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改革開放的起點,此后四十年,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漸轉軌,城市間的發(fā)展競爭邏輯,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國營經濟比重下降,民營企業(yè)崛起,曾經的經濟高地東北進入困難時期;陸權時代讓位于海權時代,三線建設地區(qū)在沿海外貿城市的光環(huán)下黯然失色;資源型產業(yè)被高科技產業(yè)和服務業(yè)取代,鋼鐵重工業(yè)城市輝煌不再……
截止到2017年,中國有4個直轄市,4個一線城市,9個國家中心城市,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的城市有4個,突破萬億的有14個,早已截然不同往昔。
那么這四十年來,區(qū)域經濟格局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誰在崛起?誰在沒落?
1978年上海以272.81億的經濟體量排在榜首;2017年,上海成為唯一超3萬億的地區(qū),GDP高達30133.86億,位列福建省之后,是1978年的110倍。排在二三四位的分別是北京(108.8億)、天津(82.65億)、重慶(71.7億)。
此時的重慶還沒有直轄,而全國三強城市,被直轄市包攬了,可見國家政策資源對城市經濟的巨大加持效果。不過彼時全國的經濟要素,高度集中在少數城市,所以同樣是直轄,上海與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實力都有明顯的差距。北京、天津和重慶三者的GDP加起來,還是沒有上海高。
以上海為參照,我們還可以看出四十年的增速走勢。1988年上海GDP是648.3億,相對1978年翻了2.38倍;1998年是3808.09億,相對1988年翻了5.87倍;2008年是13698.15億,相對1998年翻了3.6倍;2017年是,30133.86億,相對2008年翻了2.2倍。
可以看出,上海所代表的中國經濟,在千禧年前后迎來了四十年來最快的增長時期,2003年到2007年間,全國GDP增速都維持在10%以上。這一時期恰逢中國加入WTO,同樣也是戶籍松綁之后大規(guī)模人口遷移的開始,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區(qū)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不過相對于1978年來說,市場經濟馬太效應,并沒有讓城市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至少從全國經濟二十強來看,這些來自各省的頭部城市,GDP差距在不斷縮小。
1978年,上海的GDP是排在第20名的長春的10倍左右;1988年上海只有第20名煙臺的不到6倍;1998年降為不到5倍;2008年到2017年則穩(wěn)定在4倍左右。
經過四十年的追趕,頭部城市之間的實力越來越接近,這也意味著排位競爭越來越激烈。
1949年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重心都集中在秦嶺淮河以北,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北方城市。
這一方面是由于地緣、國際等原因,比如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另一方面,也是重工業(yè)天生靠近資源產地的規(guī)律使然,比如內蒙古、陜西等產煤大省,石油城市大慶。
以1978年為例,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有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哈爾濱、青島,占據6個席位。而在經濟二十強中,北方城市占據11個席位。不過東南沿海一帶因為天然的海港優(yōu)勢,很快成為對外貿易的前沿地帶。龐大的來料加工業(yè)訂單,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廣州這座傳統的商貿城市,開始逐漸爬升;諸如長三角的蘇錫常,珠三角的佛山、東莞等也進入逆襲通道。另外小漁村深圳火速成長,讓南方擁有了一線城市中的3個席位。
與此同時,北方的重工業(yè)城市,面臨著資源枯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巨大壓力,黑吉遼三省的省會之外,典型如鞍山、唐山、大慶等,開始走向沒落。到2017年,中國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城市只剩2個,二十強也只剩北京、天津、青島、鄭州4個。
四十年來經濟和產業(yè)的南遷,讓北方城市顯得有些失落。除了東北的沈陽、大連、哈爾濱等地外,山西太原、河北唐山,包括內蒙古的包頭,都陷入了資源型城市的典型困境。
經濟南遷的大勢,影響的還不只是秦嶺淮河以北?!爸枪融厔荨贝饲耙环輸祿芯匡@示,長三角面臨著被珠三角超越的局面,未來經濟還會繼續(xù)向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以南北,而是以東中西為參照,經濟重心的分布基本沒太大變化。
1978年全國二十強中,中西部只有重慶、成都和武漢;算上2008年后殺入二十強的長沙、鄭州,以及在二十強邊緣徘徊的西安,只占據6個席位,中國城市的豪強仍然聚集在東部沿海。
以全國經濟二十強為參照,我們大致可以對一些有亮點的城市進行分檔。
最“穩(wěn)”的三座城市:上海、北京、天津。
上海、北京牢牢占據著二強席位,穩(wěn)如泰山;天津四十年間雖然排名有波動,但整體來講不算大,1998、2008、2017年都穩(wěn)居全國第6。
不過最近兩年,天津開始擠水分,且面臨著失速的風險,未來能否穩(wěn)住排位,依舊存在變數。
最耀眼的三座城市:深圳、蘇州、杭州。
深圳1979年設市,1980年成為全國首個經濟特區(qū),不輸直轄市的政策傾斜,加上毗鄰港澳得天獨道的區(qū)位優(yōu)勢,讓它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一躍成為四大一線城市。1988年GDP只有87億左右,在全國二十名開外。十年后的1998,便躋身全國第5,隨后趕超重慶、廣州,位列三強,不愧改革開放最成功的城市。
蘇州地處縣域經濟發(fā)達的包郵區(qū),1978年時,其經濟體量位列省會城市南京之后,排在全國15名左右,到1988年就強勢殺入十強,位列第7,2008年甚至有著躥升到全國第5的高光時刻。
杭州并非工業(yè)城市,1978年的GDP只有28.4億,排在全國19位左右,1988年便躋身全國前十,目前穩(wěn)定在此區(qū)間。而且,作為互聯網巨頭的總部所在地,在新經濟等諸多領域,杭州可謂獨樹一幟,具備與一線城市抗衡的實力。
最失落的三座城市:沈陽、大連、哈爾濱。
1978年,三座城市都還是全國十強,但幾乎每隔十年就往下掉幾個名次。
1988年,哈爾濱跌出十強;1998年沈陽、大連掉出十強;2008年哈爾濱跌出二十強。
2017年全國二十強城市已找不到它們的身影,大連排在全國第22名;哈爾濱和沈陽,分別位列第32名和33名。
其實要論最失落的城市,如果將考察范圍擴展到所有城市,還可以列出很多名單,比如1978年的二十強城市長春、鞍山、大慶、唐山等。
反過來說,這些年火速躥升的城市,也不止深圳、蘇州。至少從2001年以來,增長最快的恰恰是一些二三線城市。
比如合肥,GDP從2001年的363.4億,增長到2017年的7191億,增長將近20倍。另外像長沙,從2001年的728.1億增長到10200億,躋身萬億俱樂部。
結合上述趨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的中國城市競爭,還將遵循兩大規(guī)律:一方面大小城市間的差距擴大;另一方面頭部大城市之間,距離逐漸縮小。具體來講,四大一線城市加天津、重慶的六強格局,還將維持一段時間;二三線城市領漲GDP的趨勢,將讓二十強剩下14個席位的爭奪變得日益白熱化。
總的來說,世界經濟風云變幻,城市競爭沒有終局,也沒有永遠的贏家?!奥浜缶鸵ご颉边@句話,對區(qū)域經濟的新貴和掉隊者,都不會是過時的鞭策。
(小鈴鐺薦自西部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