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倩瑩
摘 要: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研學旅行,各類研學項目如雨后春筍般開展起來,博物館作為其中的重要力量,其教育功能日益突顯。博物館將自身資源整合成課程體系,成為研學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助推研學旅行的開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課程;教學方法;課程體系
2016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11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1],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中。而在如今我國如火如荼的研學教育工作中,博物館行業(yè)的作用日益突顯。2017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2],在率先公布的204個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就有51家博物館(含科技館、科學中心、自然博物館、陳列館),還包括具有博物館、科技館性質(zhì)的36個紀念館、4個科普中心??梢?,博物館作為研學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教育功能將上升到新的高度。博物館將自身資源整合成課程體系,成為研學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助推研學旅行的開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博物館研學課程借鑒學校教育的形式,通過課程設計,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使博物館展覽和藏品資源系統(tǒng)化、可持續(xù)化,很好地彌補了參觀行為的單向性。如何將博物館教育從“教育活動”轉(zhuǎn)變成“教育課程”,資源信息從單向傳播變?yōu)殡p向互動,是博物館教育從業(yè)者在工作中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文章以中國木雕博物館“走進東陽木雕”課程設計為例,論述在博物館研學課程中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1 整合產(chǎn)業(yè)相關資源,系統(tǒng)規(guī)劃博物館課程
1.1 課程主題突出
木雕文化是極富東陽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中國木雕博物館以傳播東陽木雕文化、傳承工匠精神為教育目標設計了“走進東陽木雕”課程。課程以“愛家鄉(xiāng),知文化,傳精神”為主旨,各環(huán)節(jié)緊緊圍繞東陽木雕文化和精工善藝的地方人文精神展開,通過參觀和體驗,最終引導學生學習并傳承東陽工匠的精神,這是課程的核心意義。
1.2 課程廣度和深度的探索
中國木雕博物館坐落于“世界木雕之都”東陽,是我國第一座全面、系統(tǒng)展示中國木雕藝術和文化的專題類博物館。專題博物館范圍較窄,專題突出,多具有行業(yè)背景。中國木雕博物館就是以東陽木雕產(chǎn)業(yè)為依托的,因此“走進東陽木雕”課程在空間上突破了博物館的限制,以全市的木雕產(chǎn)業(yè)為背景,從多個角度深入挖掘“木雕之鄉(xiāng)”的文化。由博物館整合相關單位資源,搭建學生學習體驗的平臺,在參觀博物館后還設計了走進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盧宅、東陽木雕產(chǎn)業(yè)聚集區(qū)“木雕小鎮(zhèn)”等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拓寬課程的廣度。
1.3 課程體系設計循序漸進
博物館課程的社會實踐性和知識綜合性都較強,但既然是課程,就需要針對授課對象的認知能力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以“走進東陽木雕”課程為例,由于課程主要面向小學高年段的學生,以五六年級的學生為主,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將課程分為三個主題,通過三個階段來展開。從參觀整理歸納基礎木雕知識,到實地觀看木雕制作并參與體驗,從現(xiàn)代木雕工藝鑒賞,到古代木雕圖案寓意解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
2 科學設計配套教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睂γ娌┪镳^這一本“活的書”,如何讓它真正活起來,能與學生產(chǎn)生積極良性的互動,實現(xiàn)“樂趣—靈感—創(chuàng)造力”這一博物館學習的最高價值成果,我們在實踐“走進東陽木雕”課程時,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2.1 以“研學單”為導引的任務驅(qū)動式參觀
“研學單”也叫“任務學習單”,是在博物館學習中的輔助資料,一般包括研學主題、導言、館中發(fā)現(xiàn)、拓展思考等內(nèi)容,可有效避免“觀而不學”的現(xiàn)象。通過研學單的引導,學生在參觀時更有針對性,在參觀結(jié)束后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認知體系。在任務單的整體問題設計上,我們力求實現(xiàn)一種轉(zhuǎn)變,即把博物館從原來單項傳播學習的場所,轉(zhuǎn)變成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場所。注重互動性,學生與展品之間互動,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從而實現(xiàn)博物館學習從單項傳統(tǒng)到雙向互動[3]。以參觀木雕博物館的“研學單”為例,我們參考了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創(chuàng)造等幾個維度去設計,設計的問題包括:東陽出土最早的木雕實物是哪件,木雕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東陽木雕與其他流派相比有什么特點等。從直接能找到的文物,到應用場景的羅列,再到對比與歸納,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推動學習的深入。學生通過完成“研學單”,不僅能對眼見的藏品有思考,而且對木雕文化的把握也有個清楚的脈絡,避免傳統(tǒng)走馬觀花式的參觀。
2.2 以動手操作為導向的實踐體驗
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這意味著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gòu),親歷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知識、體驗情感,要求在教學設計中打破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領悟知識或技能,并形成個人化的理解。我們的博物館課程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以課程中的第二個主題“東陽木雕工藝流程”為例,我們安排學生走進了大師云集的“木雕小鎮(zhèn)”,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一中的工作室,學生們直觀地了解到一塊木料變成一件木雕工藝品需要三大步——設計圖稿、打坯、修光。我們事先聯(lián)系工作室為學生們準備好了設計圖稿和木雕半成品,學生們可以在木雕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平面淺浮雕的基本技法。學生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實際體會了一雕一鑿的耐心細致和精工善藝的工匠精神,還加強了團隊的合作與交流。“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動手參與是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從課后的評價反饋來看,學生對這一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興趣最大,收獲也最多。
2.3 以探究為導向的延伸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qū)使下,以問題為導向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茖W探究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建立假說和猜想—獲取事實與證據(jù)—得出結(jié)論。那么在博物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否結(jié)合這一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呢?我們在課程的實踐過程中,也嘗試去啟發(fā)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說。以課程的第三個主題“古建筑木雕圖案與營造技巧”為例,研學地點設在國家級文保單位盧宅古建筑群,它的營造技藝和雕花藝術都是古代“東陽幫”輝煌的見證。學生們帶著“解析古木雕圖案寓意”的“研學單”,按上面的提示在古建筑構(gòu)件中尋找動物類、植物類、故事類的雕花圖案。參觀結(jié)束后由博物館社教人員提出問題,比如大家都發(fā)現(xiàn)了哪些圖案呢?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主人要雕刻蝙蝠呀?為什么他們喜歡雕刻荷花呢?故事類的畫面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難解讀,老師可以在過程中引導學生鑒賞,比如在渭水河邊釣魚的是誰呀,三國里結(jié)義的有哪幾個人啊,這幾個像不像呢等。學生們通過討論,提出猜想,教師最后總結(jié)歸納哪些圖案是諧音會意的,哪些圖案是有吉祥象征的,在“尋找—提問—討論—總結(jié)”的過程中,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加深學習的印象,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研學旅行的靈魂是實踐育人,好的博物館課程應保持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的一致性,并時刻關注學生的體驗[4]。中國木雕博物館開發(fā)“走進東陽木雕”的課程立足館內(nèi)基本陳列,從展品出發(fā),并將課堂拓展到木雕工作室和盧宅古建筑群,以可看、可做、可思考的形式,對東陽木雕文化形成直觀而具體的印象,學生通過博物館研學課程,體驗玩中學的魅力所在。我們關于課程的探索并沒有結(jié)束,“走進東陽木雕”的課程仍有許多有待改進之處,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保持課程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11部門.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S].
[2]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教基廳函〔2017〕50號)[S].
[3]胡燦.博物館課程與學習任務單的應用——以“走近中國印刷博物館”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7(6).
[4]劉世斌.開發(fā)博物館課程,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開展深度學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