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忠領,趙麗麗,王家豪,王 飛,黃佳熊
(1. 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 貴州省大方縣農(nóng)牧局,貴州 大方 551600)
近年貴州提出建立生態(tài)畜牧大省的目標,飼草料短缺和生態(tài)脆弱成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急需攻克的難題。貴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最典型的地區(qū),有“喀斯特博物館”之稱[1],石漠化較嚴重,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瘠薄,可耕地面積小,使得貴州種植業(yè)、畜牧業(yè)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2-7]。目前,貴州種植業(yè)仍以糧食為主導,飼用作物較少[8],種植模式多為飼草單作或禾本科飼草與糧食作物間作,豆科牧草與糧食作物間作缺乏。由于傳統(tǒng)的單一作物連續(xù)種植會加重水土流失,導致土壤養(yǎng)分流失[9]、病蟲害流行、土壤板結(jié)和質(zhì)量變低等問題,最終使作物減產(chǎn)[10]。因此,尋找一種既能提高或穩(wěn)定糧食產(chǎn)量,又能增加飼草產(chǎn)量,還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于貴州的飼草與糧食作物種植模式迫在眉睫。間作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的流行,促進植物光合作用,提高產(chǎn)量[11-14],改善土壤性質(zhì)[15],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養(yǎng)分流失[16-18],進而提高經(jīng)濟效益,促進農(nóng)業(yè)與畜牧業(yè)的發(fā)展;而且不同行距間作還能抑制土壤呼吸,有顯著碳減排作用[19-21]。但由于間作體系中,植物行距可改變種間的互作效應、種間競爭,直接影響間作體系生產(chǎn)力,故尋找合適的行距,對于提高間作體系整體生產(chǎn)力尤為重要[22-23]。玉米(Zea mays)是我國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可供人食用,亦可作飼料,玉米秸稈是重要飼草料,在貴州大面積種植。白三葉(Trifolium repens)是豆科優(yōu)良牧草,具有很強固氮能力。將玉米與白三葉進行間作是否能促進玉米生長?能否促進土壤CO2減排?是否影響玉米的光合特性、產(chǎn)量?如果有影響,多大的行距合適?這些都有待探索。為此,本研究在貴州喀斯特地區(qū)對不同行距單作和間作下玉米光合特性、田間土壤呼吸、玉米產(chǎn)量、秸稈產(chǎn)量、玉米穗性狀等進行監(jiān)測,探索玉米||白三葉的間作效應,確定最佳玉米||白三葉間作行距,以期為貴州喀斯特地區(qū)玉米||白三葉種植模式及農(nóng)牧業(yè)發(fā)展提供實踐指導。
試驗地點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麥坪鄉(xiāng),地處 106°27′-106°52′ E,26°11′-26°34′ N,海拔1 100 m,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qū),年平均總降水量為1 129.5 mm,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 148.3 h。試驗區(qū)土壤常年種植燕麥(Avena staiva)、黑麥草(Lolium perenne)、玉米等作物。耕層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37.92 g·kg-1,全氮含量 1.75 g·kg-1,破解氮含量 132.00 mg·kg-1,有效磷含量 20.67 mg·kg-1,速效鉀含量70.00 mg·kg-1,土壤 pH 為 5.73。
設置30、50、70 cm行距下玉米||白三葉間作為處理組,分別記為J30、J50、J70,以相應行距玉米單播為對照組,分別記為D30、D50、D70。種植時,按照兩行玉米,間隔種植兩行白三葉,再種植兩行玉米的方式進行,玉米與白三葉間距為30 cm,兩行白三葉之間間距也為30 cm;對照組設定相應的3個行距單種玉米。3次重復,共18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 5 m × 4 m。于 2015 年 4 月,在整理好的試驗小區(qū)上開溝,采用種子直播。播種當天,施N、P、K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300 kg·hm-2;待玉米苗長到 30~40 cm 時,追肥尿素 一 次 , 施 肥 量 300 kg·hm-2。 玉 米 采 用 “新 糯1號”,種子來自重慶市永旺種子有限公司,白三葉選 用“海發(fā)”,種子來自貴州眾智恒生態(tài)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7月25日(晴天),采用翼鬃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YZQ-100E多葉室動態(tài)光合儀,在玉米灌漿期測量光合速率;采用YZQ-201A土壤動態(tài)呼吸儀,測定10 cm深處土壤呼吸速率。測量前,在每個小區(qū)選取3株長勢良好且相近玉米做標記,選取無遮光的同一位置葉片,每隔2 h測其光合速率,同一時段測玉米和白三葉之間的土壤呼吸。在玉米秸稈尚青綠時,各小區(qū)分別選取面積為1 m2,收獲整株玉米稱鮮重,去掉玉米穗稱重作為鮮秸稈產(chǎn)量;待玉米完全熟透后,收獲玉米后測其穗長、穗上玉米粒行數(shù),將玉米穗帶穗軸風干稱重作為玉米產(chǎn)量指標。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作方差分析,采用LSD法和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光合、土壤呼吸指標及植物性狀指標數(shù)據(jù)用均值 ± 標準誤表示。
2.1.1 光合速率日動態(tài)
J30、D30、J70和D70處理的玉米葉片光合速率日動態(tài)均呈雙峰型,峰值出現(xiàn)在10:00和16:00,14:00其光合速率下降到低谷,且10:00峰值高于16:00(圖1)。J50處理的玉米葉片光合速率日動態(tài)呈單峰型,上午08:00逐漸上升并在16:00達峰值,為 109.54 μmol·(m2·s)-1,隨后逐漸下降。D50處理的玉米葉片光合速率日動態(tài)呈不明顯雙峰型,第1峰值后移到12:00,第2峰值不明顯(圖1)。對比間作白三葉下不同行距玉米葉片光合速率發(fā)現(xiàn),J30、J70處理的變化趨勢相近,J50處理則與前兩者不同(圖1)。除J50處理外,各處理組的玉米葉片光合日動態(tài)在14:00時出現(xiàn)低谷,有午休現(xiàn)象。說明50 cm行距的間作使光合日變化趨勢發(fā)生改變。
圖1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葉玉米葉片的光合速率日變化Figure 1 Diurnal variation in photosynthetic rate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2.1.2 氣孔導度日動態(tài)
各處理下,玉米葉片氣孔導度日動態(tài)在16:00后均下降,而50 cm行距下其變化趨勢與其他處理不同;J30和J70處理的玉米葉片氣孔導度日動態(tài)均為先升后降變化,而J50處理總體呈逐漸上升趨勢(圖2)。這說明,50 cm行距間作影響了玉米氣孔導度日變化。
2.1.3 胞間CO2濃度日動態(tài)
J30、D30、D70、J70和 D50處理下,玉米葉片胞間CO2濃度日動態(tài)均呈雙峰型。其中,J30處理的峰值出現(xiàn)在08:00和14:00,12:00降到低谷;D30處理在10:00出現(xiàn)第1峰值,12:00降到低谷,14:00出現(xiàn)第2峰值;D70處理在08:00出現(xiàn)第1個峰值,14:00時降到最低,16:00出現(xiàn)第2峰值;J70處理在10:00出現(xiàn)第1個峰值,12:00降到最低,14:00出現(xiàn)第2個峰值;D50處理峰值在08:00 和16:00。而J50處理的玉米葉片胞間CO2濃度日動態(tài)則呈單峰型,在16:00達到峰值,之后均逐漸下降(圖3)。對比間作白三葉下不同行距玉米葉片胞間CO2濃度發(fā)現(xiàn),J30、J70處理趨勢相近,且高于J50處理。
2.1.4 蒸騰速率日動態(tài)
J30、J50處理的玉米葉片蒸騰速率呈單峰型,其余處理均呈雙峰型;除J50處理外,各處理葉片蒸騰速率均在10:00-12:00時段出現(xiàn)峰值(圖4)。對比間作白三葉下不同行距玉米葉片蒸騰速率發(fā)現(xiàn),J30、J70處理變化趨勢相近,J50處理則與前兩者不同(圖4)。另外,除J50處理外,各處理的葉片蒸騰速率均在12:00時較高,14:00時均降低。
圖2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葉玉米葉的片氣孔導度變化Figure 2 Change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圖3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葉玉米葉片的胞間CO2濃度變化Figure 3 Change of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圖4 不同行距下玉米 || 白三葉玉米葉片的胞間CO2濃度變化Figure 4 Change of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in maize leaves under white clover || maize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row spacing
不同處理下玉米葉片光合指標日均值監(jiān)測結(jié)果顯示,J50處理下玉米葉片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為 46.93 μmol·(m2·s)-1, 顯 著 高 于 其 余 處 理 (P <0.05),其余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P > 0.05)。玉米葉片的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日均值均在不同處理之間無差異 (P > 0.05)。D50處理的玉米葉片胞間CO2濃度日均值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為1 160.16μmol·mol-1,J50處理胞間 CO2濃度日均值顯著低于其他處理 (P<0.05),為 285.28 μmol·mol-1(表 1)。
表1 行距與間作處理對玉米光合指標日均值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row spacing and intercropping on daily mean of photosynthetic index in maize leaves
玉米灌漿期,D70和J70處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 , 分 別 為 0.20 和 0.19 mmol·(m2·s)-1, 均 與 D30、J30處理差異顯著 (P<0.05),J30處理最低,與 J50、D50、J70和 D70處理間差異顯著 (P<0.05)(圖 5)。說明,30 cm行距較70 cm行距能顯著抑制土壤呼吸(P<0.05)。
J50處理玉米產(chǎn)量、全株總產(chǎn)量顯著高于D30、D50、J70、D70(P<0.05);D70處理玉米產(chǎn)量、鮮秸稈產(chǎn)量、全株總產(chǎn)量最低,與J50、J30差異顯著(P<0.05)。J30處理的玉米鮮秸稈產(chǎn)量、全株總產(chǎn)量顯著高于除J50外的其他處理(P<0.05)。不同處理對新糯1號玉米粒在穗軸上的行數(shù)及玉米穗長無影響 (P > 0.05)(表 2)。
圖5 不同處理對土壤呼吸速率的影響Figure 5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oil respiration rate
表2 不同處理對玉米產(chǎn)量和性狀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yield and characters of maize
自然條件下植物光合速率日變化呈單峰型或雙峰型[24-26],本研究中,除J50處理的玉米葉片光合速率日動態(tài)呈單峰型外,其他各處理均呈雙峰型;且除50 cm行距外,各處理的玉米葉片光合速率日動態(tài)均在10:00和16:00出現(xiàn)峰值,有午休現(xiàn)象,這與前人結(jié)果研究一致[27]。這是由于10:00后光照過強,光合速率開始下降,中午過后的高溫強光照,使玉米葉片的光合速率在14:00各處理降到低谷,14:00以后光照逐漸減弱,出現(xiàn)了另一峰值,而16:00以后隨溫度的降低,光照較弱,所有處理的光合速率均逐漸下降。此外,J50處理的玉米葉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日變化與其他處理不同,其可能是由于此行距處理下,植物地上地下生態(tài)位優(yōu)勢明顯,引起玉米植株形態(tài)結(jié)構發(fā)生變化,冠層結(jié)構優(yōu)化[28],生態(tài)位上的分離和互補以及種間促進作用明顯,使得植物對光、溫度、空氣中CO2等資源協(xié)調(diào)利用和分配得到優(yōu)化,土壤養(yǎng)分、水分等資源分配更合理,土壤理化性質(zhì),土壤酶活性等朝著良性的方向變化[29-32],較好地滿足植物生長及籽粒灌漿期需求,有利于產(chǎn)量提高。
本研究中,J50處理的玉米產(chǎn)量、鮮秸稈產(chǎn)量、全株總產(chǎn)量顯著提高,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33-34]。而J30處理的玉米鮮秸稈產(chǎn)量和全株總產(chǎn)量高于其他處理,D70處理最低,可能是由于J30處理較高的種植密度,且間作使其對資源及空間的利用得到優(yōu)化,單位面積內(nèi)的植株數(shù)較多,秸稈產(chǎn)量高,而D70處理種植密度低且為單作,單位面積植株少,單作使其對資源及空間的利用較差。因此,在以玉米秸稈為收獲對象時,種植密度不易過小,合理的種植密度才能獲得較高產(chǎn)量,這與魏永鵬等[35]的結(jié)果一致。
本研究中,不同處理對玉米葉片的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無影響,這與任金虎等[36]的研究結(jié)果有差異;其可能原因與所設置的行距及間作植物不同有關。本研究得出不同處理下新糯1號玉米粒行數(shù)相同的結(jié)果,與段宏凱等[37]的報道不一致,可能由于所種植的玉米品種不同所導致。
間作能抑制土壤呼吸,有顯著的碳減排作用[19-21]。本研究發(fā)現(xiàn),間作對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顯,而不同行距種植方式對土壤呼吸有影響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這與前人報道的“間作有顯著的碳減排作用”的結(jié)果有一定差異[19-21]。這是由于土壤呼吸與土壤溫度通常呈指數(shù)關系[38],行距不同使得土壤接受陽光輻射不同,30 cm行距由于遮陰土壤接受陽光輻射較少,土壤微生物活動降低,土壤呼吸減弱,行距對土壤呼吸的影響超過了間作影響所致。
除50 cm行距處理的玉米葉片光合速率呈單峰型外,各處理的玉米葉片光合速率日變化均呈雙峰型。50 cm行距處理顯著提高玉米葉片的光合速率和玉米產(chǎn)量。30和50 cm行距處理顯著提高了玉米的鮮秸稈產(chǎn)量、全株總產(chǎn)量。不同行距的玉米||白三葉間作對新糯1號玉米穗軸上玉米粒行數(shù)、穗長無顯著影響。間作對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顯,而不同行距種植模式對土壤呼吸有影響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達碳減排效果。在貴州喀斯特地區(qū),以玉米鮮秸稈為收獲對象時,采用30或50 cm行距的玉米||白三葉間作最適宜;以玉米籽?;蛞宰蚜:徒斩捦瑫r為收獲對象時,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葉間作最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