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天河區(qū)昌樂小學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整本書閱讀就是涵養(yǎng)學生性情,靜下心來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感受閱讀之美。思維導圖作為學習的支架,可以幫助學生把知識梳理為線索,把閱讀文本凝練為框架,從不同角度進行學習并進行勾連,這種形式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
《魯濱孫漂流記》屬于歷險小說類。記敘探險、歷險的故事,以“險”扣人心弦,情節(jié)跌宕曲折,向來擁有眾多的讀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強的好奇心,這“奇”與“險”相結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魅力。我充分利用課外語文資源,學完課文后因勢利導,鼓勵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的原著,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
故事以魯濱孫四次航海經歷展開,從1651年9月1日第一次至1659年9月1日第四次出海遇險,首先讓學生用流程圖梳理出四次航海:包括出海時間,出海原因,遇到情況及結果。其一,理清原文的脈絡,梳理關鍵事件,為后續(xù)內容學習及體會人物形象做好鋪墊。其二,前三次出海是第四次出海的前奏,既有他家庭背景及自己有一顆總想遠洋航海的種子,又有魯濱孫積累了航海經驗、天文知識、航海技能和金錢,也是第四次出海埋下伏筆。學生通過課前先學,用關鍵詞設和流程圖梳理關鍵事件,通過這樣的關鍵事件梳理整本書內容,同時運用思維導圖將整本書讀薄,也是體會后面荒島求生和理解這樣一個敢于冒險的航海家的人物形象全面鋪墊。
1.提煉主題,讀有深度
老師用讀“整本書”閱讀策略進行指導。本課“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現形式,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其特點在于,引導學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礎上讀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體到深入部分,讀精彩片段后更想讀整部的作品,驅動學生讀“整本的書”。整本書閱讀時可以切入的點很多,如生動的語言、靈活的結構、美好的情感……而抓住主題閱讀,更能抓住一本書的精髓,把握中心主題,升華學生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內容,通過學習精彩片段體會人物情感,并學會尋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連接點。這樣,課上讀梗概,讀片段,課后讀原著,不斷加強對讀“整本的書”的引領力度,這些學習方法將遷移到下一課的學習中。
2.賞析品鑒,讀有廣度
小學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
3.課堂生成,讀有寬度
高段學生整本書閱讀不僅提高學生對篇章架構、故事主題和語言的能力,更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能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在討論交流過程中,老師抓住學生的回答將兩個問題深入討論:一是魯濱孫家境殷實為何屢次冒死去航海;二是魯濱孫在荒島生存長達二十年之久,是什么支撐他堅持下來。通過聚焦深入討論,可以說是一箭雙雕,通過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又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這樣有意義的討論才是課堂的生長點,才是課堂學習真正發(fā)生,課堂才成為學生生長、成長的沃土。
閱讀教學是在遵循學習規(guī)律的前提下,在組織和形成學生熱愛閱讀的良好氛圍下,結合教材閱讀主題擴大閱讀范疇,注重閱讀積淀提升閱讀品質,就要拓展學生視野,促進讀寫結合,全面推進大閱讀,讓大閱讀活動成為連接教與學的有效載體,使得大閱讀過程推進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能感受到能力提升的一種可視化活動。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訓練,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