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家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思想學(xué)術(shù)派別,形成于春秋時期,道家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是以道為核心的哲學(xué)世界觀。道家認為“道”是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起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老子是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思想記錄在《老子》一書中。關(guān)于《老子》一書的編纂過程,有不同的意見,但人們普遍認為它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在《老子》一書中,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礎(chǔ)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管理謀略是“柔弱之術(shù)”,而老子的社會目標(biāo)則是“小國寡民”。
關(guān)鍵詞:道家;老子;管理思想
一、 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基礎(ch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崩献右粫_篇就提到道家思想的核心:道。那什么是“道”呢?韓非做了如下解讀:“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考也?!币簿褪钦f,“道”是世間萬物之所以這樣的原因,也是所有“理”必須遵循的總依據(jù)。“道”是人們認識一切事物所要遵循的根本依據(jù)。
老子認為,“人道”也應(yīng)該遵循“天道”,應(yīng)該遵循所有自然規(guī)律,即“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依靠大地而耕田農(nóng)作;大地依靠上天而四季變換;上天依靠“道”而日月更替;“道”則依靠自然之性,順其自然,成其自然。無論是處理瑣事,亦或是管理國家,都不要刻意而為之,要遵其根本屬性。
二、 “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核心
《老子》中多次講到“無為”,如“愛民治國,能無為孚”,“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同時,又多次講“無為無不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反對“有為”,并提倡“無為”。那什么是“有為”,什么是“無為”呢?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不隨意妄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進而民自靜。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惫芾碚邿o為,人民自然可以管理好自己;管理者安分守己,人們自然端正;管理者無事,人們自然可以富裕;管理者沒有太多的愿望,人們自然無可追求。老子認為,管理者不僅要考慮自己的抱負,還要把百姓的意愿和愿望作為自己的管理目標(biāo)。百姓最大愿望是和平滿足地生活,所以管理者要對其少加管教。
(二) 為好己道
老子的“無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下屬可以做事,領(lǐng)導(dǎo)可以無為?!独献印返?4章說:“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代替主管部門的工作,相當(dāng)于代替木匠切割木材,木材必然會被損壞。領(lǐng)導(dǎo)者不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自己多么有才華,應(yīng)該讓他們的下屬發(fā)揮他們的才能。
(三) 不私自作為
老子認為人不等同于物,人都是有私心的,但是私心不能傷害到他人,老子告訴我們要舍棄小私“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币簿褪钦f,人要無私,也許會獲得更大的好處。
三、 “柔弱之術(shù)”的管理謀略
老子的管理哲學(xué)是“反向”的哲學(xué),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們現(xiàn)在解讀這個“反”字有三種含義:第一種是返回原點。老子認為反是動的根本原因,世間的萬物皆有其運動周期和運動規(guī)律,無論是太陽每天的東升西降,還是花開花落,或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幻,亦或是朝代的更替、人類的生老病死,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環(huán)往復(fù)地運動。第二種含義是物極必反?!独献印窌刑岬秸f“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狈彩露加卸?,超過了這個度,則會產(chǎn)生不好的效果。第三種含義是相反相成,這也是老子反向哲學(xué)最明顯的體現(xiàn),孔子總愿意說“是什么”,而老子愿意說“不是什么”,老子認為把不是不對的排除了,剩下的就是對的正確的,有人統(tǒng)計過,在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中,老子說了227個“不”字,比“道”字多了近三倍。
了解老子的反向思維,不難理解老子對“柔弱”的價值的非凡重視。老子認為,“柔弱”是“道”的基本屬性,是使事物符合“道”的最佳手段,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領(lǐng)導(dǎo)謀略。
老子柔弱之術(shù)第一個策略是以靜制動。老子把“靜”視為常態(tài),“動”視為不定態(tài),教導(dǎo)人們不要盲目追求動和變,而是要安靜地等待,看看發(fā)生了什么,等待事物恢復(fù)原狀。第二個方面是以柔克剛。老子反對其他人爭強、爭先的觀點?!肮蕡詮娬咚乐剑崛跽呱??!毙愿駝倧姷娜送鶎儆凇八劳鲋健?,溫和的人才是“生存者”。第三個角度是“不欲盈”。老子重視量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主張任何時候都不要達到極限。老子提出“不如其已”,如果因為太過滿而失敗,不如在開始時就停止。第二個是“功成身退,天之道”功成之際,及時而退,不要圖權(quán)力和地位,才是符合天道的。第三是“損有余而補不足”和“有余而奉天下”。
四、 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目標(biāo)
“小國寡居”是老子理想中的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闭J為人們只要是吃的美味、穿的好看,住的安適,過的快樂就可以了,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前不需要過多的交往。這是一個淳樸、安詳、舒適、自足,不存在宗法等級制度和剝削壓迫的社會,也是一個無須發(fā)展,停滯不前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田廣清.中國領(lǐng)導(dǎo)思想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7.
[2]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高華平.韓非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作者簡介:
宋宏達,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