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遼西目前大豆栽培應(yīng)用面積較大,發(fā)展速度較快的一項先進的栽培技術(shù),其主要栽培技術(shù)如下。
1選擇適宜的品種,搞好種子處理
1.1窄行密植必須選擇抗倒伏的增產(chǎn)潛力大的矮稈、半矮稈品種。目前生產(chǎn)上應(yīng)用較適宜品種有合豐25、合豐35、綏農(nóng)14、北豐14、北豐11、紅豐11、黑河22等。
1.2種子播前要進行精選,用大豆選種機或人工粒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及雜質(zhì),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良種以上。純度不低于98%,發(fā)芽率不低于85%(成苗率),含水量不高于13%。要根據(jù)病蟲害種類和土壤條件,進行藥劑拌種。影響大豆產(chǎn)量的主要地下病蟲害主要有孢囊線蟲、根腐病和根蛆,可選用35%的克多福種衣劑等大豆種衣劑按藥種比1:75~100包衣的方法防治。目前市場上種衣劑品種比較多,效果差異較大,使用時要注意選擇。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種子量0.5%的50%多福合劑或種子量0.3%的50%多菌靈拌種。防治大豆孢囊線蟲可用種子量2%的大豆根保菌劑拌種,同時兼防根腐病。
2精細整地
2.1平播窄行密植,無深翻深松基礎(chǔ)的塊地,進行伏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為18~20cm,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要達到待播狀態(tài)。有深翻深松基礎(chǔ)的地塊,可進行秋耙茬,耙深12~15cm,耙平耙細。
2.2大壟窄行密植和小壟窄行密植均應(yīng)在伏秋整地的基礎(chǔ)上起壟,進行伏、秋翻起壟或耙茬深松起壟。大壟窄行密植可用做臺機打成90~140cm的大壟,壟高15~18cm,壟體壓實后壟溝到壟臺的高度18cm,小壟窄行密植可用普通起壟犁打45~50cm的小壟,起壟后鎮(zhèn)壓,達到待播狀態(tài)。
3增加肥料投入
首先是增施農(nóng)肥,中等肥力地塊畝施用量1500kg以上,化肥要氮磷鉀搭配,施用量要比常規(guī)壟作增加15%以上,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畝施磷酸二銨10~15kg、硫酸鉀或氯化鉀4~5kg,用生物鉀肥拌種的可不施用鉀肥,還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其次,農(nóng)肥和化肥必須做到深施或分層施,大豆在初花期每畝用尿素0.7kg加磷酸二氫鉀0.1kg,溶于500kg水中進行噴施。對未施用微肥作種肥或沒有微肥拌種的地塊可加入微肥噴施。
4播種
4.1適時播種。地溫穩(wěn)定通過7~8℃時開始播種,我市一般在5月1日~5月10日即可。
4.2播種密度,一般每畝保苗2.3~2.5萬株,耐密品種每畝保苗萬株2.4~2.8萬株。
5田間管理
5.1播后苗前土壤處理。苗前施藥每畝用90%乙草胺乳油80~100ml(或72%都爾乳油每畝100~200mg)加70%賽克津可濕性粉劑20~40g或加40%廣滅靈乳油50~60ml,進行土壤噴霧。
5.2莖葉處理。在大豆出苗后,雜草2~4葉期進行。每畝用5%精禾草克乳油60~100ml,或用15%精穩(wěn)殺得乳油50~60ml,或用12.5%拿撲凈乳油1250~1500ml,兌水200kg噴霧。防除闊葉雜草,每畝用25%的氟磺胺草醚60~100ml,或用24%的雜草焚水劑60~100ml,兌水200kg噴霧。
5.3秋季施藥。秋施藥在秋季溫度穩(wěn)定在10℃以下,土壤濕度適宜(以翻地不結(jié)塊為準)的情況下施藥,先翻耙平地后,邊噴藥,邊用機車牽引圓盤耙耙一次,耙深10~15cm,待全田施完藥,再與第一次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耙地一次,第二次耙深與第一次耙深相同,然后起壟。秋施藥可有效地防除第二年春季雜草,用量上要比春施藥多10~20%。每畝可用70%的都爾乳油150~200ml加48%的廣滅靈乳油50~60ml,或用90%的禾耐斯150~165ml加50%的速收8~12g。
6病蟲害防治
6.1大豆灰斑病。高溫多雨年,對易感病品種,花、莢期噴灑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40%多菌靈膠懸劑每畝1500g,噴1~2次,間隔7~10d。只噴一次宜在結(jié)莢期。
6.2大豆菌核病。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種子間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環(huán)境適宜時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成為田間初侵染來源。菌核在陰雨連綿的年份發(fā)生重,地勢低洼、重茬地種和向日葵茬地發(fā)生重;此外,施氮肥過多,大豆生長繁茂,莖桿軟弱,倒伏地段發(fā)病重。過度密植地,以及鄰近向日葵的豆田發(fā)病較重。防治方法:選用優(yōu)質(zhì)高抗品種,播前要篩除混在大豆種子中的菌核,選用無菌核的抗病良種播種;大豆菌核病只傳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等,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實行3年以上輪作,避免與向日葵、油菜地相鄰,以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傳播蔓延;合理密植、排淤治澇、平整土地、開溝排水,防止積水和流水傳播,在大豆封壟前及時鏟趟,消滅萌發(fā)的菌核和子囊盤;發(fā)病嚴重地塊大豆收獲后要深翻,將病殘體和菌核翻入地下,勿施用過多氮肥,以減輕發(fā)病;在大豆開花期,大豆菌核剛開始萌發(fā)出土至子囊盤形成盛期,即發(fā)病初期,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農(nóng)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用量450 kg/hm2噴灑防治,每隔7d噴1次,共噴2~3次,防效可達85%以上。
6.3大豆紋枯病。大豆紋枯病主要為害莖部和葉片,病株生育不良,莖葉變黃逐漸枯死,莖上病斑呈不規(guī)則形云紋狀,褐色,邊緣不明顯,表面纏繞白色菌絲,后漸變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葉上初生水漬狀不規(guī)則形大斑,濕度大時病葉似燙傷狀枯死,天晴時病斑呈褐色,逐漸枯死脫落,并蔓延至葉柄和分枝處,嚴重時全株枯死。防治方法:選種優(yōu)良、高產(chǎn)、高抗病品種;合理密植,實行三年以上輪作;秋收后及時清除田間遺留的病株殘體,秋翻土地將散落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殘體深埋土里,可減少菌源,減輕下年發(fā)病。必要時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6.4蚜蟲。于6月下旬開始田間調(diào)查,當發(fā)現(xiàn)有20%植株、每株有蚜蟲10頭以上時即進行防治。每畝用70%吡蟲啉1~1.5g;2.5%功夫15ml;或40%樂果70ml,干旱下加入噴液量1%藥笑寶、信德寶等。
(作者單位:122125 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