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日本和美國是二戰(zhàn)之后的一對奇怪的盟友。在二戰(zhàn)的太平洋戰(zhàn)場上,日軍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二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本來要狠狠地教訓一下日本,但局勢出現了奇妙的變化。
美國人非常疑惑地發(fā)現,他們到了日本本土之后,遇到的不是日本軍人頑強的抵抗,而是出乎意料的熱情歡迎。這里有天真的孩子、美麗的女人、精致的文化,美國大兵們在東京樂不思蜀。最終,美國不再把日本視為敵人,而是刻意培養(yǎng)美日同盟。據說,裕仁天皇曾經想在東京審判的時候自殺,但麥克阿瑟將軍告訴他,美國人會免除天皇的戰(zhàn)爭責任。
在美國的邀請下,日本參加了戰(zhàn)后經濟增長的盛宴,日本經濟在一片廢墟之上迅速崛起。從1946年到1952年,美國對日本提供了21億美元的金融援助,朝鮮戰(zhàn)爭也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工業(yè)生產。
美國承擔了日本的防衛(wèi)責任,日本可以心無旁騖地發(fā)展經濟。在整個世界的眼里,日本人成了不折不扣的經濟動物。1962年,日本首相池田勇夫訪問歐洲。在愛麗舍宮見到戴高樂之后,池田勇夫熱情洋溢地向戴高樂介紹日本的工業(yè)進步。等他離開之后,戴高樂對手下說:“我怎么看都覺得這個人不像首相,更像一個推銷晶體管和收音機的商人?!?/p>
隨著經濟的崛起,日本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成了發(fā)達國家中的一員,但它是被動地被拉進來的。當時的發(fā)達國家都是歐美國家,彼此有著很深的淵源,在國際經濟的談判桌上,主要的參與者有著高度的默契。這些官員說的是艱深的術語,討論的是政客不感興趣的枯燥細節(jié),但整個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轉就操縱在他們的手中。這很像一個高級祭司或流亡王子的俱樂部,對外充滿了神秘色彩。
若論經濟增長,日本就像一個身穿軍裝的士兵,頑強、堅韌、勇敢、冷酷,盡管衣衫襤褸,但始終斗志昂揚。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日本卻像一個裹在和服里的女人,膽小、羞澀、溫順、慌張,文靜的外表下是復雜而世故的內心。在國際經濟俱樂部里,日本始終是個尷尬的局外人,參加國際經濟會議的日本代表團被稱為“3S代表團”:smiling(微笑),silent(沉默),sometimes sleeping(有時候睡覺)。
1949年,日元對美元的匯率被確定為360∶1。據說這樣的匯率是由于美國人聽說日本的貨幣是“日圓”,既然是“圓”,那就360∶1吧。這一匯率一直持續(xù)到1971年。1971年,尼克松總統(tǒng)突然關閉美元兌換黃金的窗口,迫使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當時,天真的日本人并不相信美國人會讓美元不斷貶值,因此還在不停地買入美元,但這只是一個開始,直至后來日元升值導致日本經濟崩潰。
1982年至1987年,中曾根康弘執(zhí)政期間熱衷于和美國搞美日安全保障合作,把日本稱作是美國“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人在談判時的小小花招也會讓日本人輕易地上當。美國財政部部長貝克曾經向竹下登鞠躬,懇求日本幫助美國,這對日本人來說真是莫大的“外交勝利”。然而,當中曾根康弘和竹下登一起寫信給里根總統(tǒng)和財政部長貝克,請求幫助緩解日元升值壓力時,美國客客氣氣但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在參與國際經濟談判的戰(zhàn)場上,日本屢戰(zhàn)屢敗。曾經想倡導亞洲貨幣合作,最后連日本人自己都漸漸淡漠了。
(摘自《若有所失》浙江大學出版社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