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羅大佑在歌曲《童年》里唱道: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昔日美好的旋律,如今讓我這個為娘的聽來卻很惆悵。我女兒就是這樣,上學遲到、洗漱拖拉、作業(yè)不寫……她的拖延癥沒讓我感到美好,只讓我感到崩潰!這個“永遠不急的大王”,什么時候才能積極行動起來呢?
盧會
答:加拿大的一位大學教授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和拖延密切相關的四因素:自信心不足、討厭被人指使、注意力不集中且沖動、目標過于遙遠,并由此建立了拖延公式:U= EV/ID,其中四個變量:你對任務獲得成功的信心(Expectancy),你對整個任務感到愉快的程度(Value),你有多容易分心(Impulsiveness),你多久會獲得回報(Delay)。
公式里,U代表效率,與信心(E)和愉快的程度(V)成正比,也就是說對完成任務越有信心,完成任務越快樂,其做事的效率越高;同時效率(U)還和分心程度(I)與獲得回報的時間(D)成反比,也就是說,完成任務過程中,孩子越分心,獲得回報的時間越長,其做事的效率越低。
有了這個公式,我們就可以通過提高對任務的自信心和愉快程度,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可能性,以及縮短獲得回報的時間,從而幫助孩子降低拖延程度,提高做事效率。
1.幫孩子樹立完成任務的自信
足夠的自信是孩子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前提。有時,孩子還沒開始學習就已經在為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而焦慮了,結果遲遲不敢動手去做。如何幫助孩子樹立足夠的自信呢?家長可以這樣做:不在別人面前講孩子的缺點;少批評,多表揚,重視鼓勵的力量;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幫他分析并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提供機會,在實踐和成功的喜悅中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2.給孩子一個看得見的獎勵
想讓孩子養(yǎng)成不拖延的習慣,必要時要給予他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經常遲到的孩子,如果一個月不遲到,可以發(fā)一個全勤獎狀;經常拖延作業(yè)的孩子,如果堅持一星期按時完成作業(yè),可以請他吃美食或購買新玩具;做一個獎勵表格,貼在家里顯眼處,完成一項蓋一個章或貼上一朵小紅花;等等。
3.幫助孩子管理時間
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時,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計時器,告訴他在20分鐘內要專注于眼前的任務,時間到了休息5分鐘,然后設定下一個20分鐘,這樣會促進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務。另外,把每天要做的事列成清單,確定優(yōu)先順序,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每天堅持。
4.減少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孩子做事情時,特別是做他不太想做的事情時,很多東西會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難以專心。這時,我們需要清理孩子周圍的環(huán)境,盡量消除影響其專注力的因素。如建立孩子專屬的學習角,使用臺燈,保持安靜,拿走與學習無關的東西等,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5.營造高效完成任務的氛圍
孩子經??吹降囊磺?,對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義。比如,周圍的同學學習積極、你追我趕,家里的父母做事高效、井井有條,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做事習慣。
以上都是家長的努力,而戰(zhàn)勝拖延癥,終究要靠孩子自己,家長的作用只是引導和幫助。但如果家長能夠付出足夠的耐心,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采取合適的方式,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戰(zhàn)勝拖延癥,并養(yǎng)成積極主動、守時高效的好習慣。而孩子一旦養(yǎng)成了這種好習慣,必將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