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平 郝曉寧 劉增法 薄濤 黎燕寧 潘夢華
(1廣西醫(yī)科大學信息與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2國家衛(wèi)計委衛(wèi)生發(fā)展研究中心;3山東省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y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4中國農工黨青島市委員會;5廣西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AnalysisofthetimeandspacedistributionofsocialsupportnetworkoftheoldpeopleinBeijing
PANChao-Ping,HAOXiao-Ning,LIUZeng-Fa,etal.
SchoolofInformationandManagement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Gu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the old people in Beijing.MethodsTo conduct a survey among the 1 090 registered elders about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the elders in Beijing by using multi-stage sampling.ResultsIn the social network of the old people, the household distance within 1.5 kilometers took the most biggest part of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members of emotional, practical and social-interaction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subjects of investigation (66.25%, 67.26% and 71.81%); more than six year of acquaintances were taken up the most biggest part (98.45%, 97.55% and 98.73%); meeting at least once a day (53.19%, 45.67% and 36.31%) and at least once a week (35.05%, 40.47% and 47.35%) took the biggest part. Multi-factor regression models indicated that: in the emotional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e education level (OR=1.665, 0.607),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R=1.656, 0.573), the register of residence (OR=1.755, 0.486)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ousehold distance and the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political background (OR=-1.003) a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R=0.945)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cquaintance time. In the practical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e education level (OR=1.460), marital status (OR=1.390),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R=1.662), the register of residence (OR=2.431)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ousehold distance; age (OR=1.350), education level (OR=0.652),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R=0.520), the register of residence (OR=0.374)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In the social-contact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he register of residence (OR=1.966, -2.061, 0.348)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ousehold distance, acquaintance time and the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the education level (OR=1.425)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ousehold distance.ConclusionsIn the aspect of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it will be advized to improve the supports strength of the old people from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community, household and their self.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support; Emotional network support;Practical network support;Social-interaction network
時空問題為當前社會學領域的研究熱點〔1〕,尤其是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利用時空視角研究分析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狀況,能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空間距離與時間分布現(xiàn)狀,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或改善老年人的社會支持水平。本文針對北京市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時空分布情況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1.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于2016年10月進行,調查對象為60周歲及以上北京市戶籍人口。采用多階段抽樣法,先根據(jù)北京各城區(qū)特點,將縣/區(qū)分為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城市功能拓展區(qū)、城市發(fā)展新區(qū)3個區(qū)域,并在每個區(qū)域抽取1個縣/區(qū)(最終抽取的3個縣區(qū)為西城區(qū)、朝陽區(qū)和通州區(qū)),并在每個區(qū)/縣按人口配比抽取一定數(shù)量社區(qū)/村(3個區(qū)共抽取43個社區(qū)),每個社區(qū)/村隨機抽取25~26人。共發(fā)放問卷1 090份,回收有效問卷1 083份(99.36%)。
1.2研究方法 對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測量,本研究在借鑒范德普爾問卷〔2〕基礎上修改形成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和社會支持網(wǎng)情況?;厩闆r包括性別、民族、年齡、學歷、是否為黨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子女個數(shù)、戶口和經(jīng)濟狀況。問卷中“當您在生活中遇到一件對您來說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您作決定,您找誰商量?”代表情感支持網(wǎng);“當您家中有些活需要別人幫忙,如搬家具、大袋糧食和重物、幫助扶扶梯子等,您會請誰來幫助您?”代表實際支持網(wǎng);“您和誰至少每個月交往1次,如互相串串門、一起聊聊天、喝茶、飲酒、打牌、下棋或打麻將等等?”代表社會交往網(wǎng)。將每個社會支持子網(wǎng)“老年人獲得支持的總人數(shù)”作為各子網(wǎng)的網(wǎng)絡規(guī)模;每個子網(wǎng)所列出老年人與支持網(wǎng)中前7位成員之間的家庭距離、認識時間和交往頻率分別作為測量老人時間與空間分布的變量。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 α為0.867,通過因子分析進行效度分析,其累計貢獻率為73.428%,說明該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較好。
1.3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2.1空間分布 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中,情感支持網(wǎng)、實際支持網(wǎng)和社會交往網(wǎng)的成員與老人的家庭距離“在1.5 km以內”者最多,其次為距離在“1.5~8.9 km”者和“9.0~23.0 km”者,距離在“24.0~75.0 km”和“75.0 km以上”相對較少。見表1。
表1 老年人各類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和調查對象的家庭距離分布(%)
百分比=成員數(shù)量/總成員數(shù)量;下表同
2.2時間分布 情感支持網(wǎng)、實際支持網(wǎng)和社會交往網(wǎng)的成員和調查對象的認識時間在6年以上者占絕大部分,認識時間在3~6年和<3年者比較少。見表2。
表2 老年人各類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和調查對象的認識時間分布(%,n=1 083)
2.3交往頻率 老年人情感支持網(wǎng)、實際支持網(wǎng)和社會交往網(wǎng)成員和調查對象的交往頻率為“每天至少1次”和“每周至少1次”者占大部分,其次為“每月至少1次”、“少于每月1次”者。見表3。
表3 老年人各類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和調查對象的交往頻率分布(%,n=1 083)
2.4影響社會支持時空分布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家庭距離(1.5 km以內=0;≥1.5 km=1);認識時間(6年及以下=0;6年以上=1);交往頻率(少于每天1次=0;每天至少1次=1)。性別(男=0;女=1)、民族(非漢族=0;漢族=1)、年齡(60~69歲=1;70~89歲=2;90歲及以上=3)、學歷(初中及以下=0;高中及以上=1)、政治面貌(非黨員=0;黨員=1)、婚姻狀況(無配偶=0;有配偶=1)、子女個數(shù)(0~1個=1;2~3個=2;4個及以上=3)、戶口(農業(yè)戶口=0;非農業(yè)戶口=1)、經(jīng)濟狀況(非常欠缺=1;略顯不足=2;收支平衡=3;稍有結余=4;有較多結余=5)。對老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時空分布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情感支持網(wǎng)中,學歷、子女個數(shù)、戶口是老年人與情感支持網(wǎng)成員的家庭距離和交往頻率的影響因素;政治面貌和子女個數(shù)為老人與支持網(wǎng)成員之間認識時間的影響因素。實際支持網(wǎng)中,學歷、婚姻狀況、子女個數(shù)和戶口為老人與實際支持網(wǎng)成員之間家庭距離的影響因素;年齡、學歷、子女個數(shù)和戶口為老人與實際支持網(wǎng)成員之間交往頻率的影響因素。社會交往網(wǎng)中,戶口為老人與社會交往網(wǎng)成員的家庭距離、認識時間和交往頻率的影響因素;學歷為老人與社會交往網(wǎng)成員之間家庭距離的影響因素。見表4。
表4 影響各類社會支持網(wǎng)絡時空分布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本調查顯示,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wǎng)的空間更傾向于地緣分布,絕大部分社會交往網(wǎng)成員和調查對象的家庭距離在1.5 km以內,既往的研究成果也均提示這一特點〔3〕。其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居家,其交際的空間范圍相對減少,因此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wǎng)的空間分布較為接近;二是由于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的資源主要來源于子女和配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其社會支持資源的空間分布。老年人與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的認識時間較長,大部分在6年以上,也說明,老人的社會支持依然來源于熟人社會,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一致〔4〕。較短的認識時間意味著較低的親密度〔5〕。在孝老文化逐漸減弱的背景下〔6〕,較短的認識時間很難使他人愿意經(jīng)常幫助老人。同時,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構成以子女和配偶為主,這也會增加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認識時間。老年人的社會交往較為頻繁,大部分老年人會與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進行每天至少一次或每周至少一次的社會交往。與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一致〔7〕。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大部分老年人由于退休,只能通過鄰居、距離較近的親屬等獲得社會支持〔8〕,因此與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間往往為表意性交流,交往較為頻繁;二是由于老年人生理和社會功能等減弱,再加之孤獨感等心理,需要通過更頻繁的社會交往以維系和獲取更多社會支持〔9〕。上述結果提示,親屬可能在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中扮演主要角色,但這也可能導致老年人社會支持來源單一。
分析個人特征對社會支持網(wǎng)時空分布的影響,結果顯示:與農村老年人相比,非農業(yè)戶口老年人與情感支持網(wǎng)、實際支持網(wǎng)和社會交往網(wǎng)成員的家庭距離較遠,交往頻率更低。在農村,不少子女仍以務農為主,因此子女距離老年人較近;而在城市,子女往往由于工作關系等原因遠離父母,因此與老年人的家庭距離較遠;而城市的高節(jié)奏生活及高流動性,使得交往更傾向于工具性交流,因此老年人與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的交往頻率較低。非農業(yè)戶口老年人與社會交往網(wǎng)成員的認識時間也較短,這可能與城市老人比農村老人更愿意去接受新的社會交往圈有關。高中及以上學歷老年人與情感支持網(wǎng)、實際支持網(wǎng)和社會交往網(wǎng)成員的家庭距離較遠,且與情感支持網(wǎng)、實際支持網(wǎng)成員的交往頻率更低。這可能由于學歷較高老年人有較高的自我支持能力,往往不需要通過頻繁的社會交往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家庭距離也較遠。子女個數(shù)越多的老年人與情感支持網(wǎng)和實際支持網(wǎng)成員的家庭距離更遠,交往頻率更低。分析其原因有3點:一是由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更多子女選擇離開親代家庭尋求發(fā)展〔10〕;二是老年人落葉歸根的思想,往往使其更愿意在家鄉(xiāng)養(yǎng)老〔11〕,而不愿跟隨異地工作的子女;三是隨著子女個數(shù)的上升,子女也更可能遠離父母。子女個數(shù)越多的老年人與情感支持網(wǎng)成員的認識時間更長,這可能與情感支持主要由子女提供有關。有配偶老年人與實際支持網(wǎng)成員的家庭距離更遠,意味著有配偶老年人在需要實際支持時,可能因其與實際支持網(wǎng)中成員的家庭距離較遠而得不到及時幫助。黨員的情感支持網(wǎng)的認識時間更低,可能與其思想更開放且更愿意與他人交流有關。年齡越高的老年人與實際支持網(wǎng)成員的交往頻率更高,可能與年齡較高的老年人有較高的實際支持需求有關。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老人與社會支持網(wǎng)成員之間的關系,受到了較為明顯的時空因素的影響,家庭距離、交往時間均對老人的支持強度有影響。①建議在政府層面,一是通過制度建設引導不同代際成員間加強聯(lián)絡,如建立完善的探親制度;二是加強城市交通的適老化建設,設計更方便老年人出行的公交系統(tǒng)和交通基礎設施;三是完善社區(qū)養(yǎng)老和醫(yī)療服務網(wǎng)絡,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如完善對講呼叫通訊網(wǎng)絡、上門醫(yī)護和上門家政服務、社區(qū)日間照顧等;四是加大國家對老年人的贍養(yǎng)及福利,減輕同居子女的贍養(yǎng)壓力。②在社區(qū)層面,一是可通過建立老年協(xié)會、老年大學,鼓勵老年人社會參與和互助;二是營造敬老、愛老的社區(qū)氛圍,并鼓勵老年人參與頻繁友好的社會交往,充分發(fā)揮鄰里的作用,一旦老年人出現(xiàn)心理問題和物質困難時能得到最方便、快捷、高效的幫助。③在家庭方面,一是鼓勵子女應經(jīng)常回家看望老人,增加對老年人的關心和支持;二是子女可通過電話、手機等通訊工具加大與老年人的親情交往〔12〕。④在老年人個人層面,一是老年人應當加強自我心理調適,減輕對家庭成員的依賴;二是老人應積極主動地融入社會和社區(qū),通過社會參與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多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三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身體健康狀況,從而提高自我支持和獲取社會支持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時空分布,但并未對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的心理空間距離進行分析;由于文獻關于老年人社會支持網(wǎng)時空分布的研究較少,本文也較少與其他研究成果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