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靜
興城市人民醫(yī)院 (遼寧興城 125100)
上消化道出血(UGH)為消化科常見急癥,多為食管、十二指腸、胃等上消化道潰瘍、腫瘤等病變誘發(fā)的出血,上消化道為主要發(fā)作部位,占比90%以上。UGH患者具有起病急、出血量大、不易診治等特點,患者多表現(xiàn)為嘔血、黑糞、肢冷等癥狀[1],部分患者還伴有因血容量驟減引發(fā)的急性循環(huán)衰竭,病死率為8.4%~14.1%[2],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對臨床診斷、治療要求較高。隨著近年來內(nèi)鏡技術(shù)的成熟,內(nèi)鏡應(yīng)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本研究旨在探討急診胃鏡治療UGH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接收的102例UGH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51例。對照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24.2~68.7歲,平均(42.15±5.02)歲;胃癌出血6例,胃潰瘍出血19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26例。試驗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24.1~69.5歲,平均(43.28±5.34)歲;胃癌出血7例,胃潰瘍出血16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2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由我院檢查確診為UGH,并伴有嘔血、黑糞等癥狀,排除心、肺等重要器官受損患者。
對照組指導患者臥床靜養(yǎng),予以吸氧、補充血容量、維持呼吸道順暢等治療,取止血藥物止血敏0.5 g加入150 ml 5%葡萄糖溶液稀釋后,行靜脈滴注,2~3次/d;取奧美拉唑40 mg與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配置混合溶液予以靜脈滴注,并配置去甲腎上腺素溶液(濃度8%)對出血病灶進行噴灑,至無出血后停止,用藥劑量<40 ml。
試驗組在胃鏡(生產(chǎn)廠家:日本Olympus/奧林巴斯公司生產(chǎn),產(chǎn)品型號:Olympus CV-290)檢查前為避免醫(yī)源性損傷,禁止行氣管插管、洗胃等操作,待患者生命體征恢復至穩(wěn)定狀態(tài)后,使用冷0.9%氯化鈉注射液局部沖洗檢查部位,并予以急診胃鏡檢查,并根據(jù)患者病癥特點予以針對性治療,對于伴有休克狀況患者,予以抗休克治療;對于因大出血所致的失血性貧血患者,及時予以貧血糾正治療;對于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癥狀患者,需在急診胃鏡引導下,取孟氏溶液(濃度5%)3~5 ml,均勻噴灑于出血病灶,總量超過15 ml,配制1︰10 000腎上腺素溶液,取出血病灶附近2~3 mm處4點,行分點注射,各點注射劑量<2 ml,總用藥劑量控制在10 ml內(nèi),至病灶無活動性出血為止;對于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可通過胃鏡引導下行血管套扎止血治療;對于持續(xù)性出血患者,可借助高頻電灼血管等持續(xù)止血治療,直至病癥四周黏膜腫脹、發(fā)白癥狀消失。
兩組均1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比較兩組止血效果。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治療24 h后,患者嘔血、黑糞等臨床癥狀顯著消失,治療36 h后,出血停止,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3 d后,患者嘔血、黑便等癥狀基本消失,出血停止;無效,治療5 d后,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或出現(xiàn)惡化。止血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比較兩組手術(shù)治療率及再出血率,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短期隨訪,觀察30 d內(nèi)是否再次復發(fā)。(3)比較兩組住院期間指標,主要包括住院時間及住院期間輸血量。
試驗組顯效28例,有效22例,無效1例,止血有效率為98.04%(50/51);對照組顯效21例,有效23例,無效7例,止血有效率為86.27%(44/51);試驗組止血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581,P<0.05)。
試驗組未行手術(shù)治療,手術(shù)治療率為0.00%(0/51);對照組5例患者治療未見明顯效果,病癥甚至出現(xiàn)惡化趨勢,予以手術(shù)治療,手術(shù)治療率為9.80%(5/51);試驗組手術(shù)治療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305,P<0.05)。試驗組1例發(fā)生出血病癥復發(fā),再出血率為1.96%(1/51);對照組6例發(fā)生出血病癥復發(fā),再出血率為11.76%(6/51);試驗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806,P<0.05)。
試驗組住院時間為(6.89±1.25)d,短于對照組的(11.59±1.79)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374,P<0.05)。試驗組住院期間輸血量為(216.47±41.62)ml,少于對照組的(364.52±48.76)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492,P<0.05)。
UGH多由胃癌、消化道潰瘍等病癥誘發(fā),在所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占比高達89%,發(fā)病率極高,極易引發(fā)大量出血,可在短時間內(nèi)失血1 000 ml以上,引發(fā)失血性休克,甚至導致患者死亡[3]。因此,在UGH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明確病因、部位,對于及時予以針對性治療、控制病情、提升生命質(zhì)量有著重要意義[4]。在UGH患者的傳統(tǒng)治療中,多予以常規(guī)吸氧、補充血容量等保守治療方式,并未對患者病變原因進行準確分析,予以對癥處理,治療方案缺乏針對性,臨床止血效果并不理想,導致部分患者病癥進一步惡化,增加手術(shù)治療率。隨著胃鏡技術(shù)的成熟,將其應(yīng)用于UGH患者的治療中,可更加直觀地觀察病灶,分析病癥特點,明確出血點[5];有助于對不同出血病因、病癥特點患者選擇針對性治療方式,對于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有著重要意義[6]。
本研究中,我院借助急診胃鏡技術(shù),對患者病癥特點進行準確分析,合理使用噴灑法、血管套扎法、電凝法等止血方式予以患者針對性治療,發(fā)現(xiàn)其止血有效率顯著高于保守治療患者,對患者UGH病癥有著更強控制性,防止病癥惡化,降低手術(shù)治療率,并能改善患者預后,消除患者出血病因,避免消化道出血癥狀復發(fā)。住院時間是評價患者臨床康復速度的重要指標,而住院期間輸血量則為觀察患者臨床止血效果的主要指標之一,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住院時間及住院期間輸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示對UGH患者行急診胃鏡引導治療,具有更好的止血效果,且更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術(shù)后康復速度。
綜上所述,急診胃鏡治療UGH患者可顯著提升其止血效果,并能有效防止出血再發(fā)生,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