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無論和歌還是俳句,蟬都是詩人們吟詠的一個重要主題。
在《萬葉集》和《古今集》的時代,日本詩人詠蟬常帶有悲傷寂寞的情緒,在《萬葉集》中,有一些詠蟬之詩,如卷十中有“夕影斜映,晚蟬低鳴。日日聆聽,不棄不厭?!薄巴硐s哀鳴,時泣時停。悲戀在心,泣之不停?!薄豆沤窦肪硎闹杏屑o有則的詩云:“聞蟬傷悲,聲聲相隨。夏衣單薄,心意衰微”。
蟬在俳句中,是晚夏的季語,與蟬有關的季語非常多,如春蟬、秋蟬、松蟬、朝蟬、夕蟬、夜蟬、油蟬、熊蟬、捕蟬、深山蟬、法師蟬。
日本最有名的詠蟬俳句是芭蕉的幾首詠蟬詩:
天籟寂靜,蟬聲浸透巖石中。
不知死將近,蟬聲如急雨。
到了寫俳句的時代,日本人多詠蟬之生命的美麗與無常,佛教中無常的思想,對日本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常是佛教用語,指世間萬物變化無窮,因緣所生,因緣而滅,如泡如幻,無常存者。日本學者梅原猛在《美與宗教的發(fā)現(xiàn)》一書中說:“佛教在日本,從苦的教義變成了無常的教義,在日本感情的形成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毕s從地下出土后,大約僅能存活幾個星期,但是這是它們生命最輝煌的頂峰。在這個暫短的時間里,它們忙著求愛、交配、養(yǎng)育后代,漫山遍野都回蕩著它們愛情的歌聲,此起彼伏,你斷我連,花叢綠樹間無數(shù)透明的蟬翼歡快地鼓動,把一陣琴瑟般的鳴響流進光和影,像是陽光透明的手撥響了萬物的和弦……到夏盡秋來,有時你會看到一片美麗的蟬翼從空中飄來,閃著五彩光芒和那些仍然斷斷續(xù)續(xù)吟唱的蟬歌的碎片一起落下,你會驚愕命運讓它美得如此脆弱,而這無常之大美有時會讓你潸然淚下。
而雨后的蟬鳴更是美不勝收,杜甫詩云“晨鐘云外濕”,雨后的蟬鳴也把一陣綠色的濕潤,糅進散漫的白云之間,讓酷暑中流進一片清涼——“鳴蟬潑灑聲音的急雨,樹影搖動陽光的瀑布,何處傾聽盛夏的清涼?風鈴聲中滴出透明的晚露”(張石詩)。日本俳句中有“蟬時雨”這個季語,“時雨”是由秋到冬這段時間的陣雨,“蟬時雨”這個季語,意思是說蟬鳴齊奏的聲音,和秋雨的聲音一樣,凄切而動人。
日本詩人在詠蟬時,還可以遇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日語中,“晚蟬”和“日暮”的發(fā)音是一樣的。在日語的語境中,一提到“晚蟬”,我們的眼前就立刻可以出現(xiàn)一幅凄美的情景,在落日昏黃的余暉中,一只晚蟬在一片半枯的葉子上,進行生命的最后一次棲息,透明的翅膀和黃色的葉脈編織成一幅動人的初秋的微型圖畫,而那蟬正在竭盡全力把夏天的最后一個音符唱給成熟的大地……
芭蕉在“不知死將近,蟬聲如急雨”的前詞中還寫下了“無常迅速”這四個字,雖然蟬聲不久就會銷聲匿跡,但是你卻在這籠罩著天地的宏大而天衣無縫的音樂中絲毫感覺不到一絲一毫死的痕跡,這正是所謂的“無常之美”,活在當下的生命,似乎與死無緣。
無常與變化是生命的真諦,無常迅速,眼前的一切,皆為幻境,但是世界,就在無常的背后悄悄形成。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流轉無窮。無常中孕育著生生不息的“天之大美”。正如《莊子·知北游》中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p>
我還特別喜歡日語中“空蟬”這個詞,這個詞在中文中寫作“蟬蛻”,就是蟬羽化后留下的空殼。日本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五十四貼中的第三貼,就是用“空蟬”為題。
日本詩人阿部綠女(1886-1980)的俳句云:
人生如空蟬
風吹入云天
(《石露》)
“空蟬”更能體現(xiàn)出無常之美,它單薄空洞,但卻是一個夏天漫山遍野的蟬歌的證明,它隨風飄蕩,化作湛藍的虛空,讓你感到生命在無常中虛無得透明。
有感于日本的蟬與無常的詩之意象,我也寫下了如下的詩歌:
空蟬(蟬蛻)
破土而出
放飛一段
羽化凌空的淡綠記憶
悠然飄落
化作一杯
帶著歌聲的新泥
生命
灰黑如鐵的路面上
兩只麻雀
爭奪一只撲打的飛蛾
激動
證明著死亡
深綠如藍的草地上
一個透明的蟬蛻
隨風飄舞
空虛
訴說著生命
堅守
翅膀五色的鳴響
在風中傳遞
把藍天白云編入
無遠弗屆的旋律
羽化的生命
早已飛翔成空虛
留下透明的空蟬
堅守夏天的記憶
責任編輯 林幼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