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教仁
北京東大肛腸醫(yī)院,北京 朝陽 100020
肛瘺即肛門直腸瘺,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直腸肛門疾病,主要是由于細菌感染,炎癥侵犯肛隱窩和肛門腺體,使得肛門腺體以及肛隱窩發(fā)生感染,將膿腫潰破或進行切開排膿之后,膿腔逐漸縮小形成感染性瘺管[1]。在臨床上,通常運用手術來對該病進行治療,基于此,本次研究選擇來我院治療單純性經(jīng)括約肌型肛瘺的9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改良經(jīng)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的臨床效果,并分析治愈率。內容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在2018年8月-2019年7月期間來我院接受單純性經(jīng)括約肌型肛瘺治療的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順序進行分組,分為實驗組和對比組,實驗組有49例患者,年齡在26-72歲,年齡均值為(49.12±5.63)歲,男性和女性分別有28例、21例;常規(guī)組有49例患者,年齡在25-73歲,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9例、20例。年齡均值為(49.22±5.7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和性別之間相差較小,P>0.05,可比。
1.2 方法 對比組接受常規(guī)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確定括約肌間溝位置,在外口位置經(jīng)括約肌間行一長度約為1.5cm的小切口,用血管鉗將皮下組織到括約肌間口進行分離,并在內、外括約肌間將瘺管游離,用可吸收縫線將內括約肌和瘺管內口進行縫合和結扎,并將瘺管切斷;瘺管遠端到外口進行充分搔刮使其能通暢引流;完畢之后間斷全層縫合切口,進行包扎[2]。實驗組接受改良經(jīng)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先用食指插入直腸內作為標志,之后將鈍頭探針插入,將外口皮膚用組織鉗夾住,將瘺管周圍皮膚以及組織切開,再沿著探針方向用電刀將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等切開,在探針的引導下,用血管鉗將瘺管夾閉,切除完整的藍染瘺管組織,之后將外括約肌側貼緊并通過可吸收線縫合,并結扎瘺管內口[3]。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各項指標(包括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以及瘢痕面積)和治愈率(臨床癥狀消失,瘺管外口已閉合完全,肛門周圍不存在漏氣或漏液現(xiàn)象,無分泌物和膿腫為治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全部資料和數(shù)據(jù)均通過SPSS 24.0分析,各項手術指標用(Mean±SD)表示,t檢驗,P<0.05;治愈率用(n/%)表示,卡方檢驗,P<0.05。
根據(jù)表1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指標以及治愈率與對比組相比,優(yōu)勢明顯,P<0.05。
肛瘺治療主要是將肛瘺內口以及與之相同的瘺管組織進行消除,同時,盡量避免對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使得肛門結構與功能得到完整保留。臨床上,通常通過手術對該病進行治療,而傳統(tǒng)的手術會對部門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并且肛周創(chuàng)面愈合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預后不佳。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以及瘢痕面積與對比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以及瘢痕面積進行比較,實驗組明顯較低,P<0.05;實驗組患者的治愈率為95.92%,對比組的治愈率為83.67%,實驗組顯著較高,P<0.05。主要因為改良經(jīng)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以肛腺感染學說為理論基礎,對閉合的瘺管進行縫扎,最終閉合內口下方肛腺,幾乎不會對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并且通過括約肌間溝瘺管的閉合結扎,可以較好的使內口下方相對應的肛腺組織也閉合,從而恢復肛門局部原本的生理結構。
表1 比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和治愈率(Mean±SD, %)
綜上所述,治療單純性經(jīng)括約肌型肛瘺可以采用改良經(jīng)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愈率較高,應用和推廣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