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張星星
(西安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西安 710038)
膿毒癥是一種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情兇險、治療花費高、病死率高、醫(yī)療資源耗費大等特點[1]。臨床上一致認為對能夠反映膿毒癥病情程度及預后情況的相關指標進行檢測與探討對于維護患者健康與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指示意義。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早期膿毒癥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即會發(fā)生變化,對其進行有效監(jiān)測可在一定程度上輔助臨床醫(yī)生預測患者病情并及時進行干預,但其敏感性弱于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僅在血小板變化較大時方能反映在血常規(guī)單上,而血小板參數(shù)作為反映血小板分布與大小的指標,先于血小板計數(shù)發(fā)生變化[2-3]。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膿毒癥患者預后與血小板參數(shù)的相關性。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0例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齡31~76歲,平均(65.23±5.61)歲;ICU住院時間2~12 d,平均(7.53±2.49) d;肺部感染33例,腹腔感染17例,膽道感染12例,泌尿系感染4例,軟組織感染3例,顱內感染1例;微生物培養(yǎng)陽性48例,包括表皮葡萄球菌4例,金黃色葡萄球菌5例,溶血鏈球菌1例,肺炎鏈球菌4例,大腸埃希菌4例,銅綠假單胞菌6例,陰溝腸桿菌2例,鮑曼不動桿菌7例,肺炎克雷伯菌5例,大腸埃希菌4例,白色念珠菌3例,熱帶念珠菌1例,光滑念珠菌2例。
1.2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入選者均存在發(fā)熱、呼吸急促、心動過速等癥狀,經(jīng)臨床檢查、CT檢查、實驗室檢查等確診;②本研究前7d內未服用潘生丁、阿司匹林、肝素等易對凝血與血小板功能帶來影響的藥物;③住院時間>48 h。(2)排除標準:存在血液病、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減少癥、惡性淋巴瘤、骨髓異常增生等影響血小板功能或數(shù)量的病史。
1.3方法 依據(jù)疾病轉歸,將患者分為存活組(n=52)與死亡組(n=18)。依據(jù)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4]將患者分為A組(n=9,APACHEⅡ評分<10分)、B組(n=27,10分≤APACHEⅡ評分≤19分)、C組(n=34,APACHEⅡ評分>19分)。該評分表內容主要包括體溫、心率、動脈血、白細胞計數(shù)、心血管、腎臟、免疫抑制、年齡等,總分0~70分,得分越高病情越嚴重且病死率越高。依據(jù)血小板計數(shù)情況分為血小板減少組(n=29,PC<100×109/L)、非血小板減少組(n=41,PC≥100×109/L)。抽取患者3ml清晨靜脈血,注入含有抑肽酶育抗凝劑EDTA-K2的密閉真空采血管中,注意勻力勻速振蕩,促使其充分混勻,并于血標本收集30 min內通過日本SYSMEX KX-21全自動化血細胞分析儀、無氰HGB測量法檢測血小板參數(shù)。觀察指標:(1)比較存活組與死亡組血小板參數(shù)水平。(2)比較A、B、C三組血小板參數(shù)情況。(3)血小板減少組與非血小板減少組血小板參數(shù)水平。
2.1存活組與死亡組血小板參數(shù) 死亡組相較于存活組,PLT降低,PDW、MPV與P-LCR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對比
2.2A、B、C三組血小板參數(shù) C組相較于A組與B組,PLT更低,PDW、MPV與P-LCR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B、C三組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對比
2.3血小板減少組與非血小板減少組血小板參數(shù) 血小板減少組相較于非血小板減少組,PLT降低,PDW、MPV與P-LCR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小板減少組與非血小板減少組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對比
膿毒癥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闡明,主要涉及炎癥、感染、凝血、免疫、組織損害、代謝等一系列問題,且與機體多器官、多系統(tǒng)生理病理改變關系密切[5]。由于膿毒癥早期,凝血活化、炎性反應、纖溶抑制等相互影響,并共同參與病情發(fā)展過程,而血小板在激活凝血功能、加劇炎癥反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進而可對膿毒癥出現(xiàn)、進展以及轉歸產生影響[6]。另外,活化后的血小板功能與形態(tài)均會發(fā)生改變,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觀察,即可掌握機體炎癥反應及膿毒癥病情。目前,臨床上對于膿毒癥與血小板計數(shù)的研究相對較多,但對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水平與膿毒癥預后的相關性研究還比較少[7]。為了準確判斷病情轉歸,把握血小板輸注指征,促進患者恢復,本研究主要觀察PDW、MPV、P-LCR、PLT與膿毒癥預后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相較于存活組,C組相較于A組與B組,PLT均降低,PDW、MPV與P-LCR均升高。由此可見,對于膿毒癥患者,出現(xiàn)PLT降低,PDW、MPV與P-LCR均升高,其APACHEⅡ評分增大,預后不利,死亡風險更大。潘思夢[8]等在研究中指出PLT變化情況可有效反映膿毒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死亡率關系密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論證了PLT可為膿毒癥患者臨床預后提供依據(jù)的觀點。張曉寧[9]等報道,膿毒癥患者病情發(fā)展過程中,PDW、MPV等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易出現(xiàn)變化,可用于預后評價。在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中,PDW、MPV與P-LCR屬于分別從血小板體積差異程度、血小板大小或體積、大體積血小板比例反應血小板情況的指標,同時PDW可輔助臨床上了解機體內成熟、衰老、新生的血小板分布情況,P-LCR能夠呈現(xiàn)出血小板及骨髓新生血小板活化情況[10]。綜合分析上述指標,可以更為客觀地了解血小板活性、生成、增殖動力學及骨髓代償增生情況。對于膿毒癥患者,PDW、MPV與P-LCR升高,提示其體內存在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且致密的血小板,炎癥反應劇烈,血小板活化明顯且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小板破壞、消耗增加,骨髓代償性增生,血小板生長因子大量釋放,巨核細胞增生,新的致密且大的血小板產生,易加重病情。其中P-LCR水平的上升意味著血小板中存在眾多活性致密顆粒,具備更強的釋放、聚集與粘附功能,更易形成血栓,導致微循環(huán)栓塞,最終加重患者病情[11]。另外,隨著PDW、MPV與P-LCR水平的升高,APACHEⅡ評分不斷增大,死亡率越高,這對臨床上判斷膿毒癥患者病情變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相較于非血小板減少組,血小板減少組PDW、MPV與P-LCR均升高,提示其擁有更明顯的骨髓代償增生、更活躍的血小板功能,且血液處在高凝狀態(tài),更易出現(xiàn)微血栓,損害臟器功能,故而預后干預時應慎行血小板輸注[12]。
綜上所述,PDW、MPV、P-LCR、PLT參數(shù)檢測可為膿毒癥患者預后干預提供依據(jù),且當患者出現(xiàn)PLT降低,PDW、MPV與P-LCR均升高時其病情更重、死亡風險更大,提前預防或及時進行治療干預,慎行血小板輸注,對于維護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