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恩榮
2017 年春,湖南文化廳組織了一臺民俗風情節(jié)目,赴寶島臺灣演出。我與同事鄧強軍先生演唱的對唱歌曲《唔個東西借哈子》 (覃炫詞曲) 有幸選中。通過這首歌曲數(shù)百場演出讓我感悟到,一首歌曲除詞曲創(chuàng)作接地氣,民族風味濃烈外,演唱中的個性化處理技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這里就歌曲演唱的個性化處理技巧談幾點體會。
嗓音條件是決定歌唱特色的前提。嗓音具有穩(wěn)定性,才能準確地表達有效范圍內的不同音高,是歌唱中展現(xiàn)個性化技巧的根基。往往具有較好的嗓音條件,如果不加強一定的基礎訓練,一般來講很難達到一定的歌唱水準,更談不上歌唱的個性化。比如在音準、音色的把控、正確的呼吸技巧、準確的咬字等等,不通過一定訓練,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所以,把握好先天性嗓音條件與后天的基本功訓練,二者缺一不可。個人認為,我能參加演唱歌曲《唔個東西借哈子》,除了自身的嗓音條件與后天的各種積累,當然還得益于老師、同行的熱情鼓勵和幫助。可見,只有把握好嗓音條件與后天訓練的統(tǒng)一,虛心好學,夯實歌唱基本功才能使自己演唱具有個性化成為可能。
要使歌唱具有個性化,就必須具備對歌曲作品的理解能力與把控水平。比如歌曲表現(xiàn)的地域特色是什么?歌詞表達的意境和情緒是什么?常言道,功夫在五行之外。要想有效把控一首歌曲的內在品味與特色,就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文學、人文等方面的修為和積累。所謂“先有情而后有聲”,就是這種辯證關系的概括。雖然,情是聲的前提,但聲音卻千差萬別,可以說技術起點的高低,決定著情緒抒發(fā)效果。要么是麻袋上繡花,費力不討好,要么就是手腳笨拙,無法煽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只有把握歌曲作品理解與技術能力的統(tǒng)一,才能確立歌唱的高起點。
任何一個記譜法都很難百分之百地記錄音樂。而在歌曲演唱中,這種差異會更加明顯。試想,一首歌曲用美聲演唱和以通俗的搖擺風格等不同的演唱手法表現(xiàn),人人都可能有不同感悟。因為,不同的演唱技法,對音準節(jié)奏的把握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我在演唱《唔個東西借哈子》中,在音準和節(jié)奏方面就采用了以下幾點:第一,打破“十二平均律”②的音高概念,采用土家族特有的調式特色,如土家族帶羽商調式色彩民歌中“哆”音的處理就有不同,一般情況下要準確,但在許多弱位置、或經過狀態(tài)使用時,就要演唱得偏高一點效果會更好。在有些自由節(jié)奏的處理上也因心情時變,以保證個性化特色。因此,在演唱中必須對音準、節(jié)奏進行有效把控,才有可能讓作品在演唱進行中,達到有張有弛,徐疾有度,酣暢淋漓。
有效呼吸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歌曲演唱對呼吸的要求因其目的有所外延而變得復雜一些。事實上歌曲演唱的呼吸技術并不很神秘,說白了就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過程。人們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嬰幼兒長時間的哭鬧,卻很少出現(xiàn)聲音嘶啞、疲勞等現(xiàn)象。因此,有很多專家認為,嬰兒出生最初的哭聲被認為是本能而又極為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但在歌唱實踐中,這種現(xiàn)象,卻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隨外界環(huán)境的不斷影響,會逐漸變得模糊。因此,無論專業(yè)與否,老師們常常要求歌曲演唱者“氣沉丹田”就是為了提示獲明晰這種模糊狀態(tài)的不足。現(xiàn)實中,掌握好“氣沉丹田”的呼吸技巧,的卻沒有想象中的容易,甚至需要長時間系統(tǒng)的訓練。因此,歌唱中呼吸技巧有效把控,是一項長期訓練的過程,對演唱的效果,特別是個性化表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掌握了呼吸技巧,也才能有效的將力度(氣息的輕重) 處理的強弱變化很好的把控。
歌曲演唱必須要有扎實的基礎。而歌曲演唱的個性化技巧,卻主要建立在歌曲演唱的“潤腔”③技法與作品應用的有效把控上。可以說,歌曲演唱個性化技術的重點在于“潤腔”的技術處理。所謂“潤腔”,是民族唱法(目前已經有學者提出為中國唱法) 中的專業(yè)術語,屬于歌曲演唱中要求“字正腔圓”④而必須的手段。在歌唱的音高運動中(旋律進行中),凡與字對應者及為字,字之外者皆為腔。那么,我在演唱歌曲《唔個東西借哈子》就采用了以下手法:首先是以土家族民歌“翻天云”為藍本,盡量采用其中的“潤腔”手法。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專門到“全國民族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石門縣羅坪鄉(xiāng),拜望羅坪山歌省級傳承人李育南老先生為師。通過學習和對山歌風格歌曲演唱的一些技術手段分析,采用了不少原汁原味的演唱技術手段。第一,要求聲音通透而不過于雕琢,以表現(xiàn)土家族民歌風格的質樸情懷;長波音與短波音的巧妙結合及前倚音與后倚音的準確起落、收放處理而是演唱收放自如中,顯得清澈明凈等。第二,把目前流行的各種主流唱法技巧適當運用,以增加時代感。第三,分析和掌控土家族民歌的顫音技巧,并與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進行技術性比較,找出它們的特色點,發(fā)現(xiàn)土家族聚居地主要是武陵山一帶,這里沒有蒙古高原的一望無際感,也沒有青藏高原的大起大落感,也不同于蘇杭吳人軟語,而是粗獷中見細膩、質樸中見率真的一些手法。因而,我在演唱中盡量避免雷同,盡量采用能表現(xiàn)率直活潑、不遮不掩而又略顯羞澀的表現(xiàn)手段。當然,認真領會歌曲的詞曲含義,從內心感悟開始演繹,更能增強個性特色的立體效果。由于采用了以上一些技術手段,使我在演唱歌曲《唔個東西借哈子》 的過程中,無論是到臺灣交流演出還是周邊省市巡回演出,都得到了極好的評價。
任何一種技巧的表現(xiàn)無論那種形式,都不是孤立的,離不開其他各方面的配合。比如歌曲《唔個東西借哈子》就采用了以民族樂器音色如土家《響手·點子》 等為重點的伴奏形式,對演唱的個性化具有極大的烘托作用。其次,歌曲演唱者在演唱時服裝的搭配(包括化妝) 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穿一套地道的民族服裝去唱流行搖滾,顯然有點不倫不類。另外,歌曲演唱中如果輔助一定的肢體語言,大多能避免臺風呆板,同時,如果注重與觀眾的適當交流、形成一定的情緒互動,亦被廣泛證明更能起到很好的藝術渲染作用,使歌唱個性化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自古以來,歌曲演唱的個性化處理技巧都是歌唱愛好者踴躍探索的目標。個性化處理技巧是與具有淵博的知識積累,具有扎實的演唱基本功想聯(lián)系的;只有躬身好學,不恥下問,虔誠的向民間學習,基本上能解決多個性化技術的許多問題。歌唱個性化處理技巧并不高深叵測,而是有跡可循。實踐證明只要用心研究,潛心學習,刻苦練習,就能達到一定的技術高度。這里要真中說明的是,以上幾點歌曲演唱的個性化處理技術體會,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些表層的膚淺的感性認識。且因水平有限難免掛一漏萬、不一定科學合理甚至錯誤百出,但不影響求得方家批評指正的主觀意愿。當然,以上幾點體會,如果能對民歌演唱的研究與發(fā)展起到一些參考作用,亦倍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