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婷 孫 彤 馬春梅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
自閉癥又稱“自閉癥譜系障礙”,是一種以神經生物學為基礎的廣泛性發(fā)展障礙,具有嚴重的社會交往和行為問題,一般起病于嬰幼兒時期(36個月內)。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最新數(shù)據顯示,自閉癥兒童的出現(xiàn)率已從1975年的1/5000上升至目前的1/59。[1]自閉癥譜系障礙已成為當今社會最廣泛和高發(fā)的發(fā)展性障礙之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人類最重要的社交符號。但據統(tǒng)計,約30%~50%的自閉癥兒童缺乏基本的溝通能力,并且大部分都存在以語言交流缺陷為核心的障礙,具體表現(xiàn)為:1.交流手勢和口語發(fā)展的延遲或缺失,很難開始或維持一次談話;2.過多地使用模仿性詞匯,或者帶有特定意義卻不為人知的詞匯;3.語言發(fā)展明顯滯后,38個月左右才開口說話;4.語言表達能力的獲得難于語言接受能力;5.與人交流時會出現(xiàn)吐字不清、順序混亂、人稱混用的現(xiàn)象。[2]此外,就交流目的而言,幾乎所有的自閉癥兒童都是以索要為目的而進行語言交流,而普通兒童則以說明問題作為語言交流的目的。
自閉癥兒童由于自身原因使得語言發(fā)展受到限制,難以清晰準確地使用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想法和需要,再加上與人傾訴、相處的欲望不強,導致其與人交談時難以實現(xiàn)有效溝通,這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產生不良影響?;诖耍狙芯恳宰蚤]癥兒童語言訓練為出發(fā)點,對國內外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類型、訓練方法相關內容進行梳理,以期為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
通過對文獻的整理發(fā)現(xiàn),接受語言訓練的自閉癥兒童年齡基本在3~16歲之間。其語言障礙類型主要分為語言發(fā)育遲緩甚至不發(fā)育、語言形式異常、構音異常、語言理解障礙以及語用障礙五大類。
(一)語言發(fā)育遲緩甚至不發(fā)育。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發(fā)展速度與普通兒童有顯著差別。普通兒童對外界充滿“好奇”,在2歲左右便有了表達欲望并能用簡單的詞語說出來,雖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但能夠發(fā)出指令性的句子,3歲左右就能與人交談,說出陳述性句子。而自閉癥兒童對外界處于一種“漠視”的狀態(tài),不會主動與人進行交流互動,輕度自閉癥兒童能用手勢表達自己的意愿或要求,而中重度自閉癥兒童在手勢使用方面也存在困難。
(二)語言形式異常。在自閉癥群體中存在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語言重復”。這種重復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即時性重復,又稱為“鸚鵡學舌”,指兒童聽到詞語或句子時會馬上重復聽到的內容;另一種是延時性重復,指兒童聽到某些詞語或句子后不會立刻重復,而會在與重復內容不相符的環(huán)境或對話中不自主的發(fā)出[3],這嚴重影響了自閉癥兒童與他人的正常溝通。
(三)構音異常。自閉癥兒童在構音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吐字不清。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語音發(fā)展方面并無明顯差異,只是自閉癥兒童在重音以及音調變化上無法正確把握。他們在日常的交流溝通中,經常會把重音的位置搞錯導致表達錯誤,或者不能很好地控制音調的變化,使之傳達出錯誤的感情信號使人產生誤解。
(四)語言理解障礙。自閉癥的語言理解障礙主要是詞匯理解障礙。一般來講,自閉癥兒童雖然可能有著較好的機械記憶能力,能夠記住大量的詞匯[4],但他們理解詞匯時不能像普通兒童那樣調動各種感官,在抽象邏輯推理方面也有所欠缺,不能將詞匯的意思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因此他們的記憶多為刻板記憶,對詞匯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淺層次,并不能理解詞匯更深層次的意義。例如,教自閉癥兒童認識“黑色”“小型”寵物狗時,一旦換了顏色(如“白色”)或形態(tài)(如“大型”),兒童便無法正確理解詞匯。
(五)語用障礙。自閉癥兒童在與人交流時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與他人進行目光交流,常做出不恰當?shù)幕貞?,難以將話題維持在較長時間內。此外,在與人交談時往往只是機械的把想表達的內容陳述出來,缺乏感情色彩,難以發(fā)展共情,因此在與他人交流中會顯得很生硬,影響了其溝通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自閉癥兒童語言訓練的方法及內容是本研究分析的重點,也是本研究的核心目的。通過整理與總結相關文獻,可將自閉癥兒童語言訓練方法分為以下六種:以應用行為分析理論為指導的語言訓練、以家長為中介的的語言訓練、以視覺優(yōu)勢為基礎的語言訓練、輔助溝通系統(tǒng)、音樂訓練以及游戲訓練法。
(一)以應用行為分析理論為指導的語言訓練。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是一種結構化的訓練模式,需要將訓練內容分解成可執(zhí)行的小步驟,并采用特殊手段對每個行為單元進行訓練直到兒童掌握,最后把已掌握的行為單元組合起來形成完整的行為?;谠摾碚摚瑧糜谧蚤]癥兒童語言訓練領域的方法包括回合式教學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DTT)和關鍵反應訓練(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PRT)。
回合式教學法是傳統(tǒng)行為干預中常見的模式。它采取一對一的訓練模式,將訓練任務分解成最小的執(zhí)行單元,把最簡單的元素呈現(xiàn)給兒童,通過特殊手段訓練兒童直到掌握。在訓練過程中訓練師會不斷使用刺激物進行強化,當兒童不能完成某一單元時,訓練師需提供輔助,使之形成正確的語言。如,潘順英(2016)用回合式教學法對一名4歲左右的自閉癥患兒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康復訓練,采用兒童孤獨癥及相關發(fā)育障礙心理教育評定量表對個案前后情況進行評量,結果發(fā)現(xiàn)訓練之后兒童的情緒變得平穩(wěn),能夠主動與小朋友玩游戲,交往能力得到有效改善。[5]
關鍵反應訓練中的“關鍵反應”是指“關鍵領域”的反應,而“關鍵領域”指的是能夠影響其他領域發(fā)展或者影響各項功能發(fā)揮作用的核心,而非具體行為。[6]2011年美國國家自閉癥中心發(fā)布報告,“關鍵反應訓練”被證實是一種有效的自閉癥實證干預訓練方法,我國學者對其療效也進行了驗證。如連翔(2017)借助關鍵反應訓練技術,對3名自閉癥兒童進行長達一年的語言干預訓練,通過對兒童基線期、干預期和持續(xù)期三階段的差異性比較發(fā)現(xiàn),關鍵反應訓練可以有效改善自閉癥兒童吐字不清、含糊等問題[7]。
相較于回合式教學法,關鍵反應訓練的靈活性更強,訓練環(huán)境也更易吸引兒童的興趣?;睾鲜浇虒W法的訓練場所多為教室,訓練中需要兒童一直坐在椅子上且不斷重復訓練步驟,形式過于刻板單一,易使兒童產生逃避、厭煩心理,訓練技能也難以實現(xiàn)遷移。而關鍵反應訓練是在自然情境中對兒童進行訓練,兒童接收到的刺激更加豐富,訓練可隨時隨地展開,靈活性大大增加,更注重兒童的主動性,訓練效果更為有效。
(二)以家長為中介的語言訓練。以家長為中介的干預(parent-implemented intervention)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干預方法,也稱為家長執(zhí)行干預,是指家長直接通過個別化干預實踐來增加兒童積極學習機會,在改善兒童語言障礙的同時可以提高家長教養(yǎng)能力,針對的群體通常是具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及其家長[8]。有研究已表明,家長執(zhí)行干預比臨床治療效果更好,更有利于自閉癥兒童語言干預效果的泛化與維持。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訓練師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對兒童進行語訓外,更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
目前,很多自閉癥康復機構或特殊學校雖然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專業(yè)的訓練師,但由于兒童只在訓練課時才能接受訓練師的個訓,回到家中訓練的內容得不到復習、鞏固和強化,因此訓練效果并不理想,造成事倍功半的現(xiàn)象。Sameroff(2006)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發(fā)展是兒童自身與提供其經驗的家庭和社會情境不斷交流的結果。因此,家長在兒童語言訓練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以視覺優(yōu)勢為基礎的語言訓練。自閉癥兒童常被稱為“視覺思維者”或“視覺思考者”,很多研究者常利用自閉癥兒童的這一優(yōu)勢對兒童進行語言訓練。如,王秀琴(2004)通過調動自閉癥兒童的視覺記憶,對一名8歲自閉癥兒童進行唇舌訓練和氣息訓練,采用多種的視覺提示和即時的強化,幫助其理解和參與訓練活動,經過20次一對一的語言訓練課程,兒童取得突破性進展,學會了“用吸管吹”的動作。[9]曹漱芹和方俊明(2008)總結了與“視覺支持”相關的工具,包括流程表、信息分享欄、組織圖、行為支持圖表等,這些視覺工具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整個到相關教育方案(如結構化教學、社會故事法)中,可以有效提高自閉癥兒童詞匯的數(shù)量、主動表達言語的次數(shù),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10]
(四)輔助溝通系統(tǒng)。輔具溝通系統(tǒng)(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AAC)作為一種臨床、教育、研究實踐的領域,旨在暫時或永久改善較少有或無功能性語言個體的溝通技能,它是溝通障礙領域非常重要的輔助工具。其中最常用的輔具溝通系統(tǒng)包括語音輸出溝通裝置(Voice Output Communication Aids,VOCA)和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
語音輸出溝通裝置是指使用者通過手指點選、手動按鈕等將想要表達的話借助圖片、文字、聲音等輸出來,能夠增加無口語或口語表達能力較差的兒童與人溝通的機會,同時可以幫助兒童不斷積累、學習詞匯和句子。語音輸出溝通裝置針對的目標溝通行為非常多,如需求表達、日常交流、回答問題、錯誤口語的減少等。大量實證研究已經表明,語音輸出溝通裝置對于提高兒童表達的主動性具有顯著效果,且該裝置在泛化和維持方面表現(xiàn)突出。如Rob Horner(2007)使用語音輸出溝通裝置對三名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主動表達意愿的機率增加,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另外在撤銷該裝置后兒童的語言表達依然可以維持。[11]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是輔助溝通系統(tǒng)中一套替代性的視覺輸出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最早由Bondy和Frost提出,主要是通過交換具體的圖卡進行信息傳遞,幫助兒童表達自身意愿和要求。其可分為從易到難的六個階段:使用圖片表達需求、使用圖片進行溝通、辨別圖片內容選擇合適的圖片進行溝通、組合圖片形成簡單句子、組合圖片回答問題、使用圖片進行情感表達。一般自閉癥兒童都能完成前三個階段或者到第四階段,但五、六兩個階段難度較大,能夠完成的較少。作為一種常見的溝通輔具,其訓練療效也得到了相關研究者的驗證。如,徐燕(2014)以個案自身情況為出發(fā)點,以PECS為訓練方法,設計出一套適合個案語言發(fā)展的具體訓練方案,訓練時間為3個學期,結果顯示兒童基本能夠聽懂老師的指令和問話,適當表達自身意愿的行為次數(shù)增多。[12]
(五)音樂訓練法。音樂治療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互動性干預方法,針對個體的情況專門設計相應的音樂行為或音樂體驗,可用來對自閉癥患者進行干預訓練。目前的幾種干預形式包括接受性音樂干預、創(chuàng)作性音樂干預、即興音樂干預、娛樂性音樂干預以及音樂游戲。自閉癥兒童雖然在語言方面有障礙,但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并沒有缺損,甚至喜歡唱歌和演奏樂器;另外,音樂在很多方面是與語言共通的,比如音樂和語言一樣有著節(jié)奏,都由單元組成,都能夠用來傳遞情感,這意味著音樂訓練對自閉癥兒童語言發(fā)展有很大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證明,音樂干預能夠顯著提高兒童的語言溝通能力。其中Miller-Jones AM(1979)為探討音樂療法對自閉癥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由6名音樂治療師對10個家庭中3~8歲自閉癥兒童進行音樂訓練,訓練結果顯示兒童逐漸從非語言狀態(tài)學會了唱歌,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家庭幸福感都得到提升。[13]Lim Hayoung A(2010)比較了音樂訓練和語言訓練對自閉癥兒童學習詞句的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音樂組的訓練效果比語言組更顯著。[14]另外研究表明,舒緩音樂有利于兒童身心放松和注意力的保持,也有利于提高兒童學習詞匯、句子的效率。
(六)游戲訓練法。游戲訓練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游戲建立人際關系,促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一種方法。游戲貼近兒童的生活,操作簡單,更易被接受和采納,但開始前需全面了解受訓對象的情況,以為其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游戲訓練法在自閉癥兒童語言康復中的療效也得到研究者的驗證,其中劉軍(2014)采用體育游戲的方法對10名5~6歲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研究,通過配對將兒童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具體的游戲包括“兩人三足”“傳球接話”等,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體育游戲訓練的干預組兒童的語言表達的欲望和能力有了明顯提高。[15]姚嘉、毛穎梅(2011)采用游戲訓練法對1 名5歲輕度自閉癥男童進行干預,研究者通過與兒童一起玩沙盤游戲、角色扮演等,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兒童在玩耍時與研究者眼神互動增多,有意注意增加,能主動與研究者進行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16]
自閉癥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主要包括以上六種方法,雖然不同的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不同,采用的訓練策略也有所差異,但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發(fā)展。將目前自閉癥兒童語言訓練成效進行整理,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部分兒童從完全無口語交流、只能說出單個字到可以使用短語或簡單句子表達自身需求,詞匯數(shù)量、句子長度增加,流暢性也得到改善;二是自閉癥兒童嘗試與他人交流溝通的意向和行為增強,當別人與之溝通時能主動回答,互動性水平提升,但他們尚不能主動、積極地與他人溝通;三是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增強,表現(xiàn)為兒童對詞匯和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某些指令動作的理解力增強,與同伴、教師和家長等的誤會和沖突減少,攻擊、自傷等行為的出現(xiàn)率也顯著降低。
(一)加大研究力度,綜合考慮選擇訓練方法??傮w來說,目前國內外針對自閉癥兒童語言康復提出的訓練方法種類很多,但是相關的研究數(shù)量卻較少,使得某些訓練方法的療效只在某一研究或者某一個案身上得到驗證,研究成果的推廣性較差。在未來研究中,應加大研究力度,擴展研究對象的數(shù)量,探求更有效的語言康復方法。
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的類型有所不同,再加上其自身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就要求康復訓練師在為其制定訓練方案時,要以兒童自身情況和特點為出發(fā)點,結合興趣愛好,選擇合適其發(fā)展水平的訓練方法[17]。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應考慮到家長期望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對兒童語言訓練的影響。家長的期望會對兒童的發(fā)展方向以及訓練強度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較高的期望在給兒童提出較高要求的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發(fā)展的動力;訓練環(huán)境的顏色設計、物品擺放等會對兒童的訓練造成影響,太過呆板、嚴肅的環(huán)境不利于兒童興趣的維持,但具體的環(huán)境還需根據大多數(shù)兒童的情況來設計。
(二)多種訓練策略相結合,發(fā)揮兒童的主動性。目前有關自閉癥兒童語言訓練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通過使用某一種語言訓練方法對兒童進行干預,但每種訓練方法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將幾種訓練方法結合,充分利用每種訓練方法的優(yōu)點,優(yōu)劣互補,形成最優(yōu)的綜合訓練法。[18]
此外,兒童作為訓練的主體,研究者在對其進行語言訓練時應該注重他們的主動性,而不是一味地讓他們被動接受訓練,研究者可以利用綜合訓練實現(xiàn)這一要求,如,將較刻板的回合式教學法與靈活多樣的音樂訓練法、游戲訓練法相結合。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在了解兒童本身特點和情況的基礎上,研究者可以考慮綜合使用語言訓練方法,發(fā)揮兒童的主動性,優(yōu)劣勢互補,更好的促進兒童語言發(fā)展。
(三)注重語言訓練的日?;?,重視家長在訓練中的作用。語言存在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訓練不能只存在于課堂當中,需要滲透于兒童的學習、生活中去[19]。對于處在一線特教學校的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語言訓練方法。比如,在課堂上可以通過音樂,舒緩兒童的緊張情緒,利用小組活動、情景模擬、游戲互動等促進兒童之間的相互交流,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下,多組織兒童進行實踐活動,如植樹、購物、清理小廣告等,為他們營造不同的生活場景,既有助于他們的人際交往、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也能有效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此外家長作為與兒童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人,教師、研究者應重視家長在自閉癥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中的作用,除教授他們以家庭為中介的訓練方法,還可以教給他們諸如游戲訓練法、音樂訓練法等簡單易施的訓練策略,讓家長有機會訓練兒童的語言能力,不僅可以提高訓練效果的成效,還可以增強家長的自信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孩子的點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