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婷
摘要:蘇曼殊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在詩歌創(chuàng)作,文學創(chuàng)作及翻譯領域均取得很高的成就。本文以蘇曼殊選譯《拜倫詩選》為個案,試從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譯者的人文品格方面分析譯者選擇《拜倫詩選》的原因。
關鍵詞:蘇曼殊;《拜倫詩選》;譯介原因
一、蘇曼殊及其譯介活動
蘇曼殊(1884-1918),字子谷,原名蘇玄瑛。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子,一個江湖羈旅的詩僧,同時也是一個極富盛名的翻譯家。幼年出生于富庶之家,卻有家而不得歸,后認祖歸宗卻遭人排擠,無人憐惜。少年赴日求學,接受高等教育,學習各國語言,為以后的翻譯事業(yè)奠定基礎。青年接觸新興革命思想,投身于救亡圖存事業(yè),以筆代刃,企圖通過文學警醒國民奮起。他的主要翻譯成果為小說兩本,詩歌十首,出版過《漢英三昧集》、《拜倫詩選》、《潮音》和《文學姻緣》等譯作。其詩歌譯介尤以拜倫為最,而且在蘇曼殊的外國文學譯介中影響最大。柳亞子(1985:13)在《蘇曼殊年表》中寫道:蘇曼殊于1906年,“返日本,譯拜倫詩選成,自為序”?!栋輦愒娺x》1908年于日本出版發(fā)行,其中翻譯了拜倫的五首詩作,分別是《哀希臘》、《去國行》、《贊大?!?、《答美人贈束發(fā)氈帶詩》和《留別雅典女郎》。蘇曼殊成為當時中國全面譯介拜倫詩歌的第一人。
二、蘇曼殊譯介《拜倫詩選》原因探析
孔慧怡(1999:8-9)指出,翻譯研究不光要注重譯者的意圖、素質和選擇,更要注重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據(jù)此,下文將從社會背景和譯者個人經歷等方面對蘇曼殊選擇譯介《拜倫詩選》的原因作一探析。
(一)社會思潮引領
翻譯活動發(fā)生在客觀世界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譯本的選擇作為翻譯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蘇曼殊選譯《拜倫詩選》亦然。
從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來說,中國處于一個急劇變革的轉型期,社會的沉淪與進步共生,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并存。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接受世界?!盀榱送炀任M?,主張向西方學習軍事和科學技術的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并成為近代中國朝廷新的意識形態(tài)”(吳莎 屠國元,2007:39)。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下,洋務派開始大規(guī)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大量關于西方自然科學的書籍被譯入中國?!翱梢哉f,自然科學的大量引進,是西學在這個時期傳播的重要特征”(史革新,1985:17)。在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傳入中國的同時,大量西方傳教士、學者和科學家也隨之進入中國,蘇曼殊的恩師羅弼·莊湘便是其中一位,他教授蘇曼殊英語知識,也培養(yǎng)了其對英文詩歌的興趣,他的女兒雪鴻入華帶來了影響蘇曼殊一生的拜倫詩集。在《題拜倫集》中,蘇曼殊曾寫道“西班牙女詩人雪鴻過存病榻,親持玉照一副,拜倫遺集一卷,曼陀羅花共含羞草一束見貽,且殷殷勖以歸計”(柳亞子,1985:53)。這也為蘇曼殊后來翻譯出版《拜倫詩選》埋下伏筆。
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強大是源于他們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此時的中國迫切的需要一把啟迪的利刃,割去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倫理毒瘤。以嚴復和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始了對救國思想道路的探尋,隨后發(fā)現(xiàn)了小說的政治價值(轉自陳平原 夏曉紅,1997),開始大量譯介國外的文學及社會科學著作的熱潮,將譯介外國文學作品與當時的政治改良和文學改良聯(lián)系在一起。蘇曼殊于1903開始在《國民日日報》上發(fā)表詩文和翻譯作品。這一段的翻譯實踐經歷不僅讓其掌握了熟練的翻譯技巧,也讓他對翻譯的選材和原則有了進一步的思考,為其后來選譯極具浪漫主義的《拜倫詩選》奠定了基礎。
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積極譯介外國文學作品引進新思潮的文化背景下,大量優(yōu)秀的外國作品被譯入中國,詩歌成為譯材選擇的重點之一。其中對拜倫作品的譯介更是推崇,因此掀起了當時學術界譯介拜倫的第一次高潮。在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梁啟超節(jié)譯了《哀希臘》,并在書中寫到:“雖屬亡國之音,卻是雄壯憤激,叫人讀來,精神百倍……句句都像是對著現(xiàn)在中國人說一般”(阿英,1960:49)。從文學方面上看,譯詩是其開展“詩界革命”的工具,“顧常言詩界革命,謂必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風格,鎔鑄之以入我詩,然后可比此道開一新天地,謂取索士比亞、彌爾頓、擺倫諸杰講,以曲本體裁譯之,非難也”(阿英)。馬君武曾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歐學之片影》一文,在第三部分《十九世紀二大文豪》談到雨果和拜倫這兩位大文豪,“十九世紀之大文豪亦多矣。其能使人戀愛,使人崇拜者,非茍?zhí)谿oethe,非許累爾Schilles,非田尼遜Tennyson,非卡黎爾Carlyle。何故?因彼數(shù)子之位格之價值,止于為文豪故。至于雨茍Victor Hugo及擺倫Byron則不然。雨茍者,法蘭西之大文豪也,而實愛自由之名士也、國事犯也、共和黨也。擺倫者,英倫之大文豪也,而實大俠士也、哲學家也、慷慨家也。若二子者,使人崇拜,使人追慕,使人太息”(莫世祥,1991:126)。作為讀者的魯迅(2010:330)曾在其文章中也提到:“有人說G.Byron的詩多為青年所愛讀,我覺得這話很有幾分真。就自己而論,也還記得怎樣讀了他的詩而心神俱旺;尤其是看見他那花布裹頭,去助希臘獨立時候的肖像”。這一時期中國文壇對拜倫的認同在于其革命性,側重于其作品的政治因素。拜倫在中國的形象也被塑造成一個追求自由、幫助弱小國家擺脫壓迫的俠士形象,而這些正好迎合了國內啟迪民智、催生革命的需求。這一時期的“拜倫熱”對蘇曼殊選譯《拜倫詩選》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個人經歷使然
翁顯良(1982:27)認為“文學翻譯最好堅持三個前提:一曰熟、二曰近、三曰得”。所謂熟,要求譯者熟悉原作者,從而可以原作者的高度和深度,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思想、感情等?!霸臎]有吃透,譯文只得其軀殼,這就不能不是根本的失敗”(翁顯良)。所謂近,指的是作為譯者,應當選擇與自己性情閱歷相近的原作者,從而達到風格相近。譯者在選擇譯本時會根據(jù)自身主觀的性格,經歷甚至喜好來選擇自己熟悉的作者及作品,蘇曼殊亦然。
1.人生經歷相似
蘇曼殊被譽為“中國的拜倫”,蘇曼殊是拜倫作品最早的譯介者之一,而且蘇曼殊的性格和行為,是對蘇曼殊浪漫主義精神最好的闡釋(宋慶寶,2012:118)。蘇曼殊與拜倫擁有相似的人生經歷,原生家庭不幸,親情疏離,飽受欺凌,對生活悲觀,面對壓迫兩人都有激進的斗爭精神。而蘇曼殊也常以“中國的拜倫”自居,曾在《題拜倫集》中寫道:“秋風海上已黃昏,獨向遺篇吊拜倫;詞客飄蓬君與我,可能異域為招魂(柳亞子,1985:53)?!彼麑⒆约猴h零的生活經歷與拜倫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看出蘇曼殊對拜倫的認同感。他在《與高天梅論文學書》中寫道:“譯介外國文學,首先應當重視原文的思想內容,哪怕譯文‘辭氣相副,十分傳神,也不足取”(袁荻涌,1997:46)。由此可以看出蘇曼殊選譯《拜倫詩選》是對拜倫思想價值的肯定。
2.教育背景熏陶
蘇曼殊于1896年從廣東老家投奔在上海經營生意的父親,父親將他送往了一所教會學校,跟隨歐洲文學造詣頗深的西班牙裔教授羅弼·莊湘學習英文。羅弼·莊湘像慈父一樣關愛曼殊,并且?guī)退蛳铝吮容^堅實的英文功底,為他以后的翻譯事業(yè)奠定了基礎。曼殊赴日本留學期間,曾師從梁啟超,在充滿儒學思想和愛國主義的氛圍下受到了民族精神的感染。1902年蘇曼殊加入青年會,結交了章太炎、陳獨秀、魯迅等人。這一時期梁啟超對拜倫的推崇也讓蘇曼殊對拜倫有了基本的了解。1904年是他文學生涯的轉折點,他選擇在心理上告別激進的‘革命時代,尋求自我和人生的定位,他濟世拯道的熱切愿望并沒有減弱,但其國族關懷的方式已經從披長發(fā)歌攬大荒的俠義行動轉向相對沉靜矯健的文化改造和革新”(黃軼,2016:19)。這一轉變促使他對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翻譯活動進行了反思,在譯材的選擇上更加謹慎,更趨向于啟迪民族自覺的作品,為其后來選擇翻譯《拜倫詩選》埋下伏筆。
3.政治取向引導
曾經作為青年會的一員,民主主義革命者的身份及其政治取向或多或少會介入蘇曼殊的翻譯活動,并對其譯材的選擇產生影響。正是因為拜倫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精神,抗爭精神和自由主義精神,蘇曼殊才選擇了他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章節(jié)來翻譯,試圖將拜倫的思想引入中國,啟迪民智,傳播民主革命思想,催生革命,挽救民族于危難。并在其撰寫的《拜倫詩選》自序中如是說:“震旦萬事霝墜,豈復如昔時所稱天國(Celestail Empire),亦將為印度巴比倫希臘之繼耳!此語思之,常有余恫。比自秣陵遄歸將母,病起匈膈,檽筆譯拜倫《去國行》、《贊大?!?、《哀希臘》三篇。以詩人去國之憂,寄之吟詠,謀人家國,功成不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朱少璋,2009:192)。其中《哀希臘》以行吟詩人的口吻描述了飽受侵略滿目瘡痍的祖國,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翻譯這首詩時,蘇曼殊也對其進行了適當?shù)貕堊g。如《哀希臘》的第四節(jié),原文如下:
Which looks oer sea-born Salamis
And ships,by thousands,lay below,
And man in nations;―all were his!
He counted then at break of day
And when sun set,where were we?
蘇譯如下:
名王踞巖石,雄視沙邏濱。
船師列千艘,率土皆居民。
晨朝大點兵,至暮不復存。
一為亡國哀,淚下何紛紛。
原詩到蘇譯版本的第六小句就已經結束,最后的兩小句是蘇曼殊添加上去的。為了使全詩保持每節(jié)八小句的句數(shù)相等,內容上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家國淪陷的嘆惋,為麻木的國人而悲哀。他選擇在翻譯拜倫這些斗志昂揚、充滿激情、呼喚斗爭革命的詩歌章節(jié)時,也包含了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栋輦愒娺x》的翻譯不僅開闊了國人的眼界也聲援了國內的民主革命。
三、結語
作為著名的翻譯家和文學家,蘇曼殊在中國近代翻譯史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將蘇曼殊選譯《拜倫詩選》的原因放置在當時的社會、文化和蘇曼殊個人背景之中加以審視,指出蘇曼殊選擇《拜倫詩選》作為其譯本是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際遇碰撞下的結果。蘇曼殊通過翻譯《拜倫詩選》表達其對黑暗腐朽的舊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對自由的深情謳歌,配合了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起到了啟迪民智、宣揚革命精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一卷(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0:49-61.
[2]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7:27.
[3]黃軼.蘇曼殊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型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1-19.
[4]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8-9.
[5]柳亞子.蘇曼殊全集·第一卷[C].北京:中國書局,1985:13-53.
[6]魯迅.墳[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330.
[7]莫世祥.馬君武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126.
[8]史革新.十九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西學在中國的傳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5 (5):17.
[9]宋慶寶.拜倫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五四[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18.
[10]翁顯良.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M].北京:北京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2:27.
[11]吳莎,屠國元.論中國近代翻譯選材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 (11):39.
[12]袁荻涌.蘇曼殊—翻譯外國詩歌的先驅[J].中國翻譯,1997 (2):46.
[13]朱少璋.曼殊外集:蘇曼殊編譯集四種[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