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維吾爾族普遍使用的“熱瓦普”(Rewab)是一種彈撥樂器,其歷史的最早記載叫“喇巴卜”(Rabab)。在乾隆24年修定的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有記載:“回部樂喇巴卜,木柄、下昌以革,形如半瓶。通長二尺七分七厘七毫,五弦,柄長一尺五寸九分一厘,上闊七分五毫,厚八分,下闊一寸三分三厘七毫,厚一寸二分八厘。槽長四寸八分六厘,闊六寸,厚三寸一分。絲弦五,曲首鑿空弦側以五軸綰之,左二右三。槽面沒柱,弦自山口至柱一尺六寸八分。鐵弦二,柄右側,兩軸綰之,長短有差,以木撥彈絲弦,應鐵弦取聲?!边@里記載的是有五根主奏弦,兩根共鳴弦的喇巴卜(Rabab)(圖1)。[1]
圖1 清朝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的喇巴卜,公元1759年
圖2 巴基斯坦的喇巴卜(Rabab)
圖3 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
這個喇巴卜(Rabab)的名稱來自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的喇巴卜(Rabab)樂器與中國維吾爾族的完全不同。它是有12根共鳴弦的彈撥樂器,而且形制也不同(圖2)。
巴基斯坦的喇巴卜(Rabab)來源于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其樂器從形制與演奏方法都是源自阿富汗(圖3)。根據(jù)德國出版的《世界圖片音樂史》記載,公元14世紀初喇巴卜(Rabab)源于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地區(qū),后來流傳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國。[2]
其實,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名稱是借用于阿拉伯語的“拉巴卜”(Rabap),但是阿拉伯的“拉巴卜”是一種弓弦樂器。在阿拉伯半島上的“拉巴卜”,其共鳴體是一個半椰子狀,在埃及和摩洛哥則是梯形狀,而在伊拉克則為菱形狀,在敘利亞為方形。原始的“列巴布”是一根弦,稱作詩人的“拉巴布”(圖4)。它們與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彈撥樂器喇巴卜(Rabab)不同,與中國維吾爾人的喇巴卜(Rabap)更是完全不相同的樂器。[3]
這種名稱的借用正是伊斯蘭文化東漸的結果。將一個弓弦樂器的名稱用于彈撥樂器,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用來稱謂的樂器與中國維吾爾族的樂器又完全不相同,的確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
如果說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名稱已經在公元14世紀已有記載,但是,在中國新疆地區(qū)卻很晚才出現(xiàn)。雖然我們在維吾爾《樂師史》中沒有看見有關喇巴卜(Rabab)的名稱,但是在公元1759年的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就有記載了。當然,喇巴卜(Rabab)名稱在新疆的使用應該更早些。至于中國維吾爾族普遍使用“熱瓦普”(Rewab)的術語,大概是19世紀以后的事了。
圖4 阿拉伯的喇巴卜(Rabab)
“熱瓦普”(Rewab)是一種曲項形制,與古代西域音樂中的曲項琵琶有密切關系。曲項琵琶是以獨木雕成.琴頸較琴身為短,琴身下圓而向上漸漸尖小,上端有木軫槽。這種樂器最早見于公元前八世紀的波斯的著色小塑像(陶制品),在蘇薩(Susa)地方發(fā)掘的。琴身狹小,約二尺長八寸寬,其細節(jié)已模糊不能分辨。波斯乃是這種樂器的中心。特別是在波斯細密畫中有許多曲項琵琶的描繪,其中一幅是曲項琵琶和手鼓的演奏(圖5)。
曲項琵琶在波斯稱之為barbat,其形似鴨之胸膛。數(shù)百年后,波斯的短頸琵琶出現(xiàn)于伊斯蘭近東,其木軫槽向后彎曲,中有橫軫,琴面張以獸皮。伊斯蘭教勢力擴展和遠征,琵琶亦隨之東傳,在細密畫中有描。從波斯到西里伯(Celebes),又南傳至馬達加斯加島(Madagascar)。在這些地區(qū),可能都采用突厥的名稱,但譯音略有不同[4]。
圖5 波斯銀盤上的曲頸琵琶,公元6~7世紀,引自《波斯藝術》,美國1964年版
圖6 新疆克孜爾尕哈第30窟中的琵琶,公元7世紀
波斯的barbat傳到西域龜茲地區(qū),稱為四弦曲項琵琶。在龜茲石窟中和高昌石窟壁畫中都有描繪,與波斯的barbat基本相同(圖6)。后來這種曲項琵琶在中亞地區(qū)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逐漸形成了有許多共鳴弦的彈撥樂器,而西域龜茲和高昌地區(qū)基本保持著曲項四弦的傳統(tǒng)。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14世紀,當西亞與中亞地區(qū)完全伊斯蘭化后,波斯原來的barbat已經不再使用,而演變成為一種塔爾(Tar)的樂器,雖然還是四根弦,但是其共鳴箱已經變?yōu)榇笮蓚€葫蘆狀(圖7)。
同樣,在中亞地區(qū)也不再使用原來的四弦曲項琵琶,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形制的Rabab。其共鳴箱與伊朗的已經完全不同,是一種橢圓形,而且有兩個突出的角(圖8)。此外,還產生了有許多共鳴弦的Rabab。根據(jù)德國出版的《世界圖片音樂史》記載,公元14世紀初中亞的喇巴卜(Rabab)已經有多達9個共鳴弦(圖9)。[5]
這些新型的Rabab為之后中國“熱瓦普”(Rewab)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圖7 伊朗的塔爾(Tar)
圖8 古代中亞文獻中的喇巴卜(Rabab),公元14世紀中葉
圖9 古代中亞文獻中記載帶有共鳴弦的Rabab,公元14世紀
圖10 阿富汗的喇巴卜
阿富汗位于三個地區(qū)(即中亞、波斯和印度)交接處。在歷史上,各種文化在不同的時期都對阿富汗發(fā)生過影響。但在人種起源和語言方面,阿富汗顯然更接近于中亞及近東,而不是印度。阿富汗人中大多數(shù)是伊朗人種,主要集中在普什圖(Pashtuns)。其中百分之五十講西伊朗語,百分之三十講塔吉克諾。此外突厥人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烏孜別克人和土庫曼人。
在阿富汗古典音樂中存在有兩種馬卡姆形式。其主要的一種是俾路支人、哈扎拉人中流傳的類似波斯的達斯特加赫音樂。阿富汗的這種傳統(tǒng)音樂屬于伊朗文化圈。另外一種是塔吉克的馬卡姆音樂。塔吉克人除分布在阿富汗外,還分布在蘇聯(lián)和中國新疆。塔吉克語屬于印歐語系伊朗語支。
塔吉克馬卡姆音樂基本上有兩個類型,即平原塔吉克音樂和山區(qū)塔吉克音樂。從樂器上可以清楚看出,阿富汗音樂中有波斯、突厥和印度音樂的影響。其中西部阿富汗人受波斯音樂影響較深,而東部阿富汗人則主要是受突厥音樂的影響。塔什庫爾干在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到處流浪的馬卡姆音樂家,這些人會塔吉克語和突厥語。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民間音樂。
阿富汗的Rabab有一種很奇特,它有類似葫蘆狀的雙型共鳴箱。這個樂器在波斯細密畫中我們看見過,顯然是受到波斯音樂的影響。但是奇特是這個樂器只有三根弦,共鳴箱上還有兩個羊角的裝飾,與波斯不同。這種樂器在中國敦煌石窟壁畫上也有描繪,我國學者稱其為變形琵琶(圖10)。
阿富汗的拉巴卜(labarbu)還有一種比較奇特的形狀,它有11根共鳴弦,四個用琴絲纏繞的四個相,但是沒有品位。這種樂器后來傳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圖11)。阿富汗的拉巴卜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在民間有許多樂工制作這種樂器。
阿富汗的塔吉克人是印度——伊朗人種而非中亞突厥人后裔。他們大多講古代波斯或阿拉伯語的變體方言。這一類塔吉克音樂,以巴達赫尚地區(qū)最具代表性。
必須指出,這里的巴達赫尚(Badakhshan)是一個歷史地理名詞。它的區(qū)域不僅包括塔吉克中西部地帶,還包括阿富汗東北部的巴達赫尚地區(qū)(阿富汗東北省),巴基斯坦北端,以及新疆塔什庫爾干為中心的塔吉克自治縣大部分地區(qū)??傊瓦_赫尚地區(qū)是帕米爾中心地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環(huán)境最為嚴酷的地區(qū)之一。
圖11 阿富汗帶有許多共鳴弦的喇巴卜
巴達赫尚地區(qū)的文化淵源,很大程度上和宗教相關聯(lián)。當?shù)刂饕淖诮獭了宫攦x教派,是伊斯蘭什葉派中頗具神秘色彩的一支。與一些伊斯蘭主流教派排斥音樂的教旨相反,伊斯瑪儀教派鼓勵音樂文化,尤其是在宗教儀式方面。帕米爾高地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使得這些千百年來的古老音樂文化很好的傳承了下來。
巴達赫尚的音樂傳統(tǒng),最顯著的特色是它的半音音階。由半音音階構成的十二音體系。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巴達赫尚音樂旋律,在古代東方民族中幾乎獨一無二(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接受了什葉派伊瑪目教義的某些庫爾德人也使用半音音階!這不能不使人猜想宗教對于音樂的影響,盡管這一猜想本身是有些神秘主義方式的)。另外巴達赫尚的音樂與舞蹈也密不可分,不同的音樂有相應的儀式舞蹈。當?shù)氐腞abab,則具有伊斯蘭特色的四分之三音而不存在中亞現(xiàn)在普遍的半音音程。[6]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