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經(jīng)常的口頭禪是“誰誰誰的家里都有”,或者“同學(xué)的父母都會讓他們買,就我不行!”尤其孩子要求的價格高昂的手機,一部就差不多是一個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對于一個還沒有賺錢能力的學(xué)生來說,實在不合理。要溝通這種事,就是試著溫和而堅定地重申父母的想法,坦誠地討論家庭收支還有父母的顧慮。
有一位家長提出:“那可以對孩子說‘那你去當別人家的小孩啊這句話嗎?”
這是一句很常見的話,只是我盡可能不這么說。這句話的潛臺詞可能是,“不滿意你可以離開啊”“我不稀罕有你這個孩子”……有些比較敏感或自尊心強的孩子,更可能覺得這句話是對他個人的否定。
所以,我會說:“你覺得當我們家小孩有點委屈嗎?我們家沒那么有錢,但也不會餓死,收入普通,跟一般家庭差不多。如果要滿足你,就是要犧牲我們其他人,這對大家不公平?!?/p>
也許,就事論事,只討論客觀事實,沒辦法很快讓孩子閉嘴,但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跟孩子互動的機會,讓我們能借此說明自己的價值觀。情緒性字眼就不必說了,因為會引來更負面的效果。
我常覺得,尊重是互相的。我們不尊重孩子,不尊重親子之間的關(guān)系,通常孩子就是有樣學(xué)樣。就好像聽到“那你去當別人家的小孩啊”這句話之后,有孩子如此回應(yīng):“你以為我不想嗎?”明明是摯愛的雙方,講起話來就在比誰更不在意這段關(guān)系,實在讓作為旁觀者的我痛心。
不管是哪種關(guān)系,每次沖突之后,雙方就會默默地在心底評量維持這段關(guān)系的必要性。如果我們真的對關(guān)系還在意,那就如實地表達我們的心意。這樣,除了會讓自己內(nèi)在比較輕松之外,不管結(jié)果如何,也可以少一點遺憾。
有些家長會說,在氣頭上,怎么可能說出這么冷靜的話?所以,平常就要多練習(xí)。很多情緒管理的訓(xùn)練平常就要進行,等情緒滿了才想管理,就沒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