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的褒城和褒城驛初探

    2019-03-01 05:47:06梁中效
    唐都學刊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興元元稹

    梁中效

    (陜西理工大學 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漢中 723000)

    唐代的褒城是褒斜道的咽喉和樞紐,是興元府發(fā)展繁榮的經(jīng)濟文化支撐點,是千里蜀道上長安與成都之間的戰(zhàn)略節(jié)點。唐代的褒城驛號稱“天下第一驛”。因此,對唐代的褒城和褒城驛探討,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唐代褒城縣城的沿革

    漢魏間褒中縣在褒河之西、褒谷口的臺地上[1]。唐代的褒城縣仍然在漢魏褒中縣的城址之上。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說:“褒水又東南歷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謂北出褒斜。褒水又南逕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置。褒水又南流入于漢?!盵2]酈氏似乎認為漢魏褒中縣即褒國國都。唐代學者對此提出異議。

    唐人張守節(jié)在《史記正義》中引初唐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志》云:“褒國故城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步,古褒國也?!盵3]證明唐褒城縣在褒河西岸,“褒國故城”在褒河東岸,隔河相望,相距二百步。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說:

    褒城縣(自注:東至府三十三里),本漢褒中縣,屬漢中郡,都尉理之。古褒國也。當斜谷大路,晉義熙末,朱齡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褒中縣。魏又于此置褒中郡。隋開皇元年,以避廟諱改為褒內(nèi)縣,仁壽元年改為褒城。褒水,源出縣西衙嶺川。斜水與褒水在縣北五里。南口為褒,北口為斜,長四百七十里。褒國,在縣東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4]

    由李吉甫敘述的褒城縣地理方位判斷,隋唐褒城縣城仍在褒河西岸的臺地之上,是褒斜道入口的門戶,縣城與古褒國都城并未重疊,但距離很近,“在縣東二百步”。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在《通典·州郡典》中也說:“褒城,漢褒中縣,有褒水、褒谷。”[5]也證明唐代褒城縣在褒谷口。中晚唐詩人顧非熊《行經(jīng)褒城寄興元姚從事》云:

    往歲客龜城,同時聽鹿鳴。君兼蓮幕貴,我得桂枝榮。棧閣危初盡,褒川路忽平。心期一壺酒,靜話別離情。

    由詩中的“棧閣危初盡,褒川路忽平”來判斷,唐代褒城縣就在褒谷口。胡曾《詠史詩·褒城》:

    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舉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6]

    也是立足褒國來寫褒姒,而褒國就在褒谷口,胡曾詩歌中的“褒城”顯然就在褒谷口的褒河西岸。晚唐詩人韋莊《雞公幘(去褒城縣二十里)》說:

    石狀雖如幘,山形可類雞。向風疑欲斗,帶雨似聞啼。蔓織青籠合,松長翠羽低。不鳴非有意,為怕客奔齊。[7]314

    這里的“雞公幘”就是七盤古道上形似雄雞之冠的一塊巨石,宋元之后在此石附近設(shè)關(guān)以檢查私茶和行人,故取名“雞頭關(guān)”。晚唐詩人馮涓《蜀馱引》也說:

    昂藏大步蠶叢國,曲頸微伸高九尺。卓女窺窗莫我知,嚴仙據(jù)案何曾識。自古皆傳蜀道難,爾何能過拔蛇山。忽驚登得雞翁磧,又恐礙著鹿頭關(guān)。

    詩中的“雞翁磧”即未莊詩中的“雞公幘”,也就是后世的“雞頭關(guān)”。馮涓將漢中褒城的“雞翁磧”與四川德陽城北三十里的“鹿頭關(guān)”,視為入川大道上最艱險的兩大關(guān)隘,一句“忽驚登得雞翁磧,又恐礙著鹿頭關(guān)”,讓“雞頭關(guān)”與褒城名揚天下。壭莊的詩以褒城為立足點來進入褒城的山道,也證明唐代褒城就在七盤嶺、即雞頭關(guān)下的褒谷口褒河西岸。

    中晚唐褒城縣在褒谷口,也可從孫樵的《興元新路記》中得到印證。他自文川道到興元府,“自靈泉平行十五里,至長柳店,夾道居民。又行十五里,至興元西。平行三十里,至褒城縣,與斜谷舊路合矣?!盵9]2615孫樵自東向西穿過興元府城,然后向北“平行三十里,至褒城縣,與斜谷舊路合矣。”[9]2615證明褒城縣就在斜谷舊路入口的褒谷口褒河西岸。北宋初年編修的《太平寰宇記》也認為褒城縣在褒河西岸,褒城縣與古褒國并非一地?!鞍强h,本漢褒中縣,以其當褒斜大路,故名。漢都尉理此。其褒國城為褒水所壞,蓋后漢末、曹魏初移于今理。”“隋初郡與縣并改為褒內(nèi),三年罷郡,以縣屬梁州。仁壽元年改為褒城,義寧二年又改褒中。貞觀三年又改褒城。”“衙嶺山,在縣西北九十里,褒水源出此山,至縣理東注漢水?!盵9]證明東漢末至北宋初年的褒城就在今天褒河西岸的階地之上,兩漢時期因褒河泛溢,沖毀了褒谷口外平原之上古褒國的褒城,即漢代的褒中縣城,到漢末三國時期,為避水災(zāi)才將縣城由平原移到了褒河西岸的臺地之上。

    從唐宋到明清褒城縣的城址未再發(fā)生大的變化,但明清地方志曾記載漢唐褒城縣在十里外的打鐘寺(今漢中市漢臺區(qū)宗營鎮(zhèn)打鐘壩村),宋元時期遷到山河堰附近。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張良知纂修的《漢中府志》卷1《輿地》:褒城縣,“唐貞觀復(fù)為褒城縣,宋元因之徙治山河堰南,本朝仍今名?!本?0《古跡》云:“褒州,具南十里打鐘坎?!盵10]清代地方志繼承了明朝方志的成說。清康煕滕天綬的《漢南郡志》卷3《建置志》:褒城縣“漢唐建縣于打鐘寺,宋徙山河堰。”[11]清道光十一年刊刻的《褒城縣志》卷6《城署志》:“縣城自漢唐來俱建于打鐘壩,宋慶歷間移于山河堰北,當褒谷南口,北倚連城山,褒水環(huán)其東南?!盵12]424由上文可知,清代地方官員與學人,認為漢唐褒城“俱建于打鐘壩,宋慶歷間移于山河堰北?!蓖耆幸u了明代方志的觀點,與史實相悖。漢唐在褒谷口設(shè)褒中縣和褒城縣,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褒斜道的交通咽喉。

    其一,唐代褒城縣北即七盤古道,稱為“七盤嶺”或“七盤山”?!霸陔u頭關(guān)下,盤回七轉(zhuǎn),方至山頂,由此入連云棧?!盵13]初唐大詩人沈佺期《夜宿七盤嶺》:“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弊C明褒城就在七盤嶺下,不可能在十里外的打鐘寺(壩)。

    其二,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認為,“褒水源出此山(衙嶺山),至縣理(褒城)東注漢水?!倍蜱娝?壩)在褒河的東岸,且距褒河稍遠(約3里),顯然宋初縣城不在此地。

    其三,北宋慶歷年間未曾將褒城縣由打鐘寺遷山河堰附近。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任褒城知縣的竇充在慶歷四年(1044)《重修大成至圣文宣王廟記》中說:“褒城縣隸封漢中,跨據(jù)秦隴,控斜谷之巖阻,厥田沃衍,其俗富庶,三堰之美利在?!钡珜W校不興,“先是舊廟,僻處山塢,荒庭寥落,鞠成榛莽,棼橑傾頹,風雨弗庇,春秋釋奠,何陋如之?!庇谑恰皳裱咧遥霉俚匾烩?,芟穢度址,鳩材僝工,靡逾月而棟宇鼎新,不越時而塑像儼列?!盵14]879由此可見,竇充履職之前,褒城縣就矗立在褒河西岸,孔廟為主體的學校,“僻處山塢,荒庭寥落”,于是竇充在山河堰傍較為平坦的地方重建學校,而不是遷建縣城。

    其四,明代張瑞的《褒城縣修城記》也說:“褒城今之縣治,建自宋慶歷以前,歷我皇明于茲,五百余年矣。其城池興廢,稽《志》無載,征跡無遺,是茲所未有也?!盵14]899明確否定了北宋慶歷年間遷城的說法,而且指出褒城“建自宋慶歷以前”,此前的城池興廢,已無法稽考。

    其五,褒中與褒城縣的設(shè)立,在一定程度上與褒國有關(guān),而明清方志認為,古褒國“在縣東三里駱駝坪”[12]70,也間接否定了唐褒城縣在打鐘壩。

    其六,有學者認為,產(chǎn)生唐褒城縣在打鐘壩之訛誤的原因,可能出自明嘉靖《漢中府志》將唐褒州故址定在了褒城縣南十里的打鐘壩,清代方志作者誤認為褒州即唐代的褒城與漢魏褒中縣的故址。[15]

    總之,唐代褒城縣繼承了漢魏褒中縣的地脈與文脈,其城址就在在褒河西岸的臺地上,元明清三朝褒城縣城仍在褒河西岸唐宋褒城的故址之上。明清地方志認為漢唐褒中縣、褒城縣在褒谷口外十里的打鐘壩,到北宋慶歷年間才遷徙到褒谷口的褒河西岸,是不切實際的誤判。唐代的褒城驛應(yīng)該與褒城縣相互依存,在褒斜大道南端褒谷口的褒河西岸。

    二、唐代褒城驛的盛衰

    古褒城位于七盤嶺之下,是漢渭褒斜道與唐宋褒斜道的門戶。褒城驛應(yīng)該在褒城外的褒河西岸,背山面水,處在水陸交通要沖,管控北上的褒斜道、西去的金牛道與南下進入漢中城或者渡漢江入巴山的米道,交通地位極為重要。中唐以前中原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對巴蜀、漢中的依賴相對較弱,褒城驛相對的接待任務(wù)稍輕,游人、商旅多下榻褒城城中或七盤嶺之上,因此,現(xiàn)存中唐以前的褒斜道游記詩文,多涉及“七盤嶺”與褒城,很少提及褒城驛。

    加入死亡話題的親子談話這個中介變量后,采用線性回歸分析來考察父母來生信念和死亡話題的親子談話與兒童來生信念的關(guān)系。依次將父母的來生信念(BA量表得分)、死亡話題親子談話(PDCA量表得分)納入回歸方程,進行回歸。采用Sobel檢驗方法對心理理論的中介效應(yīng)進行檢驗,Z=-2.36,p<0.05。當將親子談話納入回歸模型時,父母來生信念的預(yù)測作用不再顯著,表明親子談話起到顯著、完全的中介作用(具體指標見表7)。

    初盛唐文人、商旅經(jīng)行褒城時,對七盤嶺印象深刻,留下了一些詩文華章。初唐大詩人沈佺期《夜宿七盤嶺》: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guī)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這里的“七盤”,即“七盤嶺”,證明自北魏以來,為避石門之險已開辟了七盤嶺上之路。盧照鄰在《早度分水嶺》中也有“層冰橫九折,積石凌七盤”的詩句。盛唐大詩人岑參《與鮮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

    前日登七盤,曠然見三巴。漢水出嶓冢,梁山控褒斜。棧道籠迅湍,行人貫層崖。巖傾劣通馬,石窄難容車。

    這是對褒城、七盤嶺、褒斜棧道最生動形象的描寫。岑參在《禮泉東谿送程皓、元鏡微入蜀(得寒字)》詩中有“蜀郡路漫漫,梁州過七盤”的詩句。這些詩章名句,構(gòu)成了七盤古道與古褒城相依相存的寧靜畫卷,反映了初盛唐褒城驛所在地的交通面貌,也證明唐代的褒城縣城就在七盤嶺下的褒河西岸。

    “安史之亂”后,以西京長安與東都洛為軸心的中原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加之氣候也逐漸由溫潤向寒旱轉(zhuǎn)變,黃河流域無可挽回的衰落了,長江流域超過黃河流域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經(jīng)濟區(qū),唐王朝極為依賴近在咫尺的漢中與巴蜀,從唐玄宗開始,關(guān)中危機時,皇帝就向西南逃跑,在此背景下,秦蜀古道更加繁忙,作為官驛大道的褒斜道空前繁榮,地處水陸交通要沖的褒城驛聲名鵲起,就獲得了“天下第一驛”的美名。

    “七過褒城驛,回回各為情”的大詩人元稹,親自體驗了褒城驛的繁盛與落寞。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監(jiān)察御史奉命出使劍南東川。初登官場,意氣風發(fā)。賦詩三十二章,記沿途所經(jīng)驛站和山川景觀,是中唐較為詳盡的蜀道記游詩,這組詩“起駱口驛,盡望喜臺”。在駱谷道入口處的駱口驛東壁上,元稹看到李逢吉、崔韶出使云南時的題名,在北壁上有白居易等人的題詩,正是“郵亭壁上數(shù)行字,崔李題名王白詩”。證明中唐時期途經(jīng)儻駱道的詩人、官員是比較多的。元稹在崎嶇難行的儻駱道上行走了約6天,其間還在青山驛玩月憶往事。三月十四日左右“行至漢上”,恰逢清明節(jié),“今日清明漢江上,一身騎馬縣官迎”。[16]143十五日夜宿興元府漢川驛,做“梁州夢”,有《梁州夢》詩:“亭吏呼人排去馬,忽警身在古梁州”。三月十六日,由興元府向北沿大驛路到褒河東岸(今漢臺區(qū)河東店),在褒城縣令迎接下坐船渡過褒河進入褒城驛。他在《贈黃明府詩》詩序中寫道:當年在山西解縣,與他對飲的黃縣丞,不勝酒力,逃席而去,不成想此人已升為褒城縣令,即“黃明府(唐人稱縣令為明府)。”

    元和四年三月,奉使東川,十六日,至褒城東數(shù)里,遙望驛亭,前有大池,樓榭甚盛。逡巡,有黃明府見迎,瞻其形容,仿佛似識,問其前銜,則固曩時之逃席黃丞也。說向前事,黃生憫然而寤,因饋酒一樽,艤舟請余同載。余不免其意,與之盡歡。遍問座隅山川,則曰:“褒姒所奔之城在其左,諸葛所征之路在其右。”感今懷古,作《贈黃明府》詩。

    少年曾痛飲,黃令困飛觥。席上當時走,馬前今日迎。依稀述姓氏,積漸識平生。故友身皆遠,他鄉(xiāng)眼暫明。便邀連榻坐,兼共樀船行。酒思臨風亂,霜稜掃地平。不堪深淺酌,貪愴古今情。邐迤七盤路,坡陀數(shù)丈城?;ㄒ砂?,棧想武侯征。一種埋幽石,老閑千載名。[16]137

    這首詩的“詩序”與詩結(jié)合起來,給我們描寫了元和四年春三月,褒城縣黃縣令迎接監(jiān)察御史元稹,坐船欣賞褒谷美景的快樂場景。由元稹的行程和詩中描寫的“七盤路”“數(shù)丈城”與“褒女笑”“武侯征”等自然人文景觀來看,唐代的褒城縣就在七盤路下面的褒河西岸,“褒姒所奔之城在其左”,即褒河東岸古褒國;“諸葛所征之路在其右”,即褒河西岸的褒斜道。褒城驛在縣城外東南方向,地勢比縣城低平,且瀕臨褒河,因此“有大池”,有“驛亭”,有“千竿竹”“千樹梨”,“樓榭甚盛”。中唐時期褒城驛建筑秀美,山水蕩漾,翠竹環(huán)繞,梨花似雪,桃花灼目。元稹的《褒城驛》詩云:

    嚴秦修此驛,兼漲驛前池。已種千竿竹,又栽千樹梨。四年三月半,新筍晚花時。悵望東川去,等閑題作詩。

    他說是“軍大夫嚴秦”修的褒城驛。在褒城驛池岸青翠的竹林中,有枝條下垂的“亞枝紅”桃花,格外奪人眼目。元禛的《亞枝紅》詩自序:

    往歲,與樂天曾于郭家亭子竹林中,見亞枝紅桃花半在池水。自后數(shù)年,不復(fù)記得。忽于褒城驛池岸竹間見之,宛如舊物,深所愴然。

    其詩云:

    平陽池上亞枝紅,悵望山郵是事同。還向萬竿深竹里,一枝渾臥碧流中。[14]144

    值得注意的是,元稹將褒城驛稱為“山郵”,證明驛站在褒谷口外的七盤嶺山下,而不在漢中盆地中央的漢江之濱。在萬竿深竹與碧水之間,亞枝紅桃花怒放爭春,使得“天下第一驛”名不虛傳,也讓詩人終身難忘。過了褒城后,到西縣(今勉縣)白馬驛,晚上在南樓忽然聽到悠揚的笛聲,“今夜聽時在何處,月明西縣驛南樓”。由西縣過百牢關(guān)踏上金牛道,經(jīng)三泉驛、嘉川驛、漫天嶺、望喜驛,月底到望喜臺,“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喜臺?!盵16]158元和十年(815),元禛被貶為通州司馬,“忽到灃西總回去,一身騎馬向通州?!庇砷L安赴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再次經(jīng)行儻駱道,他在《紫躑躅》詩中說:“去年春別湘水頭,今年夏見青山曲(自注:青山,驛名)”“爾躑躅,我向通川爾幽獨??蓱z今夜宿青山,何年卻向青山宿。”[16]630唐代的青山驛在儻駱道上周至與洋縣的交界處。他的《山枇杷》詩又云:“往年乘傳過青山,正值山花好時節(jié)?!薄白騺砉瓤谙认鄦?,及到山前已消歇?!盵16]631“往年乘傳過青山”,指的是元和四年三月于“青山驛玩月”。這兩首詩結(jié)合起來,證明元稹再次經(jīng)行儻駱道到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市漢臺區(qū)),然后由驛路向北到褒河谷的褒城驛,再經(jīng)金牛道向通州。中晚唐時期,唐朝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日益衰落,在此背景下褒城驛也出現(xiàn)了衰敗景象。元稹的《褒城驛二首》:

    容州詩句在褒城,幾度經(jīng)過眼暫明。今日重看滿衫淚,可憐名字已前生。[16]633

    “容州”指的是詩友竇群,曾被貶為開州(今重慶市開州區(qū))刺史與容管經(jīng)略使,在此期間經(jīng)行褒城驛,故有題詩?!皯浳羧f株梨映竹,遇逢黃令醉殘春。梨枯竹盡黃令死,今日再來衰病身?!北毁H謫的困苦心情,使得他眼中的褒城驛失去了昔日的風貌。到通州后患上了瘧疾,幾乎死去。其間多次赴山南西道興元府求醫(yī),又幾次經(jīng)過褒城驛。他在《獻滎陽公詩五十韻》中說:“稹病瘧二年,求醫(yī)在此,滎陽公不忍歸之瘴鄉(xiāng)。”[16]665這里的“滎陽公”即“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興元尹”鄭余慶,他對患了瘧疾的元稹頗多照顧?!梆〔’懚辍?,是指元和十年(815)夏,患上瘧疾,赴興元醫(yī)治,到元和十二年(817)秋,由興元返回通州,在漢中寓居二年有余。因此,元稹對漢中極為熟悉,更是七次經(jīng)停褒城驛。他在《遣行十首》中說:“愁君明月夜,獨自入山行。七過褒城驛,回回各為情?!薄鞍h驛前境,曲江池上情?!薄懊糠晡L?,須作貫魚行?!盵16]736-737他在《奉和權(quán)相公行次臨闕驛逢鄭仆射相公歸朝俄頃分途因以奉贈詩十四韻》中說:“漢上壇仍筑,褒西陣再圖?!盵16]675講的是韓信登壇拜將與諸葛亮八陣圖的故事。這些美妙的詩句描寫了褒城驛和棧道上的經(jīng)歷。元稹不僅兩次由長安向巴蜀經(jīng)過褒城驛,而且五次由巴蜀向興元、長安經(jīng)停褒城驛,充分證明了褒城驛在秦蜀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中晚唐的許多詩人都曾經(jīng)停褒城縣或褒城驛,他們的詩文佳作,記錄了這一時期褒城驛由興盛到衰敗的歷程。

    與元禛同時代的羊士諤(762—819),他們二人都與竇群交好。竇群曾被貶容州(今廣西容縣)任容管經(jīng)略使,后人稱竇群為竇容州。羊士諤在元和初被宰相李吉甫知獎,擢為監(jiān)察御史,掌制誥。后以與竇群、呂溫等誣論宰執(zhí),出為資州刺史(今四川資陽)時,在秋天經(jīng)過褒城驛,其《褒城驛池塘玩月》云:

    夜長秋始半,圓景麗銀河。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氣多。鶴飛聞墜露,魚戲見增波。千里家林望,涼飆換綠蘿。

    詩人下榻褒城驛,秋夜在驛池邊賞月,西山七盤嶺上秋風吹來,池中魚躍的水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詩中的“西山爽氣多”,指的是褒河西岸褒城縣西北的七盤嶺。詩中的“北渚清光溢”,指的是褒城驛北褒河中的沙洲。羊士諤的這首詩再次證明唐代褒城驛就在今褒河西岸古褒城南門外。

    晚唐詩人薛能咸通中(860—874)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大概在元稹元和十年(815)經(jīng)過褒城驛后四十余年之后,薛能經(jīng)過褒斜道和褒城驛。盡管此時的褒城驛已非昔日的面貌,在驛壁上看到元稹的詩。他的《褒城驛有故元相公舊題詩,因仰嘆而作》云:

    元稹詩中驛池碧波蕩漾、池岸“萬竹與千梨”的褒城驛,到薛能經(jīng)停時,面貌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呈現(xiàn)出衰敗的景象。他的《題褒城驛池》詩說:

    池館通秦檻向衢,舊聞佳賞此踟躕。清涼不散亭猶在,事力何銷舫已無。釣客坐風臨島嶼,牧牛當雨食菰蒲。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歸尋水亦枯。

    驛亭雖在,但景致全無,失去了昔日的繁華。薛能休憩的褒城驛,顯然在褒河岸邊。兩首詩中的“青白鷺鷥”,“釣客坐風臨島嶼”,皆是褒河邊的景觀。如果褒城驛遠離褒城與褒河,元稹、薛能等唐代著名詩人是不能接受的,他們最喜歡褒城與褒河之間山水風光迷人的褒城驛。

    總之,唐代秦蜀交通發(fā)達,國都長安與成都之間的交通要沖即褒谷口的褒城縣,這里處在褒斜道、金牛道與米倉道、出入興元府道的交匯處,褒城驛因之而成為“天下第一驛”。元稹等大詩人的佳作,描繪了當年褒城驛的美麗景象及盛衰變化,折射出大唐帝國秦蜀交通的變遷軌跡。

    三、唐代褒城驛的影響

    唐代褒城驛是當時京師長安南到成都天府之國的中轉(zhuǎn)站和第一大驛,影響深遠,不僅唐詩屢有描寫,更有文人墨客專文書寫,最著名者莫若晚唐文學家孫樵。

    他的《書褒城驛壁》:

    褒城驛號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視其沼,則淺混而污;視其舟,則離敗而膠;庭除甚蕪,堂廡甚殘,烏睹其所謂宏麗者?訊于驛吏,則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節(jié)度治所,龍節(jié)虎旗,馳驛奔軺,以去以來,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蓋當時視他驛為壯。且一歲賓至者不下數(shù)百輩,茍夕得其庇,饑得其飽,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至如棹舟,則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漁釣,則必枯泉混泥盡魚而后止;至有飼馬于軒,宿隼于堂:幾所以污敗室廬,糜毀器用。官小者,其下雖氣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橫,難禁。由是日益破碎,不與曩類。某曹八九輩,雖以供饋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補數(shù)十百人殘暴乎?”[8]2694-2695

    由孫樵的記載可知,“褒城驛號天下第一”。這個天下第一驛的美名主要是唐德宗避難興元前后,建中三年(782)十一月,嚴震(死后謚號忠穆,,故孫樵尊稱其為“忠穆公”)任梁州(今陜西漢中)刺史、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兼任御史大夫。他認為褒城驛是控扼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治所興元府(今陜西南鄭縣)、風翔節(jié)度使治所鳳翔府(今陜西鳳翔縣)與劍南道東西兩川的交通要沖,“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蓋當時視他驛為壯?!盵8]3694

    褒城驛是國家“直轄市”——興元府的門戶。建中四年(783)“涇元兵變”后,唐德宗逃出長安,避難到奉天(今陜西乾縣),受到叛軍威脅,準備避地漢中。興元元年(784)二月,嚴震派部將迎奉車駕,擊敗追兵,護送德宗進入駱谷,三月,德宗抵達山南西道的首府梁州,嚴震親自率軍至清涼川迎接。五月,唐軍收復(fù)長安,德宗準備返回京師,加授嚴震為檢校尚書左仆射。隨后,朝廷又升梁州為興元府,將“建中”年號改為“興元”,以示褒崇,“宜改梁州為興元府,其署置官資望,一切與京兆、河南府同。”[17]同時任命嚴震為首任興元尹。興元府的行政地位比肩西京兆府與東都河南府,一下子升格為國家“直轄市”,其門戶“褒城驛”,自然要宏大壯麗。唐德宗返回長安時,就是經(jīng)褒城驛,由褒斜道回關(guān)中。“興元元年六月戊午,車駕還京,發(fā)興元。是日,大雨。及入斜谷,晴霽,從官將士歡然,以為天助?!盵18]興元府設(shè)立之初,朝廷極為重視,成為“宰相翱翔之地”。劉禹錫在《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廳壁記》中描繪興元府:

    天漢之邦,實居右部。按梁州為都督治所,領(lǐng)十有五州,縣道帶蠻夷,山川扼隴蜀,故二千石有采訪防御之名。兵興多故,其任益重。澄清節(jié)鉞,二柄兼委。建中末,德宗南巡狩,偃翠華而徘徊,簫勺之音洽于巴漢。戡難清宮,六龍言旋,乃下詔復(fù)除征徭,升州為府。等威班制,與岐、益同。地既尊大,用人隨異。故自興元至大和,五十年間,以勛庸佩相印者三,以謨明歷真相者九,由臺席授鉞未幾復(fù)入相者再焉。磊落震耀,冠于天下。[19]

    從唐德宗興元年間,到唐文宗大和年間(827─835),五十年間,興元府至少出了十多位宰相,由于地位尊崇,“褒城驛號天下第一”的美名至少也保持了半個世紀之久。晚唐詩人薛能在咸通中(860—874),有《褒城驛有故元相公舊題詩,因仰嘆而作》云:

    鄂相頃題應(yīng)好池,題云萬竹與千梨。我來已變當初地,前過應(yīng)無繼此詩。

    晚唐時期,孫樵與薛能等人看到的褒城驛,已失去了昔日宏麗壯觀景象,呈現(xiàn)出“庭除甚蕪,堂廡甚殘”的衰敗景象。

    總之,唐代的褒城與褒城驛相互依存,矗立在褒斜道南出口的褒河西岸,背山面水,氣象萬千,形勢險要,交通繁忙,人流如織,是國都長安與成都天府之間的交通要沖,是大唐蜀道經(jīng)濟文化帶的支點。唐代褒城雄踞七盤古道入口處,“褒城控二節(jié)度治所,龍節(jié)虎旗,馳驛奔軺,以去以來,轂交蹄劘。”“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碧拼求A在安史之亂后,在嚴震治理山南時期,隨著川陜交通聯(lián)系的日趨緊密,隨著褒斜道官驛大道的繁榮,“褒城驛號天下第一”。唐代褒城與褒城驛繁盛的局面大約保持了半個世紀之久,在唐末逐漸衰敗,與大唐帝國的落日殘陽相一致。

    猜你喜歡
    興元元稹
    戀愛婚姻家庭·養(yǎng)生版(2024年5期)2024-06-06 00:00:00
    情系鄉(xiāng)村振興的最美老干部——艾興元
    An image encryp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chaos and middle order traversal of a binary tree
    Synchronously scrambled diffuse image encryption method based on a new cosine chaotic map
    Force-constant-decayed anisotropic network model: An improved method for predicting RNA flexibility
    An image encryp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baker transformation and chaotic S-box?
    元?。耗悴欢业膽n國憂民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元?。河尚臅?,不使當世觀
    共苦的愛
    元稹與燈影牛肉
    平利县| 南丰县| 邻水| 灵武市| 额尔古纳市| 南通市| 通辽市| 东莞市| 五家渠市| 邓州市| 石景山区| 潼南县| 义乌市| 阿鲁科尔沁旗| 正安县| 岱山县| 棋牌| 丰镇市| 信丰县| 正安县| 定远县| 高平市| 高阳县| 郯城县| 长顺县| 个旧市| 赞皇县| 大新县| 元朗区| 宁乡县| 盈江县| 永仁县| 庐江县| 光山县| 巩义市| 芷江| 湖南省| 岱山县| 沈丘县| 永川市|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