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紹東 ,鄧衛(wèi)進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所謂歷史建筑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能夠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歷史建筑包括了已被國家列入文保單位的建筑和那些一般性的“非文保”類歷史建筑。相比較而言,“文?!鳖惤ㄖ还苁窃谌肆€是物力上都有更多的投入,我國對于此類建筑也已經(jīng)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保護措施。而那些“非文?!鳖悮v史建筑得到的社會關注卻非常有限,往往處于弱勢和被動的局面。但此類建筑在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了已被我國列入文保單位的建筑,而其所不可缺失的歷史信息卻急需保留。因此,找到適合于“非文保”類歷史建筑遺留問題的保護策略已迫在眉睫。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fā)展,城市人口的數(shù)量不斷的增長,伴隨而來的就是大量的城市建設。然而,在建設過程中只是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卻沒有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歷史建筑的遺存問題,而部分建設項目的選址也是完全忽視了歷史建筑的的存在;政府部門為了當?shù)氐恼?,在施工過程中一些歷史建筑因為沒有得到合理的保護,那些具有價值的歷史建筑也是毀于一旦。而且至今那些幸存下來的“非文?!鳖悮v史建筑有的像垃圾一樣直接廢棄在那里,有的經(jīng)歷過多次使用功能的變換仍在使用但早已面目全非,歷史信息缺失嚴重。沒有消防通道或者消防通道不暢,無法滿足消防疏散的要求。設備老化、白蟻,蟲害等環(huán)保、結構等多方面也都存在著安全隱患。歷史建筑周圍環(huán)境惡劣,有的甚至垃圾成堆,嚴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由于我國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事業(yè)起步相對較晚,關于“非文?!鳖悮v史建筑更是少有關注,所以對于這些建筑的保護研究也是明顯不足。
政府對于文物保護單位與非文物保護單位在保護力度是截然不同的。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對于文物保護單位而言,已經(jīng)出臺了相對完善的保護機制,而非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僅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并公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相關措施出臺,對于“非文?!鳖惤ㄖ浴段奈锉Wo法》就成了一紙空文。這從根本已經(jīng)造成了價值認同的偏差,“非文?!鳖悮v史建筑自然而然的顯得并不重要,這對于“非文保”類歷史建筑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而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往往被嚴重忽視。
對于“文?!鳖惤ㄖ試彝度舜罅咳肆?、物力進行修復工作,絕大多數(shù)都是“福爾馬林”式的方法進行保護,消耗了大量資金,因此無暇顧及一般化、大量性的”“非文?!鳖悺皻v史建筑。缺乏一定的投入,使得保護工作無法有效的進行。
我國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起步較晚,更何況是“非文?!鳖悮v史建筑。這種情況下,再加上我們?nèi)鄙傧嚓P的建筑保護的法律和制度,因此自上而下缺少一種保護意識,導致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有價值的“非文?!鳖惤ㄖ馐軞?,實在是令人感到惋惜。當然,保護意識的不足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認清“非文保”類建筑的存在價值,才會感到無足輕重。
“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藝術寫在石頭上?!睔v史建筑就是一本史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都市記憶,向我們展示著過去的一切,是不可再生的遺產(chǎn)資源。歷史信息以非物質(zhì)的形態(tài)附著于建筑實體之上,也賦予了建筑無形的歷史附加值,由此可見它的史料價值也就構成了不同層次的歷史信息。
每個時代都有引領時尚的潮流,建筑也是一樣。任何一個歷史建筑都承載著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藝術特征,因此他們體現(xiàn)著強烈的時代特征。不管是從結構上、建筑選材上還是建造技藝上都或多或少的受當時建筑”潮流“的影響。因此它們展現(xiàn)出的技術以及藝術價值亦是非常重要的。
眾所周知,一個新建筑的產(chǎn)生,從開始的設計到最后的施工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上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原有建筑完全拆除不加以利用與我國現(xiàn)階段所提倡的“節(jié)能減排”的思想理念也是背道而馳。歷史建筑的再利用不僅利用了其豐富的內(nèi)涵資源,也減少不必要的投資、資源消耗及對環(huán)境的污染與破壞。這樣的思想在我國也早已有之“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备螞r大部分新建往往所需要投入的資金更多,因此“非文?!鳖悮v史建筑存在巨大的再利用價值。
隨著時間的累積,歷史建筑身上沉積的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與原有的物質(zhì)功能價值越來越融為一體,如果只是簡單的原狀保留只會徒增“死”建筑的數(shù)量。“非文?!鳖悮v史建筑要想“適應”當代城市的發(fā)展,就必須挖掘其自身的潛在價值,利用其豐富的遺產(chǎn)資源來更好地滿足當代社會功能、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當然遺存的“非文?!鳖悮v史建筑的價值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非文?!鳖悮v史建筑其存在價值會有所不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新的社會需求,找到合理的適應性策略對癥下藥。
保護意識的提高需要的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提高。不但要加強民眾進行“非文?!鳖悮v史建筑保護的宣傳工作,同時也要提高公眾對其的保護意識。思想主導其行為,只有達到了真正的歷史認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對于“非文?!鳖悮v史建筑的保護意識。保護意識得到提升,“非文保”類歷史建筑的價值也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來。
對于“非文?!鳖悮v史建筑,政府應該盡快出臺相關完善的政策,合理的產(chǎn)權下放、市場運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的介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國家對于“非文?!鳖惤ㄖ度胭Y金緊張的情況。在這個問題上需要形成共贏的局面。政府需要給予一些優(yōu)惠政策,開發(fā)商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要充分開發(fā)其存在潛在價值,合理利用,讓“非文?!鳖悮v史建筑更好的適應當代的功能,滿足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需求,從而更好的融入當代生活中來。
目前城市對于歷史建筑的關注越來越多,這對于現(xiàn)存的“非文?!鳖悮v史建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獲得“重生”的機會。最好的保護就是利用,讓他重新回歸人們的生活中來。當然,對于這類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要找出問題的主要矛盾,對癥下藥。這還需要我們在日后的大量的實踐中總結經(jīng)驗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時,讓歷史建筑在我們的生活中煥發(fā)光彩也離不開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法律機制的完善,民眾保護意識的提高,學術界適應性策略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這樣“非文?!鳖悮v史建筑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其所具有的歷史文化記憶,更好的成為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