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健
摘要:分析了當前語文教學在思維培養(yǎng)方面存在的弊端,并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提出了“走好雙線四環(huán)節(jié),全面提升語文思維品質”教學策略。即在“雙線四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學模式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fā)散思維。
關鍵詞:課程改革;思維;雙線四環(huán)節(jié)
數字化背景下的語言環(huán)境更為復雜,多種文字形式的涌現豐富了讀者的閱讀生活,但參差不齊的文本也擾亂了閱讀者篩選信息的節(jié)奏。語言學家索緒爾曾說:“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闭軐W家吉爾比也有言:“邏輯是思想的語法。”可見,提升語言水平的前提是發(fā)展和提升思維水平。
一、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如今的校園已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習聚集地,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數字化校園逐漸形成。數字化背景下,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思維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但是,現實中的教學,還處在傳統(tǒng)教學階段,輕視學生思維水平的訓練,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1.重講解,輕閱讀,——缺少直覺思維訓練
雖然課改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是,很多教師依舊固守著老傳統(tǒng),對文本的分析講解依舊占用了大部分時間,認為如此分析才算盡到了責任,殊不知,這種講解在對文本不了解的情況下等于“廢話”。老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只有在充分閱讀后的分析點撥才是有效的,才會提升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2.重識記,輕實踐——缺少創(chuàng)新性思維訓練
沒有語言的積累,就不會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因此很多教師非常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過度重視積累,一味地強調識記,就會固化和弱化學生的思維能力。缺少對知識的建構,就不會形成能力,更談不上任何創(chuàng)新。
3.重經驗,輕反思——缺少批判性思維訓練
其實需要識記的知識有限,更多的則是在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教師的經驗代替不了學生的實踐,也未必全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因此,很多“經驗型知識”應與時俱進,不應墨守成規(guī)。但是還有很多教師在善意地束縛著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沿著自己的老路前行。重視“是什么”缺少“為什么”,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走進死胡同。
4.重單篇,輕整體——缺少辯證性思維訓練
單篇教學是目前閱讀教學的基本形式,雖然能夠起到一定訓練效果,但單篇只是特例,只觀一斑,是難以窺其全貌的。沒有全面地看問題,只是片面地理解,就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二、新課改對語文思維水平提升的需求
1.新課改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視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具體到語文學科,主要由四大核心素養(yǎng)構成,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些素養(yǎng)正是數字化背景下需要的核心能力,新的培養(yǎng)目標需要配以新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語文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很難適應數字化的社會發(fā)展需求。數字化的大背景,迫使教育者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使課堂教學實現最優(yōu)化。
2.思維水平是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和思維是共存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語言既是人類智力活動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外化形式”(《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梢哉f,所有語文活動的背后,都是思維的活動。因此,沒有思維就沒有語言,沒有思維品質的支撐,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就成了空殼。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水平是重中之重。
三、走好雙線四環(huán)節(jié),全面提升語文思維品質
數字化背景下,要求學生具備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能力,批判性、歸納性等思維能力。只有努力培養(yǎng)學生具備這些“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沒有章法的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在一定教學模式的規(guī)范下,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才會更高效。
筆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雙線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下,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系統(tǒng)而高效?!半p線”:是課堂教學高效運行的兩條線索,即知識探究線和核心素養(yǎng)生成線。主線是知識,輔線是核心素養(yǎng)?!八沫h(huán)節(jié)”: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四個環(huán)節(jié),即整體感知、局部探究、歸納總結和拓展延伸。
1.“整體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
直覺性思維是指對一個問題未經逐步分析,僅依據內因的感知迅速地對問題答案作出判斷、設想或者猜想,突然對問題有“頓悟”,甚至對未來的結果有“預感”等的直接感受。直覺思維在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沒有“直覺”就談不上“靈感”,也就沒有“創(chuàng)造”。
針對新的任務群學習,首先要廣泛運用數字技術,搜索任務群相關信息,對本任務群學習內容和目標有整體上的把握。針對每堂閱讀課特定的教學篇目,進入新課后,教師先組織學生通讀全文,對作品進行整體感知,明確以下內容:(1)本篇課文的體裁、題材。(2)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3)讀完本篇課文后的主觀感受。對任務群或者單篇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整體感知,對內容有了大體把握,在未經教師講解之前,對作品進行直覺把握,這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沒有此環(huán)節(jié),文本分析如空中樓閣。做好整體感知,就如同上了一層“個體色彩”,再加上教師的講解,為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散文時,我先讓學生閱讀了整個單元,在讀完了全部三篇文章并明確單元學習方向后,再按照順序進行單篇分析。整體閱讀后,學生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囚綠記》已經初步有了自己的審美判斷,同時也產生了理解上的疑惑,帶著問題去聽教師的講解,效率倍增,同時學生先期產生的個性化解讀與教師的傳統(tǒng)分析發(fā)生“碰撞”,新的觀點便產生了。以此循環(huán)訓練,學生對作品的直覺感受能力會越來越強,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2.“局部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批判性思維
整體感知使得探究行為目的更加明確,思維更加深入。只有感知,思維知識浮于表面,局部探究則如同思維的垂直深挖。當明確了文本講的“是什么”,隨之便要解決“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比如,在學習《項脊軒志》一文時,整體感知后便提出了‘,(一)作者是如何表達“喜”這種情感的?(二)作者又是如何表達“悲”情的?”這兩個問題,經過深入的探究,學生不僅明確了“以小見大”的寫作特色,還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作者懷念先母用“泣”,懷念先大母用“長號”,他表達對妻子的思念為何沒有一滴眼淚?”經過師生的合作探究,同學們明白了原來作者將對妻子的思念寄托在了一棵樹上,此樹為亡妻親手種植,睹物思人,同時“亭亭”是修飾女性的專有詞匯,妻子的形象會自然浮現在眼前,并永遠留在歸有光的記憶里。樹已亭亭如蓋,隨著樹的增長,歸有光對妻子的思念也將不斷地增長著,綿綿無期,直到永遠……雖然沒有一滴眼淚,卻情深無限;雖是寥寥數語,卻情意無窮;正所謂“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至情言語即無聲”。本來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經過同學們的探人探究,有了創(chuàng)新性的解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整體得到了提升。
3.“總結歸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收放自如。局部探究之后的總結歸納,以數字技術為依托,通過希沃等軟件的支持建立思維導圖,對知識主線進行強化,對素養(yǎng)輔線進行顯性點撥,使學生對課文形成整體把握,在知識與能力方面實現最大化的發(fā)展。
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呈現單一、零散的特點,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得不斷地引導和訓練。如在文本分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任務群進行整體的歸納,對“類文”進行規(guī)律性的把握。如在高三復習課“現代散文”閱讀專題課上,對例文主洲解過后,我經常引導學生對“類型題”的解答方式進行總結,比如“賞析題”“作用題”“含義題”“探究題”“篩選信息題”等,其相應的思考方向應有哪些,以使學生養(yǎng)成歸納的習慣,筆者還經常引導學生面對不同題型的“提問變體”進行思考,探究出應對思路。這樣做,除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填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靈活性”和“敏捷性”等思維品質,使其對知識的把握更加系統(tǒng)化.對知識的建構更具邏輯性。
4.“拓展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是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它表現為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多維發(fā)散狀態(tài),和直覺思維一樣,是測定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標志。在語文課堂中,發(fā)散思維的訓練方式有多種,如一詞多義,一事多寫等。在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拓展延伸是發(fā)散思維訓練的最佳時機。在數字化背景下,大數據的支撐,使得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有了實施的可能。
拓展延伸,拓展的是文體的容量,延伸的是閱讀的視野。一種文體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可以容納豐富的情感內容。課堂內容有限,但閱讀的視野無限,通過最后的拓展延伸,同學們不僅可以得到閱讀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發(fā)散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比如,在“經典文化研讀”專題閱讀中,學習了“杜甫專題”,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及高度后,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資源,進一步去閱讀杜甫全部詩作,對杜甫有更完整的認識;也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與杜甫同期的其他詩人或與杜甫風格類似的詩人詩作,以期對古典文學有更深入的理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習慣性的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多維度地學習知識,了解社會,而不僅僅局限于有限的作品與內容。
新課改企盼語文課堂的新氣象,重視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我們的改革重點,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及時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緊跟課改步伐,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真正實現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
[2]安楊華.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的中學語文邏輯思維訓練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