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以后,閱讀教學中多元解讀的理念改變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注入式”教學,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然而,由于部分老師忽視文本對接受者的制約性,從而導致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任意解讀現象。對此,不少學者提出閱讀教育中的多元闡釋還應遵循“多元有界”的原則。實際來看,不同文體的文本,其解讀的有效性的邊界是有差異的,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的解讀,往往更需要注意文本內在的某些特點。為此,本文將從古典詩詞的文體特點出發(fā),探討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意脈,有效解讀古典詩詞的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對文本進行闡釋的關鍵是把文本當作“一個意義連貫的整體來討論”。古典詩詞的教學不但要重視感情、意象和言語,還必須注重意脈,才能擺脫碎片式的解讀的局限。何謂意脈?意脈即詩詞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的邏輯脈絡??v觀古代有關意脈的論述,其理論最早可追溯到《文心雕龍·附會》,它指出散文創(chuàng)作在布局謀篇應當文氣貫通,意脈不斷,否則將會是“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宋代將之稱為“意脈”,如范溫的“意若貫珠”(《潛溪詩眼》語);魏慶的“意脈貫通”。清代方東樹在論述評判不才之作的標準時,強調意脈的連貫:“大約古人于題事作意,無不交代明白,尋其緒脈,不無一線到底,有歸宿者?!边@些文論中提及的“義脈”“緒脈”“意脈”都是指思想情感的內在聯(lián)系,它描述的是一種文學意義的連貫狀態(tài)。詩人流動的情感就像粘合劑,把意象貫穿起來形成統(tǒng)一有機的情感邏輯。意脈之于古典詩詞,就像血脈之于人,能夠使得古典詩詞成為一個血氣貫注的整體。
因此,引導學生尋繹和領悟意脈在詩詞閱讀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唯有循著意脈,才能引導學生跨越肢解化解讀的局限,對古典詩詞形成整體的認識,深入到文本構筑的精神世界,領悟詩人思想情感的真諦。否則,學生對于詩歌的解讀只是皮毛之見,因為意脈能夠使意象與意象之間在性質和程度上具有嚴密的一致性,如果忽略古典詩詞情感的邏輯性,則不能夠深入到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那么,如何尋繹古典詩詞包孕的意脈呢?下面將結合一些教學案例談談。
一、領會意旨
意旨就像古典詩詞的主腦,制約著意脈的流動軌跡,是意脈的出發(fā)點和回歸點,因而領悟意旨是尋繹意脈的重要前提條件。前面提及解詩要追問詩人的心志,那么,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由詩詞的表面認識深入到詩人思想情感的體悟,教師可以適時引入相關背景材料以幫助學生知人論世。如《蟬》課堂實錄:
師:古代文人偏愛引用秋蟬,比如柳永的《雨霖鈴》里就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句子,可見秋蟬這一意象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悲涼的情感。那么,聯(lián)系虞世南的身份地位來看,詩人詠蟬,是否為了突出凄涼之意呢?
(師補充介紹虞世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受唐太宗賞識的生平資料。)
生:好象并非如此。
師:那么,“疏桐”的“疏”可否有其他解釋呢?大家再試著運用組詞法解釋這個字。
生:能不能組詞“疏朗”來理解?
生:如果理解為“疏朗”,就是為了表現秋天梧桐葉落后枝干的挺拔,突出蟬棲息之地的開闊明敞,從而與下面的“高”字呼應,其意仍然是寫蟬的高潔。
案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辯解“疏桐”這一意象的含義時,適時引入作者的生平簡介,為學生理解提供支持,從而解讀出“疏桐”的內在含義,體味了詩人高潔的情操。
二、抓住詩眼
我們所說的“詩眼”是古典詩詞中最富于表現力的關鍵詞,從中可以窺探整首詩歌的內容及主旨。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關鍵字眼通曉貫穿其中的線索,從整體上把握了古典詩詞的情感脈絡。如《飲酒(其五)》課堂實錄:
師:詩中“心遠”有怎樣的含義呢?
生:就是讓自己的心靈遠離名利。
師:分析得不錯,還有別的補充嗎?
生:根據注釋可以知道“心遠”是指詩人的精神超凡脫俗。
生:陶潛不慕名利,他追求一種超脫世俗的高雅境界,因此他選擇了到偏僻的地方隱居起來,遠離喧囂,過一種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
師:同學們都分析得挺深刻的。一個人如果內心是空靈的,那么他就不會被世俗所擾亂,不會有太多無謂的牽掛憂慮。陶淵明堅持自己的本心,淡泊名利,即使自己身處喧囂浮躁的地方,也猶如生活在寧靜的深山之中,怡然自得,這就是整首詩所包孕的深刻思想。
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心遠”一詞,體味了詩人內心的閑適恬淡,從而全詩的意脈?!靶倪h”使得全詩的意象取得了內在聯(lián)系,“悠然采菊”,“飛鳥與還”皆因“心遠”。
三、調動聯(lián)想
古典詩詞的語言富于彈性,是充滿不定點的空白世界,假若不調動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他們恐怕難以從有限的語言中領悟其中蘊含的無限情韻,意象斷層背后蘊含的深層意脈。教師可以從關鍵意象入手,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與聯(lián)想去窺探詩詞中蘊含的意脈。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課堂實錄:
師:你們對整首詞的語速及節(jié)奏把握得不錯,但我還要強調一點,在朗讀的時候還應該讀出詩人那種豪邁的氣勢。(教師范讀首句)
師:(故意說)第一句的意思是――長江水浩浩蕩蕩地流向東邊,滔滔巨浪淘洗盡了千古以來江水中的風流人物。
生:不對吧?
師:怎么不對?
生:“浪”應該是比喻吧?
師:比喻什么?
生:比喻時光。
師:分析得很準確。首句中的浪不能簡單解釋為江水中的大浪,應該深入到整首詞的意境中把它理解為時光。那么,你們還知道哪些用水來比喻時光的句子嗎?
生:孔子曾說過:“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
生:從“一尊還酹江月”可以看出作者是杯中酒灑向江月,與江月共飲,為江月祭奠,而不是借酒澆愁,這里集中體現了蘇東坡的瀟灑豁達。
師:分析得很深刻。蘇東坡的個性是瀟灑的,蘇東坡的胸懷是豁達的,他沒有因為仕途的失意而萎靡不振。
師:再仔細回顧一下,我們在前面講過“水”還可以用來比喻什么呢?
生:時間。
師:對,時間能帶走千秋萬代的風流人物,也能帶走詩人內心的哀愁。雖然有人生就如同一場夢的慨嘆,但是東坡的人生態(tài)度依然是積極樂觀的。東坡將杯中酒灑向江月之舉表明了作者超脫了個人的悲哀,在浩瀚的宇宙中獲得了精神的自由。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指點江山,論說人物,意境廣闊,含容深厚。詞中的情感與景物,古代與現在之間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其間留有許多空白。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宏大跳躍的內容背后的粘合因素顯得尤為關鍵。案例中,教師著眼于“江水”這一重要意象,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首句中“大江”的內涵,在尾句的分析中,再次聯(lián)系“大江”喻流逝時光的內涵,從而在首尾呼應中窺見整首詞的意脈:對人生的豁達與超脫。
綜上所述,在詩詞教學中,尋繹意脈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對文本進行有效解讀的關鍵。這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品味賞析古典詩詞的能力,而且能在潛移默化的審美熏陶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因為教師引導學生把握古典詩詞的情感邏輯的過程,就是立足于他們的“歷史境遇”與文本意義相遇的“點”,讓他們投入對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把現實中的體驗“融入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表達中去”,在理解和解釋中不斷克服自身“前見”的局限,同時又借助作品發(fā)展自己的“前見”,與過去視野達到更高層次的“融合”,從而讓自己的審美能力得到一種“更高的普遍性提升”。
古典詩詞的教學就像一曲心靈的藝術化演奏,教師不僅要將詩詞深層的心律演奏出來,而且要讓學生讀懂它的心跳;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立足詩詞文本,把握詩詞的“意脈”,而且要善于抓住詩詞的關鍵字眼,設計召喚結構,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前見”及想象,讓學生跨越這浩瀚的時間鴻溝,帶著來自“共同的傳統(tǒng)”的“前見”進入文本,與古典詩詞所包孕的詩人之志融合,在與詩人進行內心對話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撫慰與溫暖,進而使得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意]翁貝托·???,艾柯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2]曹明海.語文教學解釋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3]洪漢鼎.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4]魚望月.《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實錄[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7(s3).
[5]張麗.《古典詩歌教學路徑淺議》[J].中學語文教學,2017(07).
[6]李東平,任意芬.《詩意課堂溢彩流光——《飲酒其五》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J].語文建設,2010(09).
李冰淳,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學科語文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