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政文
寒冬季節(jié),意味著一種因寒冷潮濕引起皮膚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而致組織損傷的皮膚病,開始覬覦你的寶寶了,這就是凍瘡。做好凍瘡的防范與處理事宜,是爸媽們冬季的一項必備基本功哦。
凍瘡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受凍部位皮膚發(fā)白,出現(xiàn)僵硬、腫脹、發(fā)紅,形成暗紅色邊界不太清楚的局限性充血性斑塊,伴有疼痛、發(fā)癢感,有時還有發(fā)麻或燒灼樣感覺,遇熱尤其明顯。
斑塊顏色漸由暗紅變成暗紫,且腫脹程度加重,甚至出現(xiàn)水皰,水皰破潰后形成潰瘍面,疼痛感也會更重。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創(chuàng)面逐步趨于愈合。
凍瘡看似小事,但會給寶寶帶來痛、癢等難受感,影響其正常生活,而且可能因搔抓導致感染或糜爛,輕者影響皮膚美觀,重者累及肌肉、骨骼,甚至引起局部組織壞死,爸媽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遺憾的是時下尚無治療凍瘡的特效藥物,只能根據(jù)凍瘡的具體情況做綜合處理。
未破潰以及一二級凍瘡可在家中處理,如:用溫熱水(水溫保持在40℃~43℃左右)浸泡、按摩(不便浸泡的部位可局部熱敷),一天3次,每次半小時,使受凍部位溫度盡快恢復到正常皮膚的溫度,以皮膚出現(xiàn)紅色為度,然后用干毛巾擦干,涂上凍瘡膏或開裂靈。開裂靈最適用于手、腳、臉等部位的初期凍瘡,用法是早、中、晚用40℃的溫水浸泡毛巾,敷在凍瘡部位后抹上即可。也可用1%或2%碘酒、松節(jié)油、10%樟腦醑、辣椒酊等外涂。
三級凍瘡,尤其是已破潰者,宜用雙氧水洗凈后,外敷四環(huán)素、新霉素、魚石脂軟膏等抗菌藥軟膏,并及時到醫(yī)院求治。
反復不愈的凍瘡伴有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者,提示可能有其他疾?。ㄈ纾豪淝虻鞍籽Y、雷諾氏病等)的可能,均須向醫(yī)生求助。
勤剪寶寶指甲、戴手套,防止寶寶抓傷凍瘡。
在郊外用雪摩擦凍瘡。這樣做可增加皮膚磨損,喪失更多熱量,對凍瘡愈合更不利。
用熱水沖洗或用火烤凍瘡,高溫會讓受傷的皮膚組織受到更嚴重的破壞。
盲目揉搓凍瘡,有使寶寶受凍的皮膚發(fā)生破損甚至感染的風險。
凍瘡一旦發(fā)生,要待天氣轉暖后才會逐漸愈合。尤其是在前一個冬季生過凍瘡者,日后重蹈覆轍的幾率大大增加。所以與其他疾病一樣,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
從秋天起進行耐寒鍛煉
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凍瘡的部位,如手和腳,開始每天浸泡半小時,以后浸泡1小時,目的是增強此處的抗寒力。提示:此方法較適合于3歲以上的大寶寶。
做好保暖工作
白天戶外活動要注意寶寶身體裸露部位的保暖,可戴上帽子、手套、耳套,穿上干燥、清潔的鞋襪,也可在手腳的暴露部位抹些蛤蜊油或防凍油,防止皮膚皸裂;晚上睡覺蓋好被褥,酌情在容易受涼的部位加一件棉背心,愛伸出被窩的小手可戴上小手套;必要時借助于空調、暖氣等供暖設施,確保室溫穩(wěn)定在適宜的狀態(tài)。
多做按摩
多做按摩可促進寶寶的血液循環(huán)。捏拿法: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拿寶寶的耳廓和耳垂部;手搓法:在寶寶面頰、手、腳等部位,用手指和手掌來回搓摩。
營養(yǎng)、針灸干預
好生凍瘡的寶寶可在入冬前1個月增加維生素A、C、E及礦物質的攝入,以提高寶寶的耐寒力。也可以采用針灸療法,在凍瘡疤痕周圍選擇3、4個點,每日交替針灸1、2個點,中等量刺激,留針15分鐘,針灸3~5天;手部凍瘡可配合針刺合谷穴;足部凍瘡配合針刺足三里,以調整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起到預防凍瘡的作用。
用凡士林或甘油護理
凡士林和甘油具有卓越的鎖水保濕功效,每周給寶寶的手腳、膝蓋、手肘等部位進行兩三次護理,可有效預防肌膚凍傷、開裂。凡士林較適合在北方等相對濕度較低的地區(qū)或環(huán)境使用;甘油則較適合在南方等相對濕度高的地區(qū)或環(huán)境使用。另外,也可取中藥三七、紅花、赤芍、雞血藤等各適量,水煎取液,局部擦洗。
沐浴時加點橄欖油
橄欖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以及易被肌膚吸收的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十幾種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在發(fā)揮滋養(yǎng)作用的同時提高肌膚的抗寒力。橄欖油可單用,也可與沐浴、洗發(fā)、潤膚品等合用。
出門用好護膚品
出門前,在面頰、鼻尖、耳廓、手、足等容易凍傷的部位抹上防護霜。
酌用民間驗方
如用大蒜、生姜、蔥根以及香蕉皮等果蔬來增強抗寒力,方法如下:
蒜泥法:將紫皮大蒜搗爛成泥,敷在以前生凍瘡的地方,維持24小時后洗去,休息三四天再敷一次,能有效地預防凍瘡復發(fā)。夏季使用效果尤佳,又稱為“冬病夏防”。
蔥根法:白蔥根、茄根各100克,煎水洗患處,每日1~2次,持續(xù)數(shù)天,亦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香蕉皮法:用香蕉皮搓手足易患凍瘡的部位,早晚各1次,既能預防凍瘡,還可兼收一定的美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