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玲, 宋福艷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1. 神經外科; 2. 胸外科, 湖北 武漢, 430030)
橋小腦角區(qū)是由前外側巖骨內緣、前內側橋腦外緣及后下方小腦半球前外側緣構成的一個錐形窄小空間,此區(qū)常見腫瘤包括聽神經瘤、腦膜瘤、表皮樣囊腫、轉移瘤、血管性病變、其他神經鞘瘤(三叉神經、面神經)等[1]。由于橋小腦角區(qū)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及復雜性,術中腫瘤切除時很容易對后組顱神經造成牽拉或損傷,導致誤吸風險增加[2]。研究[3-4]發(fā)現,誤吸與吸入性肺炎密切相關,而由吞咽障礙所致誤吸是造成吸入性肺炎的主導因素。因此,及早發(fā)現患者的吞咽障礙并積極采取護理措施對有效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高頻次吞咽功能篩查來預防橋小腦角腫瘤患者的吸入性肺炎,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擇期行手術治療的橋小腦角腫瘤患者54例,納入標準:①食管運動功能正常;②神經解剖結構術中均完整保留,且術后意識清楚,能夠完全配合。排除標準:①術前肺部感染;②胃切除術后;③患有帕金森病、口腔腫瘤、食管或食管憩室腫瘤。其中男24例,女30例;平均(41.53±11.87)歲;腫瘤直徑:<1.5 cm 18例,1.5~3.0 cm 26例,>3.0 cm 10例;腫瘤類型:腦膜瘤17例,聽神經瘤23例,三叉神經瘤6例,膽脂瘤8例。
術后第1~7天,每天早餐前采用洼田氏飲水試驗法對患者進行1次吞咽功能篩查,通過嚴密觀察半坐位患者飲水30 mL的經過來對其吞咽功能情況進行評估,根據篩查結果的變化,每天對患者的飲食方案進行調整。I級(完全正常):一次喝完,無嗆咳。建議從口腔進食,為避免嗆咳和誤吸,告知患者緩慢進食,且進食后需漱口,保持坐位或半坐位>30 min。II級(可疑異常):分2次喝完,無嗆咳。建議由護理人員緩慢為患者喂食,進食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誤吸、嗆咳的發(fā)生;為避免殘留食物誤吸入氣管,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坐位或半坐位>30 min。III級(異常):可以一次喝完,但有嗆咳;IV級(異常):難以喝完,頻繁嗆咳。對III/IV級患者,應留置胃管,并予以鼻飼飲食。
觀察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情況。吸入性肺炎判定標準[5]:①血常規(guī)示中性粒細胞分類>70%,外周血白細胞>11×109/L;②雙肺聞及濕羅音;③胸部X線片或肺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示雙肺有不規(guī)則片狀陰影,邊緣模糊。
患者分別于術后第1~4天檢出吞咽功能異常17例(31.48%,17/54),術后第1、2、3、5天檢出可疑異常8例(14.81%,8/54),吞咽功能障礙檢出率為46.30%。術后4例發(fā)生了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為7.41%(4/54)。
近年來,橋小腦角腫瘤術中后組顱神經損傷的發(fā)生風險隨著神經電生理檢測技術及顯微微創(chuàng)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明顯降低。然而,反應性腦水腫的高峰期通常為術后3~7 d,患者的后組顱神經常常受周圍腦組織水腫的壓迫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后組顱神經暫時性功能障礙[6-7]。本研究術后第1~7天采用洼田氏飲水試驗法篩查吞咽功能,結果發(fā)現除術后第1天外,術后第2~5天亦分別檢出多例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礙,說明術后水腫期橋小腦角腫瘤患者的吞咽功能存在動態(tài)變化。54例患者中吞咽功能障礙檢出率為46.30%,檢出率較高,說明應對橋小腦角腫瘤患者術后增加吞咽功能篩查頻次,以便及時發(fā)現吞咽功能障礙,從而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
吸入性肺炎是目前威脅術后患者生命安全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而由吞咽功能障礙所致的誤吸是其主要誘發(fā)因素[8]。當橋小腦角腫瘤體積巨大時,可對后組顱神經產生直接壓迫,患者術前即可出現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癥狀;術后受周圍腦組織水腫壓迫亦會出現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癥狀,導致患者很難正常咽下口腔內的食物和分泌物,使其誤入氣道而造成吸入性肺炎[9-10]。研究[11]表明,采用床邊吞咽試驗聯合脈沖氧飽和度監(jiān)測評估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能較好地指導飲食護理,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風險。本研究中術后4例發(fā)生了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為7.41%,相對臨床經驗來說較低,說明對橋小腦角腫瘤患者術后增加吞咽功能篩查頻次有助于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考慮與增加吞咽功能篩查頻次,可及時了解患者吞咽功能情況,從而給予合理的飲食護理干預有關。
綜上所述,對橋小腦角腫瘤患者術后增加吞咽功能篩查頻次,可及時發(fā)現吞咽功能障礙,根據患者吞咽功能情況給予合理的飲食護理,有助于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