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立濤
(清華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哲學(xué)系,北京 100084)
“理想社會”是指人們對未來社會發(fā)展和理想秩序所作的宏觀設(shè)計,對指引社會的發(fā)展、匡正現(xiàn)實政治有著重要意義。每個時代的思想家都會提出自己時代的“理想社會”構(gòu)想,都會提出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途徑和美好圖景。在漢代,“太平”逐漸成為人們的政治理想,“太平”社會理想又深刻影響到現(xiàn)實政治,對政教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構(gòu)建“太平”理想社會的過程中,董仲舒的理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是“太平”觀念的萌芽時期?!疤健币辉~較早出現(xiàn)在道家典籍中。老子未明言“太平”,但《老子》一書中出現(xiàn)了“安平泰”的觀念,“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薄鞍财教笨煽醋魇恰疤健庇^念的萌芽?!肚f子·天道》篇記載道:“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薄短斓馈菲谩爸沃痢眮碓忈尅疤健?把“太平”看作是順應(yīng)天道的自然狀態(tài),與儒家強調(diào)“太平”是禮樂人倫秩序的和諧狀態(tài)有著不同之處。
儒家對“太平”觀念也做了探討,對“平”觀念做了深入的詮釋,發(fā)展出平天下、治平、均平和太平的思想。《孝經(jīng)·圣治》篇云:“上敬下歡,存安沒享,人用和睦,以致太平。”《禮記·朝事》篇云:“是故諸侯附于德,服于義,則天下太平。”《孔子家語·禮運》篇云:“周公攝政致太平。”《孔子家語·問玉》篇云:“是故天下太平,萬民順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禮也?!比寮抑饕菑娜藗愔刃?、道德秩序、政治規(guī)范和禮樂秩序等方面闡釋“天下太平”,認為力行禮樂才能實現(xiàn)天下“太平”,與道家的“太平”觀念不同。
先秦之時,儒道兩家都有“太平”或“致太平”的理想,都把“天下太平”作為理想的政治目標。此時的“太平”觀念還處于萌芽時期,“太平”思想主要是一種“太平”觀念,還沒有提升為系統(tǒng)的“太平”理想。秦漢之時,“太平”觀念開始與陰陽五行觀念、天人感應(yīng)思想相結(jié)合,形成了一套復(fù)雜的“太平”思想體系。
在漢代,“太平”、“致太平”和“興太平”等概念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春秋繁露》一書中,“太平”一詞一共出現(xiàn)了四次?!翱鬃用鞯檬?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春秋繁露·王道》)[注]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09頁。以下凡引《春秋繁露》文字,隨文僅注篇名。孔子通過闡明得失、區(qū)別貴賤,返歸王道的根本,譏刺天王以達致太平。“天道積聚眾精以為光,圣人積聚眾善以為功。故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考功名》)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圣人通過積聚眾善以為功?!澳苤沦t,則德澤洽而國太平?!?《通國身》)董仲舒突出了賢者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能致賢,國家才能“太平”?!盁o為致太平,若神氣自通于淵也;致黃龍鳳皇,若神明之致玉女芝英也?!?《天地之行》)董仲舒提出了“無為致太平”的觀點,認為君為心、臣為體,“心所以全者,體之力也;君所以安者,臣之功也”。君需要依賴臣子之功,如此君才能成就“無為致太平”。
“太平”社會理想是人們祈求天下太平,渴望建立理想政治秩序的美好訴求。秦漢之時開始慢慢形成“太平”社會理想,這也反映了人們擺脫亂世的渴望,期望太平盛世能夠降臨。漢儒吸收了先秦和秦漢之際的“太平”思想,并以春秋公羊?qū)W為基礎(chǔ),為“太平”思想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使“太平”觀念提升為“太平”社會理想。
漢代儒生在建構(gòu)理想社會的過程中面臨著如何看待秦政這一問題。秦朝實行霸道政治導(dǎo)致政局不安,民不聊生。漢初推行黃老之術(shù),與民休息,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通過總結(jié)三代的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春秋戰(zhàn)國和秦代的歷史經(jīng)驗,提煉出新的政治智慧,成為漢代儒生的重要使命。漢代儒生深刻反思了良善社會秩序的基礎(chǔ),思考法家思想的弊端,思考如何走出秦政的嚴刑酷法,思考如何建立太平盛世。
董仲舒也深刻反思了漢朝如何“致太平”這個問題。漢承秦制,建立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和大一統(tǒng)體制。但秦政存在著很多問題,漢代如何避免秦政的問題,如何建立良善的社會秩序,如何“致太平”成了重大問題。漢初推行黃老之術(shù),與民休息。漢武帝之時實行“復(fù)古更化”,改變了漢初清靜無為的政治措施?!白咳涣T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盵注]《漢書》卷六《武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冊,第212頁。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導(dǎo)地位,實現(xiàn)了思想文化的統(tǒng)一。同時,漢武帝改革博士制度,建元五年春,“置《五經(jīng)》博士”[注]《漢書》卷六《武帝紀》,第159頁。,其后又為博士設(shè)立弟子員?!白晕涞哿ⅰ段褰?jīng)》博士,開弟子員,設(shè)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yè)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jīng)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盵注]《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1冊,第3620頁。設(shè)置“五經(jīng)博士”,為博士設(shè)立弟子員讓經(jīng)學(xué)得到了發(fā)展,也實現(xiàn)了思想的統(tǒng)一。[注]《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0冊,第3790頁。漢武帝通過“復(fù)古更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實現(xiàn)了思想文化的一統(tǒng)?!芭e其俊茂,與之立功”,使文學(xué)之士進入到朝廷之中。創(chuàng)建太學(xué)、鄉(xiāng)學(xué),設(shè)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靶藿检?改正朔,定歷數(shù),協(xié)音律,作詩樂”,實現(xiàn)了漢代禮制的創(chuàng)建。通過漢武帝的一系列改革和董仲舒等人的努力,使儒家思想成為主導(dǎo)思想。同時,“太平”理想也上升為官方的政治理想,影響到整個國家政治秩序的制度設(shè)計。
西漢初期,董仲舒系統(tǒng)闡發(fā)了大一統(tǒng)、通三統(tǒng)、以《春秋》作新王等命題,這些主張順應(yīng)了時代的需要,也滿足了漢王朝秩序建構(gòu)的需要。董仲舒以公羊?qū)W為基礎(chǔ),為漢帝國的神圣秩序和政治秩序做出總體設(shè)計??梢哉f,董仲舒是漢帝國政教秩序的立教者和設(shè)計者。
漢代儒生認為孔子作《春秋》是“為漢制法”。《春秋》是孔子本魯國舊史而成,后儒都認為《春秋》經(jīng)有“微言大義”,認為孔子曾寓其義于其中。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春秋》中的“微言”可以令亂臣賊子懼怕。《荀子·儒效》篇謂:“《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避髯又v“《春秋》言是其微”,楊倞注:“微,謂儒之微旨,一字為褒貶,微其文,隱其義之類是也?!盵注]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33頁?!洞呵铩方?jīng)有圣人之“微言”,一字見褒貶,圣人隱其“微言大義”于經(jīng)書之中,正是為了建立一套價值規(guī)范。
《春秋》公羊?qū)W大盛于西漢,董仲舒通過闡釋《春秋公羊傳》的“微言大義”,提出了天人感應(yīng)、大一統(tǒng)、通三統(tǒng)和德刑并舉的一套理論體系。董仲舒認為《春秋》是孔子“應(yīng)天作新王之事”(《三代改制質(zhì)文》),是為后世所立的大經(jīng)大法。在董仲舒看來,《春秋》經(jīng)是天下儀表,通過“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為王道理想提供了一套準則?!啊洞呵铩反笠唤y(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罚本褐腥A書局,1962年,第8冊,第2523頁?!啊洞呵铩反笠唤y(tǒng)”是天地間的普遍原則,也是指導(dǎo)國家政治的最高理論。
《春秋公羊傳》中沒有出現(xiàn)“太平”一詞,但經(jīng)過董仲舒、何休等公羊?qū)W家的重新詮釋,發(fā)展出了“太平”思想??鬃幼鳌洞呵铩肥展P于“哀公十四年”,《公羊傳》記載道:“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勇匪?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边@段文字體現(xiàn)了“春秋之義”,也包含了漢代公羊?qū)W家的“太平”思想。《公羊傳》中提到了“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的觀點?!皳軄y反正”是兩漢時期重要的政治觀念,董仲舒認為“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王道》)這也是公羊?qū)W家“太平”理想的較早出處。在兩漢儒生看來,孔子作《春秋》是為了“撥亂世”和“反諸正”。到了東漢之時,公羊?qū)W家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在“撥亂世,反諸正”和“所傳聞、所聞、所見”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據(jù)亂、升平、太平”的理論,“所傳聞、所聞、所見”三個階段所受君恩厚薄不同,采取的筆法也不同。在“所見之世”,孔子承受君主厚恩,不忍直言亂世之惡,“于所見,微其辭”;在“所聞之世”,孔子“痛其禍”;“傳聞之世”距離孔子最遠,故“殺其恩”。何休總結(jié)為:“與所傳聞世,見至起于衰亂之中”;“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注]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隱公元年》(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8頁。通過對《春秋公羊傳》的重新解讀,董仲舒為“太平”理想注入新的內(nèi)涵,同時也把“太平”觀念提升為“太平”社會理想。
漢儒不僅憧憬古代的太平盛世,還期待新圣人的出現(xiàn),期待新的太平盛世?!豆騻鳌酚涊d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胝?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公羊傳·哀公十四年》)何休注云:“上有圣帝明王,天下太平,然后乃至?!盵注]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哀公十四年》(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190頁。徐彥疏云:“麟者仁獸,太平之嘉瑞?!盵注]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哀公十四年》(下冊),第1188頁。漢代公羊?qū)W家將“麟”看作是象征“太平”社會的符瑞,也是圣明帝王到來的象征?!疤健狈鹨矎娀斯?qū)W樹立“太平”社會理想的權(quán)威性,“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致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符瑞》)“西狩獲麟”不是人力所能致的,而是“受命之符”的表現(xiàn),也是圣明帝王出現(xiàn)的象征?!矮@麟”是預(yù)示“太平”之興的符瑞,預(yù)示了“新王”出現(xiàn)來治定“太平”。把“獲麟”與太平盛世和圣明帝王聯(lián)系起來,也就以“太平”符瑞的神秘性強化了“太平”理想社會的神圣性。
“符”與“瑞”原本都是信物,“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說文解字·竹部》)“瑞,以玉為信也。”(《說文解字·玉部》)后來“符”與“瑞”也用于天子受命等事宜,成為統(tǒng)治者獲取“天命”的重要政治象征?!疤椒稹睉?yīng)王者而至,圣王出現(xiàn)之時,陰陽和諧,祥瑞之氣充塞,于是“嘉禾”、“甘露”、“醴泉”、“朱草”、“景星”、“鳳麟龜龍”等符瑞,這些“太平符瑞”成為天下太平的政治象征。
《王道》篇云:“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fā)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而朝,民情至樸而不文。”(《王道》)在董仲舒看來,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不敢懷有君臨民眾的想法,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憑著愛心去教化百姓,用忠誠之心役使他們,尊敬長者,親近應(yīng)該親近的人,尊重應(yīng)該尊重的人,不強占百姓的生產(chǎn)時間,役使百姓一年也不超過三天。此時百姓衣食富足,社會秩序和諧。于是“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于郊”,出現(xiàn)了太平祥瑞。在董仲舒看來,古代太平盛世,有各種太平祥瑞,太平祥瑞是太平盛世的表現(xiàn)和象征。
漢武帝在策問中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zāi)異之變,何緣而起?”董仲舒回答道:“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yīng)誠而至?!稌吩?‘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fù)于王屋,流為鳥’,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fù)哉復(fù)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冊,第2500頁。董仲舒引用武王、周公、孔子以及后世得失的歷史事實來說明受命與災(zāi)異,如果能積累德行,則天下歸心,天會降下祥瑞符命;如果殘賊良民,會導(dǎo)致上下不和,會招至災(zāi)異。“凡災(zāi)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zāi)異以譴告之;遣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害人也?!?《必仁且智》)災(zāi)異產(chǎn)生于國家的過失,國家剛出現(xiàn)過失,天就發(fā)出災(zāi)害加以譴責警告,如果譴責警告后還不知道改變的話,就會顯現(xiàn)怪異使其驚慌害怕。上天使其驚慌害怕還不知道畏懼的話,那么災(zāi)禍就要降臨了。顧頡剛先生認為:“災(zāi)異說的系統(tǒng)是建立于時令反常上的?!盵注]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年,第32頁。在董仲舒看來,災(zāi)異是天人感應(yīng)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天下太平之時,天也會降下祥瑞符命;而國家出現(xiàn)過失之時,天會降下災(zāi)害。董仲舒以《春秋》祥瑞和災(zāi)異說,形成了太平祥瑞、受命之符和災(zāi)異的理論,達到警示統(tǒng)治者的目的。董仲舒試圖勸說漢武帝效法堯舜禹文武周公這些圣王,以“興仁誼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冊,第2519頁。。
董仲舒是漢代“太平”理想社會的理論建構(gòu)者。董仲舒繼承了先秦對太平思想的詮釋,同時又以公羊?qū)W為基礎(chǔ),融合了秦漢之時天人感應(yīng)和陰陽五行的思想,建構(gòu)了獨特的“太平”理想社會體系,提出了天人感應(yīng)學(xué)說、圣人受命的太平祥瑞說,闡發(fā)了大一統(tǒng)、通三統(tǒng)、以《春秋》作新王等命題,為漢帝國的神圣秩序和政治秩序做出了總體設(shè)計。
復(fù)興圣王時代的“太平”盛世理想和實現(xiàn)“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成為漢代儒生的歷史使命。董仲舒提出了“奉天法古”和“王道”等思想,以實現(xiàn)“致太平”的社會理想。
“奉天而法古”是《春秋》公羊?qū)W的重要命題。“《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雖有巧手,弗修規(guī)矩,不能正方圓。雖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雖有知心,不覽先王,不能平天下?!?《楚莊王》)《春秋》的原則就要奉天命、法先王。縱然很聰明,不閱覽先王的言論和行事,也不可能平治天下。先王流傳下來的治國法則,是天下的規(guī)矩和律法。因此,圣人要效法天,賢人要效法圣人,這是根本的法則。天代表了超越的層面和神圣性維度,法古則代表著《春秋》公羊?qū)W的歷史維度,代表著圣王之治。《春秋》公羊?qū)W有著天道和歷史的宏觀視域,建構(gòu)了理想的政治圖景。
天在董仲舒的思想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疤煺?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順命》)天生養(yǎng)萬物,天為萬物之祖?!疤煺?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義》)天是萬物的主宰,是萬物最高的統(tǒng)治者?!疤熘救?其道也義?!?《天地陰陽》)上天的心意是仁愛的,上天捍衛(wèi)著人間的公平和正義。董仲舒的天即是自然之天,也是神靈之天、道德之天。人因天而生,人是天的衍生物,人從天處秉承了天的仁性。“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王道通三》)人從天那里接受天命,從天那里獲取仁而表現(xiàn)為仁?!盀樯荒転槿?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為人者天》)人能生育而不能創(chuàng)造人,創(chuàng)造人的是天。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jù)在天,天是人的始祖,這也是人與天相類似的原因。徐復(fù)觀先生認為:“到了董仲舒,才在天的地方,追求實證的意義,有如四時、災(zāi)異。更以天貫通一切,構(gòu)成一個龐大的體系?!盵注]徐復(fù)觀:《兩漢思想史》(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345頁。董仲舒突出了天的超越性,還是想讓人們能尊奉天命,順從天意。
董仲舒也闡明了王與天的關(guān)系。王者是天之子,“王者亦天之子也”(《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因此,天子需要以孝道事天,“號為天子者,宜視天為父,事天以孝道也”(《深察名號》)。天可以對王者作出賞罰,“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奪也”。從王者與天的關(guān)系來看,王者為天之子,因此,王也必須奉天行事,“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天地之行》)。“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冊,第2502頁。君王受天之命來治理百姓,只有符合天意,才能承受天命,因此,王要像子承父意、臣受君命一樣侍奉天?!皩崿F(xiàn)對于君權(quán)的適當限制,讓‘天’成為皇帝效法的榜樣。在這個意義上,也就是說企圖讓‘天’成為一種無形的‘憲’法?!盵注]王怡:《“屈君伸天”與皇權(quán)專制——董仲舒法律思想新論》,《江蘇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1年第6期。董仲舒突出了天的權(quán)威性和神圣性,強調(diào)天子要效法天、遵從天的意志,還是想借助“天”的權(quán)威來對君王行為有所限制和匡正?!啊洞呵铩分?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玉杯》)《春秋》的原則是人要服從國君,國君要服從天。在董仲舒看來,屈抑民眾而伸展國君,屈抑國君而伸展天是《春秋》的要義。
因此,王者要知天,要以德配天。“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地陰陽》)君王需要搞清楚陰陽入與出,虛與實之所在,明辨五行的本末、順逆、小大、廣狹,用來觀察天志和天道?!巴跽吲涮?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四時之副》)君王需要與上天相配合,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君王有慶賞罰刑四政?!霸缙谥袊弁醯囊粋€根本特征就是能夠理解天道的節(jié)奏并保持人間事物與天道變化相一致?!盵注]孫英剛:《神文時代——讖緯、術(shù)數(shù)與中古政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9頁。董仲舒提出“奉天”的目的還是為了讓王者知天、敬天、順天命,為了對君主權(quán)力有所限制和匡正。
“法古”也是儒家的重要傳統(tǒng)。“法古”突出先王之治的神圣性,為現(xiàn)實政治提供了一個政治典范?!皾h儒一般意向,均重在本歷史,言治道?!盵注]錢穆:《朱子學(xué)提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4-5頁。如何處理好“古今之變”,把古代圣王經(jīng)驗與現(xiàn)實政治結(jié)合起來,是漢儒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啊洞呵铩分谑朗乱?善復(fù)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楚莊王》)《春秋》對于人間之事,提倡復(fù)古,反對變更常道,主張效法先王治國之道?!胺ü拧笔菍Α肮糯ネ酢敝问澜?jīng)驗的推崇,“法古”也可以說是“法先王”,效法“先王之道”。董仲舒云:“雖有知心,不覽先王,不能平天下。”(《楚莊王》)不學(xué)習(xí)先王治國之道,無法平治天下。董仲舒還提出“王者必改制”,“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業(yè),而無有所改,是與繼前王而王者無別?!?《楚莊王》)所謂“新王必改制者”并不是改變根本的治國之道和治國法則,另一姓當了新王,遵循舊制,沒有改革,就無法與先前的君王有所區(qū)別了,因此需要“改制”。“改制”也是“法古”,其實質(zhì)依然是法“先王之道”。
“奉天而法古”是為了良善社會秩序的建立,是為了實現(xiàn)“太平”理想社會?!胺钐臁本鸵裱斓?“法古”就要效法古圣王??梢哉f,只有“奉天而法古”才能實現(xiàn)王道政治和“太平”盛世的理想。
儒家有“太平乃制禮作樂”的觀點?!疤侥酥贫Y作樂何?夫禮樂所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饑寒,何樂之乎?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白虎通·禮樂》)“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禮記·樂記》)王者功成之后作樂,治定之后制禮。一方面,天下太平乃制禮作樂,今天下未太平,不可制禮作樂,仍需遵從周代禮制;另一方面,新朝建立后需要“變古改制”,創(chuàng)立新制。新朝改制立法是儒家的主張,也是各個朝代一貫的做法。
文帝元年,賈誼上《論定制度興禮樂疏》,建議漢文帝“興禮樂”?!百Z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盵注]《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8冊,第3021頁。賈誼認為漢興至文帝二十多年,天下已經(jīng)和平安定,于是建議漢文帝改訂歷法,變更車馬服飾顏色,訂立新的制度,確定官職名稱,大興禮樂,全部變更秦朝的儀法,崇尚黃色,數(shù)目用五,定官名,變更秦朝法度。孝文帝剛繼位,謙讓而沒有實行。
董仲舒也建議漢武帝更化改制,重教育,興太學(xué),重視禮樂教化,希望漢武帝能“興仁義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19頁。。董仲舒謂:“臣聞制度文采玄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yīng)天也?!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10頁?!洞呵铩肥芴熘?頒布新的歷法,改變車馬、祭牲、服飾的顏色,以順應(yīng)天命。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改舊法、立新制,以應(yīng)天命。董仲舒重視太學(xué)的作用,“故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xué);太學(xué)者,賢士之所關(guān)也,教化之本原也?!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12頁。董仲舒認為培養(yǎng)人才沒有比太學(xué)更重要的了,太學(xué)是產(chǎn)生賢士的地方,也是教化的本源。建太平禮制就要重視禮樂教化,董仲舒認為實行禮樂教化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肮胖跽呙饔诖?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wù)。立大學(xué)以教于國,設(shè)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xí)俗美也?!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03-2504頁。董仲舒認為教化關(guān)涉到萬民的正與不正。教化沒有建立,人民就無法納入正道。因此古代的王者明白這個道理,都把教化當作首要任務(wù)。金春峰教授認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吸收與發(fā)揮黃老的‘刑德’思想,主張兩手并用,而以仁義教化為根本。”[注]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165頁。通過一系列的更化改制,逐漸建立了一套禮樂教化制度,使儒家思想可以深入到政治體制中和社會生活中,使“太平”理想社會可以得到具體的落實。
董仲舒重視禮治,同時也肯定了刑法的意義,主張禮法并用?!疤健崩硐肷鐣荒軆H僅停留在理想狀態(tài),還需要落實到具體的社會制度中,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中。在具體的制度設(shè)計上,董仲舒討論了官制、服制、爵國、考功名、度量制和田制等制度建設(shè)。董仲舒以“太平”理想社會為指導(dǎo),來討論具體制度建設(shè),又通過具體制度建設(shè)來落實“太平”理想社會。
如何實現(xiàn)“太平”社會理想,如何參與到大一統(tǒng)帝國的政教建設(shè)中,為大一統(tǒng)帝國的政教秩序提供制度保障,就需要一套“太平”禮制,需要儒家思想的制度化,通過更化改制、設(shè)立五經(jīng)博士、興太學(xué)等措施,使儒學(xué)和經(jīng)學(xué)成為指導(dǎo)思想。在這一過程中,儒家思想逐漸制度化、建制化、體制化。通過禮樂制度建設(shè)和變古創(chuàng)制,使儒家的思想進入到國家制度中,也為實現(xiàn)“太平”理想社會提供了制度保障。
王道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也是儒家的社會理想和道德追求。“作為一個政治術(shù)語,王道這一概念本身便源自于‘先王之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的觀念中,‘王道’也就是往古帝王的成王之道,王道的典型代表便是自堯舜以至文、武、周公的歷代‘圣王’?!盵注]孫曉春:《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述論》,《政治學(xué)研究》2007年第4期。儒家推崇先王之道,向往王道政治?!渡袝ず榉丁菲?“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薄抖Y記·樂記》篇云:“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迸c王道相對應(yīng)的一個概念是霸道,秦朝實現(xiàn)霸道,統(tǒng)一了中國,但嚴刑酷法導(dǎo)致民不聊生,社會無序。面對秦政,董仲舒主張“撥亂反正”,重建王道政治。
董仲舒從字形的角度對“王”字作出了解釋:“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王道通三》)董仲舒從字形角度對“王”字作出了解釋,認為貫通天地人者為王。在《舉賢良對策》中,董仲舒對“道”也有深入的闡釋:“臣聞夫樂而不亂復(fù)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乐笤鲇谔?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圣相授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18-2519頁。在董仲舒看來,樂而不至于亂,反復(fù)實行而不厭倦的謂之“道”,“道”是“行之萬世而無弊”的,道具有超越性和絕對性。這個“道”在天為“天道”,在人間為“王道”。“道之大原出于天”,道的根本來自于天,天不變,道也不變,“道”貫通于天地人,董仲舒用“天”的絕對性來擔?!暗馈钡某叫?。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01-2502頁。董仲舒還闡述了王道的來源,王道是上承天之所為,“天”是王道政治終極依據(jù)。王道政治的核心價值是“正”。“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為政的根本在“正”,“正”是王道的開端,董仲舒也認為正是王的作為,君王向上奉承天的作為,向下用來端正自己的行為?!霸币彩峭醯勒蔚恼軐W(xué)依據(jù),“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內(nèi)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玉英》)所以《春秋》的法則,是用“元”年來端正天的起始,用天的起始來端正王者的政治,用王者的政治來端正諸侯的職位,以諸侯的職位來端正境內(nèi)治理。五個方面都端正了,教化就能順利施行了??梢哉f,“元”也是王道政治的根據(jù),王道政治要以“天”和“元”為終極依據(jù),以“正”為核心價值原則;有了終極依據(jù)和價值原則,王道政治才能得以施行。
興王道就要重視賢者?!皻庵逭邽榫?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故治身者,務(wù)執(zhí)虛靜以致精;治國者,務(wù)盡卑謙以致賢。能致精,則合明而壽;能致賢,則德澤洽而國太平。”(《通國身》)在這里,董仲舒提出了“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觀點,這與漢代氣化生成的世界觀有關(guān)系。董仲舒突出了賢者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能讓更多賢者進入到國家治理中呢?為政者就要“務(wù)盡卑謙”,態(tài)度謙恭自卑才能致賢,能致賢,國家才能太平。
與孟子尊王道賤霸道不同,董仲舒尊崇王道,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肯定了霸道。“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俞序》)董仲舒提出了“霸王之道皆本于仁”的觀點,也就肯定了霸道存在的價值,但霸道必須統(tǒng)攝于王道?!肮蕦τ谠谌寮业囊曈蛑信c王道相對的霸道,董仲舒著眼于現(xiàn)實問題,并非一概斥逐之,而是王霸結(jié)合,認為王霸兩道都是治國不可或缺的方略,霸道也是仁德的體現(xiàn),這就從一定意義上納霸道于王道,將法家的重法尚力有限度地納入他的思想體系內(nèi)?!盵注]王心竹:《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述論》,《河南社會科學(xué)》2012年第7期。董仲舒提出王霸相結(jié)合的觀點,并據(jù)此提倡德主刑輔、大德小刑,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霸王道雜之的治道模式。
董仲舒依托一套包括三皇五帝系統(tǒng)、圣人感生受命的政治神話,構(gòu)建了三代圣王之治的理想圖景?!暗沦疤斓卣?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三代改制質(zhì)文》)德行與天地齊同的人就可以稱皇、稱帝了,上天保佑他并把他當作兒子,就可以稱為天子了。天子應(yīng)當?shù)滦愿呱?應(yīng)當為人表率,為道德的楷模。在董仲舒看來,五帝三王之世是理想的太平盛世,王道理想就體現(xiàn)在堯、舜、禹三代圣王的歷史經(jīng)驗中,王道也是“圣王之道”。在這里,董仲舒通過訴諸歷史來論證王道的合理性。
董仲舒還根據(jù)亡秦的歷史教訓(xùn)和漢初的治國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鹽鐵皆歸于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盵注]《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4冊,第1137頁。他主張限制豪強對土地的兼并;鹽鐵等行業(yè)歸于民,以還利于民;除去專殺奴婢特權(quán),減輕刑罰;實行“薄賦斂,省徭役”,以減輕人民的負擔。在《度制》篇中,董仲舒還提出了“調(diào)均”思想?!按蟾粍t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圣者則于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diào)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度制》)董仲舒還主張為政者不與民爭利。“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yè),乃天理也?!?《度制》)這些主張也彰顯了董仲舒以民為本的思想內(nèi)容。
在董仲舒看來,“致太平”就要“興王道”, “興王道”方可“致太平”, “興王道”與“致太平”都需要施行仁政、德政,重視禮樂教化,董仲舒把“天”作為王道政治的根據(jù),以“正”作為王道政治的價值標準。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霸道,認為王道理想落實到具體治道層面時,需要把王道與霸道相結(jié)合起來。
理想社會是人們對未來理想秩序的整體構(gòu)想,人們希望物質(zhì)生活富足,希望社會關(guān)系和諧有序,希望政治秩序公平公正,希望人與人誠信友愛,希望社會安定有序,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希望社會沒有罪惡、沒有迫害。美好的社會理想對指引社會的發(fā)展、匡正現(xiàn)實政治有著重要意義。董仲舒提出了“太平”理想社會,對漢代社會發(fā)展有著指引作用,同時也塑造著漢朝政權(quán)的合法性,對現(xiàn)實政治有著積極的批判和矯正功能。
漢代儒生認為孔子作《春秋》“為漢制法”。《公羊傳·哀公十四年》云:“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俟后圣”是垂法于后世,何休注云:“待圣漢之王為法”[注]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哀公十四年》(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01頁。,預(yù)言后世是指漢朝,認為孔子作《春秋》是為漢朝制法。董仲舒立足于《春秋》公羊?qū)W,以天下“太平”為理想社會的標準,為漢朝的秩序建構(gòu)提出了總體設(shè)計。董仲舒通過回溯歷史,提出了“奉天法古”的主張,重建了三代圣王之治的理想圖景,“法古”提高了儒家圣王之治的神圣性,也為現(xiàn)實政治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標準。正如皮錫瑞所說:“雖《春秋》太平之義,《禮運》大同之象,尚有未逮;而三代后政教之盛,風化之美,無有如兩漢者。”[注]皮錫瑞:《經(jīng)學(xué)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7頁。太平理想社會可以指引人們建構(gòu)理想的政治秩序,對于漢代社會風氣的改善和政治秩序的建構(gòu)都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錢穆先生認為:“秦一天下,學(xué)術(shù)隨政治而轉(zhuǎn)移,乃亦有漸趨統(tǒng)一之傾向?!盵注]錢穆:《國學(xué)概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5頁。秦朝統(tǒng)一天下之后,百家爭鳴已不適用于統(tǒng)一王朝,先秦諸子學(xué)說漸趨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儒家思想如何為大一統(tǒng)的政治體制提供理論指導(dǎo)成為時代核心問題。董仲舒提出了“太平”理想社會和“奉天法古”的思想,以“太平”理想和天道王道來規(guī)約君主?!疤斓婪e聚眾精以為光,圣人積聚眾善以為功。故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明所從生,不可為源;善所從出,不可為端。量勢立權(quán),因事制義。”(《考功名》)在董仲舒看來,圣人才可以“致太平”,但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圣人通過積聚眾善才建立功業(yè)。因此,當今的君主想達致太平,就要實行德政,不斷積聚眾善,才可逐漸達致太平?!俺悸勌煺呷何镏嬉?故遍覆包含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jīng)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shè)義立禮以導(dǎo)之?!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15頁。天為萬物之祖,天道無私,養(yǎng)育萬物,天造作日、月、風、雨來調(diào)和萬物,通過陰、陽、寒、暑來成就萬物。圣人通過效法天來立道施政,廣施仁愛而無私,實行仁德以厚待百姓,設(shè)立禮義以引導(dǎo)人民。在董仲舒看來,古代“五帝三王治天下”之時為太平盛世,“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于郊?!?《王道通三》)在古代的太平盛世,天下太平安定,社會和諧有序。當今的君主要效法先王,遵從先王之道,以達致“太平”。
董仲舒提出太平社會理想,主張“奉天法古”,通過效法天道來立道施政,通過效法先王來達致太平。經(jīng)過董仲舒和漢武帝的努力,“太平”理想社會逐漸上升為國家的政治理想,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政治秩序建構(gòu),并影響到社會民眾的思想。
漢高祖以布衣身份建立了漢朝,漢朝作為一個平民王朝如何建構(gòu)其合法性與正當性,就成為了漢儒的重要使命?!疤健崩硐肷鐣鸬搅怂茉鞚h王朝政治合法性的作用。秦朝實行霸道政治,導(dǎo)致民不聊生,漢取而代之。漢為什么可以取代秦呢?在漢儒看來,只有實行德政,才能獲得天命,獲得人民的支持?!洞呵铩饭?qū)W主張“撥亂反正”,主張實行德政和王道政治,只有實行德政,才能獲得天命和民心,漢朝的建立才是合理的。
在回應(yīng)漢武帝征問的策論中,董仲舒分析了秦失天下的原因?!爸林苤词?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后,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xué),不得挾書,棄捐禮義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王之道,而顓為自恣茍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04頁。董仲舒認為東周末期,天下失道,周失去了天下。秦繼承了周的天下,但禁文學(xué),棄禮義,滅先王之道,實行茍且簡略之政,結(jié)果立為天子十四年后就國破家亡了。漢獲得天下,常常想實現(xiàn)善治,但都無法實現(xiàn)善治,董仲舒認為沒有實現(xiàn)善治是因為沒有“更化”?!肮蕽h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盵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第8冊,第2505頁。陳蘇鎮(zhèn)教授認為:“所謂‘更化’,就是拋棄承秦而來的法治政策,代之以儒家的‘任德教’?!盵注]陳蘇鎮(zhèn):《〈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2頁。漢朝想實現(xiàn)善治,必須實行更化,革故鼎新,重建王道政治,以達致太平,這樣才能建構(gòu)漢代政權(quán)的合法性。
“太平”禮制也是塑造政權(quán)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漢代,西周的政教體系已經(jīng)解體,而秦朝的霸道政治又無法安頓人心,因此,漢代面臨著秩序的重建和意義世界的重構(gòu)。通過新的政教秩序來引導(dǎo)社會,構(gòu)建一個價值世界和意義世界來安頓人心?!疤健崩硐肷鐣茉熘饬x世界,讓人們對未來社會秩序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疤健崩硐肷鐣鋵嵉浆F(xiàn)實社會生活中,需要一套太平禮制,通過這套禮樂制度來教化百姓,來純化社會風氣。同時“太平”理想社會和太平禮制提升了漢朝的執(zhí)政水平,塑造著漢朝政權(quán)的合法性。
儒家通過“理想社會”去批判現(xiàn)實政治,匡正現(xiàn)實政治,通過批判現(xiàn)實政治,來實現(xiàn)儒家的政治理想?!翱鬃用鞯檬?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刺惡譏微,不遺小大,善無細而不舉,惡無細而不去,進善誅惡,絕諸本而已矣?!?《王道》)在董仲舒看來,孔子通過“筆削春秋”,把“微言大義”寓褒貶于記事之文字中,以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
“‘天下和平,則災(zāi)害不生’。今災(zāi)害生,見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郊語》)天下太平(和平)之時,是不會出現(xiàn)災(zāi)害的,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災(zāi)害,說明天下未太平,天下未太平是因為天子的教化沒有施行??梢哉f,“太平”理想社會可以批判和矯正政治過失,當出現(xiàn)災(zāi)害時,說明君主失政,教化沒有施行,君主應(yīng)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并積極改正為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先秦之時,儒道兩家都有“太平”或“致太平”的理想,都把實現(xiàn)天下太平作為理想的政治目標。但此時的“太平”觀念還處于萌芽時期,“太平”主要還是一種觀念,沒有提升為系統(tǒng)的“太平”社會理想。到了漢代,董仲舒以公羊?qū)W為基礎(chǔ),融合了秦漢之時的天人感應(yīng)和陰陽五行思想,建構(gòu)了獨特的“太平”理想社會體系,闡發(fā)了大一統(tǒng)、通三統(tǒng)、以《春秋》作新王等命題,為漢帝國的神圣秩序和政治秩序做出了總體設(shè)計。經(jīng)過董仲舒和漢武帝的努力,“太平”理想社會上升為官方的政治理想,“太平”理想社會深刻影響到現(xiàn)實政治,對政教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觀念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有著內(nèi)在隱含的政治文化意義,有著“天人感應(yīng)”與“圣人致太平”的復(fù)雜思想體系,后來“太平”理想社會與讖緯合流,賦予了“太平”理想社會超自然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