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弘
風險管理屬于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將其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可及時對護理風險進行準確識別,并進行相應處理,最大程度控制風險因子,提高患者護理效果。門診流動性大,且病種復雜,是醫(yī)院對外開展服務的窗口,不斷對其服務質量進行提高,對提高護理質量具有促進作用。本文選取2000例門診就診患者,對其風險管理方法及效果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醫(yī)院門診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20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病例均存在一定風險隱患,符合臨床護理干預相關操作標準[1]。隨機納入分組,觀察組(n=1000)男性521例,女性479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2.35±3.47)歲。對照組(n=1000)男性519例,女性481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2.47±3.58)歲。所選患者均具有良好的理解及語言表達能力,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精神類嚴重疾病者。②多種原因導致不具備自主溝通能力者。③合并各種急性病者。④無法定監(jiān)護人者。⑤心肺功能、肝腎功能嚴重損傷者。
1.3 管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就診時,對其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模式,根據(jù)門診護理流程,做好接待及相應護理工作。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門診就診過程中,對其開展風險管理,詳細操作如下:①關注潛在風險:風險管理模式要求制定相應的風險事件報告機制,對護理人員開展一定教育,使其能夠在此種機制的指導下開展門診護理工作。護理人員不僅要微笑面對患者,同時也要積極主動與患者建立溝通關系,及時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做到風險提前預防。②改善門診就醫(yī)環(huán)境: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現(xiàn)階段門診護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推行新型服務模式,如“三級質控管理系統(tǒng)”“成立管理小組”“三查七對”等,明確責任。對于風險事故高發(fā)流程、環(huán)節(jié)或區(qū)域,提出風險防控方法,對重點位置進行警示和標識。③提高健康宣導質量:很多門診患者就診時,由于對醫(yī)院環(huán)境、醫(yī)療手段不熟悉,可能存在較大風險。護理人員在接待患者時,對于患者疑問,要詳細給予解答。同時,幫助患者協(xié)調掛號、分診,特殊患者做好病情監(jiān)控,減少風險事件。④提高護理技能:護理人員操作時,嚴格遵守門診護理工作規(guī)范,并不斷對自身職業(yè)技能進行強化。例如,針對臨床常見疾病,護理人員對與其相關醫(yī)學知識進行深入學習,進而為診斷提供一定幫助。在執(zhí)行各項操作時,遵守無菌標準的同時,也充分落實門診護理相關內容,最大程度防范護理風險[2]。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就診患者開展問卷調查,主要調查方向在門診護理人員接待服務、風險控制、護理操作等方面,每項取分范圍為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就診滿意度越好[3];與此同時,對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做好對比分析。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就診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就診患者對護理人員接待服務、風險控制、護理操作等方面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門診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對門診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觀察組 1000 8.63±2.89 9.93±3.63 9.91±3.63對照組 1000 4.69±1.27 5.12±0.07 4.75±1.47 t 5.911 6.824 7.432 P 0.000 0.00 0.000
2.2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門診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風險管理理念源于企業(yè)治理,與醫(yī)療機構融合后,逐漸形成特殊的醫(yī)院風險管理機制,在預防多種風險事件上發(fā)揮重要作用,對患者安全就診具有積極意義[4]。在實際工作中,門診護理人員要充分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斷強化風險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對自身護理技能進行不斷提升,積極主動融入到患者護理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護理風險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管理模式深入到門診工作中,從而改善護理工作質量,強化服務水平,為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門診服務流程提供必要保障,切實減少醫(yī)療糾紛所帶來的不良影響[5]。
本研究觀察組就診患者對護理人員接待服務、風險控制、護理操作等方面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門診護理模式進行改進,融入風險管理內容,可明顯提高患者就診滿意度,對改善門診護理質量具有重要幫助。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能夠減少護理風險,提高患者就診效率及舒適度,對構建和諧醫(yī)患關系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門診護理工作需不斷強化風險管理,形成風險預估、評價、處理、反饋一體化的風險管控機制,從而最大程度減少護理風險問題,提高患者門診就診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