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市曾出臺過一個文件,規(guī)定:印發(fā)講話一般不超過5000字,文件一般不超過3000字,簡報一般不超過1500字,全市性工作會議每年只準開一次,每次會議只安排一位領導講話,講話一般不超過40分鐘,大會發(fā)言控制在10分鐘以內……這一規(guī)定引來無數(shù)網友點贊,說明大家都對博士買驢的做法不以為然。
博士買驢→驢( )馬嘴→嘴直( )快→快刀( )亂麻→麻( )不仁→仁民( )物→物( )天擇→擇( )而從→從中( )利→利令( )昏→昏( )暗地→地大( )博→博( )辯言→言笑( )如→如花( )玉→玉不( ),不成器→器( )不凡→凡夫( )子→子( )父慈→慈( )無雙→雙( )剪水
博士買驢,比喻行文啰嗦,廢話連篇,不得要領。譏諷寫文章長篇累牘而說不到點子上。這一成語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p>
古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念的書太多,特別喜歡掉書袋。比如他走在大街上,別人見到他,問候道:“吃飯了嗎?”他回答道:“夫吃者乃飯也,飯者乃米也。夫米者乃農夫所種也,農夫種者乃耕田所取也。春種而夏鋤,秋收而冬藏,一年四季糧粟歸倉也?!庇捎谒鲜沁@個樣子,有的人見了他,干脆什么也不說,點點頭就走了,怕一說話引出個頭來,他不定要說多少呢。大家背地里還給他送了個外號叫“博士”,這書生因此出名了。
這天,“博士”要買一頭驢,就上集市去了,碰見一位賣驢的農夫,雙方討價還價,最后達成協(xié)議。農夫讓“博士”寫一個賣驢的契約,農夫只要畫押就行了。兩人來到旁邊的一個小鋪里跟掌柜借了紙筆,“博士”提起筆來就寫,他先從龍寫起:“夫噴云吐霧,興風作雨者乃龍也,看守夜者乃狗也,應司晨者乃雞也……”他把動物世界挨個寫了一遍,紙都寫了三張,賣驢的農夫牽著驢站著看他寫個沒完,就問:“老弟,寫完了嗎?快點寫完了,我摁個手印就走?!薄安┦俊币宦犨€不樂意了:“怎么可能這么快就寫完了呢?我還沒寫到驢呢!”這就是博士買驢的故事,“博士”寫了三張紙還沒提到驢,所以這一成語也可以寫作 “三紙無驢”,都是一個意思。
“博士買驢”真可謂廢話連篇,和這一成語意思相近的詞還有“連篇累牘”、“不得要領”。
“連篇累牘”出自《隋書》,用來形容文章篇幅冗長,內容繁多。原句是“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意思是:說了一大堆,凈是辭藻華美而內容空乏的詩文,還都離不開吟風弄月。
“不得要領”出自《史記》,原句是“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張騫出使西域和月氏商談共同合作夾擊匈奴,曾遭匈奴襲擊的月氏對此不大感興趣,所以一番交談之后張騫還是不明白月氏對聯(lián)合夾擊匈奴一事的態(tài)度。因此后來就用“不得要領”表示沒有抓住事物的關鍵,一般用來表示說話、寫文章抓不住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