zhàn)斗進入膠著狀態(tài)。此時的北方已是天寒地凍。朱棣冒雪率大軍從大寧回救北平,率領得勝之師向李景隆大本營奔去,將李景隆大軍擊潰,奠定了最終徹底打敗建文帝的基礎。
在這次一個半月的時間里,朱棣援永寧,襲大寧,大敗李景隆,北平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結束。此戰(zhàn)役的特點是:在敵強我弱、多面受敵的不利形勢下,朱棣準確判斷出事情的輕重緩急,變被動為主動,集中主力、先易后難,在運動中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逐漸改變敵強我弱態(tài)勢,最終轉危為安,取得勝利。
(作者單位:江蘇省工運研究所)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