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讓我們熱血沸騰,有細心的網友發(fā)現,中國航天人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載人空間站叫“天宮”,全球定位系統(tǒng)叫“北斗”……
這些富有特色的名稱,使原本高深的航天科技成果變得生動可愛,每個名字都是隔了漫漫歲月而來,有著手可摘星的豪情,實力演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滿滿的自信。
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測器叫“嫦娥”,我們的月球車叫“玉兔”,而很巧的是我們“玉兔”著陸區(qū)域就叫“廣寒宮”。
李白《把酒問月》里寫到“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边@寫的不就是登月探測器“嫦娥”攜月球車“玉兔”著陸月球的場面嗎?
更不可思議的是,今天“嫦娥四號”能在月球背面順利軟著陸,有一顆起到關鍵作用的中繼通訊衛(wèi)星,居然叫“鵲橋”。秦觀《鵲橋仙》云:“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蹦闶欠衲芟氲?,原來在遙遙的銀河里,真的有“鵲橋”,連接著“天上和人間”。就連劇情都是神一般的相似。
在2016年中秋的時候,成功把“天宮二號”送上太空,而發(fā)射“天空二號”的火箭叫“神箭”這說的不就是后羿嗎?
中秋之夜,后羿神箭射天宮,會嫦娥,你能想象到的最浪漫的事,都被中國航天這幫人給做了。
什么是文化自信!你以為神話傳說是假的,那我就給你造一個“天宮盛世”出來。要是千年前的古人穿越到現在,抬頭看看天上,也能會心一笑,“嫦娥玉兔廣寒宮,古人誠不我欺。”
說起中國人的飛天夢,大概從神話傳說開始的那一刻就有了。600 年前,中國一個火器師萬戶說 “ 我想飛上天! ”于是他在椅子上綁了 47 個自制火箭,自己手持兩個大風箏,想以此一飛而起。
眾人勸他不要逆天而為,三思而行。他說:“ 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灑天際,也要為后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你等不必害怕,速來點火! ”
萬戶飛天如你所料,他失敗了,但中國人飛天的夢從來沒有放棄過。
直到49年前,一個國家重拾往日偉大,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做好了一艘足夠飛得很高的運載火箭,又以驚人的速度做好了一顆衛(wèi)星送了上去。迄今為止,那顆叫“東方紅一號”的衛(wèi)星現在還在軌道上轉啊轉。
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我們才真正開始了美麗的“神話”。
2015年12月我們發(fā)射的暗物質探測器叫“悟空”?!拔颉?,即領悟,“悟空”有領悟、探索太空之意;另一方面,悟空的火眼金睛,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wèi)星的探測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蹤影。浩瀚的星空,真的有了“齊天大圣”。
2016年8月我們又發(fā)射量子實驗衛(wèi)星“墨子”。這意味著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衛(wèi)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先于歐美擁有量子通信覆蓋全球的能力。為什么叫“墨子”?墨子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科學家之一,他率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fā)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還有我們的全球定位衛(wèi)星系統(tǒng)叫“北斗”:北斗七星是古人夜觀天象之后對于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的命名,古代中國人用此來辨別方向。
我們的全球低軌衛(wèi)星系統(tǒng)稱“鴻雁”:“魚傳尺素、鴻雁傳書”不就是通信、信使的寓意嗎?
我們的太陽監(jiān)測衛(wèi)星計劃叫“夸父計劃”:上古神話中“夸父逐日”最終也只是身體化作山川河海的一部分,誰又能說今天的“夸父計劃”不是給了神話傳說一個最完美的結局?
其實不光我們的航天命名這么有格調,從星體到國之重器命名都美得一塌糊涂。像空地導彈“鷹擊”,空空導彈“霹靂”,還有“東風”,包括中國的飛機,主要都以龍命名的,像“威龍”“梟龍”“翔龍”“翼龍”,這些象征的可都是中國的圖騰。
我們的導彈叫“東風”,我們的南極科考站叫“昆侖”。就連星體的命名也頗有韻味。比如火星在古代被稱為“熒惑”,于是我們也把火星探測器命名為“螢火”,而軍事衛(wèi)星則叫作“烽火”……
中國航天人,用實力實現了美麗的神話傳說,真是浪漫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