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素讀,源于我國古代的一種讀書法,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的純粹的讀。現代素讀,指的是以一種原始的心態(tài)貼近文本,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內在的思想,并與作者在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上達成共識的閱讀方法。語文素讀教學,是指將現代“素讀”的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引導學生直接指向閱讀文本,深入文本領會原旨,樸素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本的真實意境,積累并生成優(yōu)秀的語言文化,進而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獲得真實的語文素養(yǎng)的閱讀教學實踐。
一、閱讀教學內容“繁雜無序”的現狀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普遍有這樣一種現狀:多多益善?,F代文的文體概念及特征、文學常識、寫作背景、內容梳理、結構分析、語言品讀、主題挖掘、手法探討等必然是不可少的,文言文除了以上這些,翻譯中常用字、通假字、一字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定是要整理的。不僅如此,還要鏈接一大堆或近或遠、或密或疏的課外延伸資料,結果往往煮了一大堆“夾生飯”。
2016年英國BBC電臺播出了《中國式教學》引發(fā)我們的思考,“中國式課堂”的顯著特征是教師的備課容量大,課堂講究“高效”,而這個高效重在大量知識的傳授,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在有限的時間內只好多講授,學生思考探究的機會變少了,只能被動接受大量的知識。往往課堂教學面面俱到,但支離破碎,內容異常繁雜。
二、閱讀教學內容“繁雜無序”的原因
縱觀我們的閱讀課,為何教學內容如此繁雜,廣大教師卻舍不得丟棄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和問題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應試是前驅指揮
應試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應試成績好一般沒有人質疑老師的教學能力,反之一個老師的課堂再生動都會受到指責。可以說,我們的閱讀教學在應試面前不得不低頭。試卷都有得分點,踩點答題才能拿高分,由此延伸,閱讀教學不用來學閱讀的,而是用來練習、為了考試的,還美其名曰“教材問題化,問題試題化”,在設計閱讀問題時,實行地毯式轟炸,即使到了旮旯胡同也要步步為營,恨不得把每一個知識點都翻個遍。比如流行運用很多學校的“導學單”,閱讀教學的流程往往就是:預學檢測要求學生自己預習文學常識、寫作背景、字詞理解;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合作探究要求學生分析每一段的內容、文章體裁及特征、寫作技巧、關鍵句理解、質疑問難等;當堂反饋檢測學生本課所學,一般以練習題的形式出現。
很多老師說:如果不這樣做,怕萬一考到了,自己不就失職了嗎?其實,閱讀教學內容再系統、再瑣碎,我們都不可能窮盡教材上、考卷上所有的知識點,我們自以為講解透徹的知識點學生真的理解了么?靠知識點喂飽的孩子還能有招架之功、創(chuàng)新能力嗎?
2.時勢是幕后推手
首先,眼下的時代,多數人都有一點焦慮,覺得中國人口多、競爭壓力大,孩子不多學一點、不多掌握一些知識將來怎么能在社會立足?語文閱讀教學同樣面臨這一背景,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標題:《語文新改革,讓人冒冷汗》《你的孩子不閱讀,根本應付不了考試》《閱讀,才能讓學習走向深入》……我們感覺到閱讀是那么重要,閱讀教學當然不容小覷,于是,我們的教學就向廣度和深度不斷地挖掘,容量就越來越大。
其次,我們的時代屬于媒體時代,大家觸手可及的是各種各樣零零碎碎的知識和資訊,“刷屏”成了很多人最喜歡和習慣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樣態(tài)。龔自珍曾說:“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廣大師生必然受社會影響,我們的閱讀教學也就成了“火鍋課堂”“碎片化課堂”,貌似材料豐富,實則營養(yǎng)缺乏。試想,一篇課文要掌握文學常識、了解寫作背景、概括主要內容、歸納主題思想、探究寫作手法等,且每一項都要細致全面,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只能跟著老師刷屏,再加上多媒體技術,許多知識來去匆匆,短時記憶占了主要地位,而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就慢慢被忽略了。
3.解讀是蜻蜓點水
這里的解讀包括三個方面:課標、文本、學生。對于課標,很多老師沒有仔細研究過,可能都不太明確初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要達到什么目標,比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一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變成了固定結構的賞析題,學生大多數只知道分析運用了什么修辭,寫出了什么內容,抒發(fā)了什么情感。對于文本,現在很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之前,一般通讀一遍課文后就開始看教參和練習冊,然后在書上記錄要點,其實就是所謂的考點,課堂上要讓學生掌握的就是這些繁復的內容。只不過其中一部分“優(yōu)秀”的老師是把知識講得很透,很有系統,“非優(yōu)秀的老師”是把知識講得零零碎碎而已。對于學生,相信研究的人就更少了,什么“最近發(fā)展區(qū)”、“兒童中心”理論在課堂上不會用啊,再說因為很多知識在不斷地重復教學,這些理論也用不到。
總之,有部分教師缺乏必要的閱讀教學素養(yǎng)和通盤聯系課標、文本、學生的能力,無法踩準重點、難點或核心部位,只能跟隨教參走,或者帶領學生在文本中左沖右突、四面應敵、多向出擊。
三、閱讀教學內容“化繁為簡”的措施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則指出,過多的知識可能阻礙思考,使個體無法掙脫固有思維的藩籬,結果導致個人成為自己已有知識的奴隸而非主人。由此,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化繁為簡”地素讀,進行變革,選取那些真正有用的內容,以原始的心態(tài)貼近文本,化解目前的教學僵局。
1.解讀全面精準
解讀追求“課標、文本、學生”的三位一體。教師對課標的解讀要精準。一般優(yōu)秀的老師,尤其是公認的名師,對文本的解讀是多遍的,多角度的,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不斷深入。比如王君老師對于《我的叔叔于勒》就研究了多遍,她說:“解讀《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徑很多,但人們普遍認為萬變不離一點: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其實,如果我們站位稍高,從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來再看,我們會發(fā)現,《我的叔叔于勒》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由此她四次從不同的角度教學本文。第一次完全按照“公共話語系統”,教學目標就是批判“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第二次依舊是批判,但是將本文和《麥琪的禮物》進行對比閱讀,第三次講于勒她分析出了與傳統解讀截然不同的文本新解“灰色小人物的灰色人生理想的必然幻滅”,第四次她認為本文寫出了人性善惡的多層次,小說中的人物,各自被生活的“網”所覆蓋。其實,王君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文本的解讀只要符合文本的內涵,是可以多元化的。
2.目標抓主帶次
看看現實中的閱讀教學目標的三化:目標泛化,語文成了無所不包的文化課,天文、地理、歷史、社會、民俗、宗教什么都進來了。如教學《母狼的智慧》《明天不封陽臺》《都市精靈》等,花大力氣拓展人與自然地和諧問題,從教學的有效性來看這樣的語文課,只是關注了語文素養(yǎng)中非功用性的一面,還不是全部,卻忽視了功用性的一面,腳踏實地不足。目標狹隘化,只關注功用性,僅僅指向考試。目標隨意化,在同課異構活動中,這種表現最為明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執(zhí)教,教學目標相差甚遠,缺少客觀的統一標準。
其實回到原點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原點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各類閱讀文本的教學目標都在課程標準中,并有具體要求:比如欣賞文學作品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其他像科技作品、議論文等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當然閱讀教學中要求中的“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睉摲蛛A段適時穿插在文學作品、科技作品、議論文等的教學過程中。
3.問題穿透文本
在深入解讀文本和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就有據可依了。在郭志明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藝術》一書中,郭老師指出我們的閱讀教學問題設計存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問題太大,學生不知從何處下手,比如有的老師教學《社戲》,問的是“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什么”;二是問題太直,缺乏可思考性,比如有的老師教《祝?!罚瑔柕氖恰跋榱稚┦窃趺此赖??”把一個很曲折的事實用一個直截的問題提出,是學生很難悟出作者寄寓的深層思想;三是問題太淺,比如有的老師教《社戲》,問的是“本文的寫作順序是什么?”學生根本不需要動腦;四是問題太碎,師生一問一答,問題應接不暇;五是問題太澀,導致學生一時無法回答出來。比如《社戲》一文概括完內容后,直接問“魯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學生手足無措。
真正有效的問題應該是穿透文本,循序漸進,同時又能提綱挈領的,對于文章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4.教學追求生成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由于參加教育活動有諸多復雜的因素,因此教育發(fā)展有多種可能性存在,教育過程的推進,就是在多種可能性中作出選擇,使新的狀態(tài)不斷生成,影響下一步發(fā)展的過程?!边@一結論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認同,因此大家竭力在課堂中追求開放性和生成性。然而,縱觀當前語文課堂,尤其是閱讀教學課堂,又有多少是有效的?細心觀察,不難發(fā)現,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以下諸多現象:如教師課前備課無預設性,在課堂隨意發(fā)揮的隨意性生成;趕時髦,形式化的盲從性生成;上課時照本宣科的閉塞性生成;一味迎合學生,游離主題的無效性生成;為讀書而讀書的低效生成;因提問不當導致的低效生成;甚至還有的教師為“生成”而“生成”,放棄了正常的教學內容而產生的亂生成,等等。像這些沒有經過學生認真思考、缺乏對智慧挑戰(zhàn)的泡沫生成,不僅使教學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甚至對學生的發(fā)展起到了不良的影響與消極的作用。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適當地“素讀”是“豐富的單純”,能讓師生的氣力更多地放在文本之上,真正掌握閱讀方法,體會文章內涵,學生會多一些思考,體悟知識之道、學習規(guī)律,如此,他們將擁有更能吐納的心胸、更為敞亮的心境。
★作者通聯: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文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