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琳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yī)院 (云南玉溪 653100)
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以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征,以老年型肥胖患者居多。高血壓是誘發(fā)冠心病、腦卒中、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高血壓與年齡、生活習慣、環(huán)境、肥胖等因素有關[1],年齡越大發(fā)生高血壓的概率越高,此外,肥胖也是引發(fā)高血壓的主要因素。高血壓是一項可控可防的疾病,藥物治療十分重要。利尿藥作為臨床降壓藥已有50余年歷史[2],藥物作用于腎臟,促進體內Na+、CI-等電解質及水的排泄,增加尿量,起到利尿脫水的作用。噻嗪類利尿藥是由雜環(huán)苯并噻二嗪和一個磺酰胺基組成[3],可抑制遠曲小管近端及遠端,增加曲小管對Na+、CI-的重吸收,起到排鈉利尿的作用,促進K+排泄。此外,噻嗪類利尿藥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減少腎小管對脂肪酸的攝取,減少線粒體氧耗,誘導血管壁擴張,不僅可減少血容量,還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4],適合長時間降壓。噻嗪類利尿藥作為臨床上首選的降壓藥物,價格低廉,可減少高血壓引起的并發(fā)癥,適用于輕、中度高血壓、老年性高血壓、敏感性及肥胖性高血壓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討噻嗪類利尿藥在高血壓患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高血壓患者2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110例。對照組男65例,女45例;年齡41~69歲,平均(56.7±5.3)歲;病程0.6~5.7年,平均(2.4±1.5)年。試驗組男70例,女40例;年齡42~71歲,平均(58.3±5.4)歲;病程1.1~5.8年,平均(2.6±1.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排除心、肺、腎功能不全,對藥物禁忌,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及精神障礙患者。
兩組治療前測血壓、血常規(guī)、心率、血脂、血糖、電解質、肝腎功能,并做好記錄。對照組口服卡托普利片(開封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2498,規(guī)格:12.5 mg×10片×10板),1片/次,2~3次/d,服用3個月。試驗組口服氫氯噻嗪片(天津利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235,規(guī)格:25 mg×100片),12.5 mg/次,2次/d,服用3個月。
(1)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至正常范圍,或下降≥10 mmHg,收縮壓下降≥20 mmHg;有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5 mmHg,收縮壓下降≥10 mmHg;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觀察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早晨抽取5 ml肘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置入-80 ℃冰箱保存。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hs-CRP,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IL-6及TNF-α,按說明書操作。
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χ2=7.03
治療前,兩組TNF-α、IL-6、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NF-α、IL-6、hs-CRP水平均有明顯改善,且試驗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正逐漸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我國高血壓呈高發(fā)趨勢。保持血壓正常水平是預防高血壓并發(fā)癥的的主要手段。臨床上的降壓類藥物主要包括鈣離子拮抗藥、利尿藥、β-受體阻滯藥、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等[5],而利尿藥不僅可以降血壓,同時也可減少因高血壓引起的并發(fā)癥,臨床使用較為廣泛。
噻嗪類利尿藥是由雜環(huán)苯并噻二嗪和一個磺酰胺基組成,其降壓機制是作用于髓袢升支遠端和遠曲小管近端,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抑制Na+、CI-、水的重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鈉的排泄,產生利尿作用,減少尿量及口渴癥狀,有利于抗利尿作用;降低血管緊張素Ⅱ水平,舒張小動脈同時還可降低血容量,使心輸出量下降,外周血管擴張,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壓,同時不減少心、肺、腎內臟器官的血流量[6]。
噻嗪類利尿藥的藥理作用機制[7],決定了對低腎素型高血壓的療效。年齡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是產生低腎素型高血壓的主要因素,我國高血壓患者主要為低腎素型,隨著患者年齡增加,腎素水平逐漸下降,所以老年患者是高血壓的主要患病人群。噻嗪類利尿藥比較適合低腎素型高血壓、老年性高血壓、肥胖性及敏感性高血壓,其可減少血容量,促使鈉離子排出,下調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水平,開放血管平滑肌細胞鉀通道[8]。
研究指出,小劑量的噻嗪類利尿藥可減少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腦卒中、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形成對靶器官的保護,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氫氯噻嗪是噻嗪類利尿藥的一種,藥代動力學其生物利用度為58%~72%,藥物體內停留時間為12~24 h,96%通過腎臟排泄,半衰期為8~10 h,應采取固定藥量,推薦每日服用藥量12.5~25 mg。長期過量服用噻嗪類利尿藥會導致尿鉀的丟失,易發(fā)生低血鉀、電解質紊亂、血脂異常等,是因為患者初始劑量較大,利尿藥阻滯了鈉在遠端腎小管的重吸收[9],使富含鈉的小管液流入更遠的腎小管交換鉀和鈉,導致尿鉀的流失,因此應控制噻嗪類利尿藥的使用量。此外,飲食中應減少鹽、鈉的攝入,補充鉀的攝取量,必要時采取補充氯化鉀的藥物。
炎癥介質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因素指標,體內出現炎癥介質可導致惡性循環(huán),因此,減少血清中的炎癥介質也是降血壓的重要部分。噻嗪類利尿藥可明顯降低血壓,同時也能抑制炎癥介質,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TNF-α、IL-6、hs-CRP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劑量噻嗪類利尿藥對腎素水平及血管緊張素系統影響較小,發(fā)生低血鉀、電解質紊亂的情況較少,有明顯的降壓效果,同時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減少腦卒中、腦梗死、外周血管類疾病,通過臨床用藥對比,噻嗪類利尿藥藥物降壓效果優(yōu)于其他類降壓藥,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噻嗪類利尿藥作為臨床治療高血壓患者的一線藥物,小劑量長期服用,具有明顯的降壓效果,且可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