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銀紅
微紀錄片是在紀錄片的基礎之上發(fā)展而來的,是傳統(tǒng)紀錄片適應融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的收視心理和碎片化閱讀習慣而做出的短而精的改變,是融媒體時代的產物。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微紀錄片可以從“微”和“紀錄片”兩種特性來進行讀解。一方面,“微”代表的是“微小”,追求的是“短小精悍”。與傳統(tǒng)鴻篇巨制的紀錄片相較而言,這里的“微”不僅指的是在時間上的短,其選題的“平民化”、制作的“簡易化”和主題的“個性化”等都是“微”的體現。除此之外,“微”還體現在具有更容易傳播的含義上。在融媒體時代中,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fā)達,“微”傳播可以依靠微信、微博、QQ、門戶視頻網站及微視頻APP等移動網絡客戶端進行傳播,并且受眾可以隨時隨地對其轉發(fā)、評論,從而進行信息的反饋和擴散。另一方面,微紀錄片本質上仍是紀錄片,其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紀錄片的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保持紀錄片的本質特征——真實。
因此微紀錄片指的是在融媒體環(huán)境影響下,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具有制作成本低、生產周期短、敘事平民化等“微”特征,一般而言每集時長不超過15分鐘。其在保有傳統(tǒng)紀錄片的基本特質基礎之上,更強調“微”。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個媒介的融合趨勢越來越深入,使得大眾接受信息的方式發(fā)生變化,人們可以用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設備方便地接受碎片化信息??梢哉f微紀錄片是新媒體和傳統(tǒng)紀錄片相互影響下產生的必然結果。融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特點主要有三個。首先是觀眾審美“快餐化”。媒體移動化的趨勢使受眾更加渴求非正式化、片段化的內容。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共100集,分四季播放,每集五分鐘講述一件國寶文物。這就很適合現在觀眾的收視習慣,加之其主題清晰、制作精良,一經播放好評如潮。其次,微紀錄片擁有多渠道的傳播方式。在網絡技術的整合下,各個媒介的融合為微紀錄片的發(fā)展夯實了技術基礎,開拓了眾多傳播渠道。第三,隨著制作技術的平民化,人人都可以成為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這使得紀錄片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大大提升了創(chuàng)作效率,紀錄片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都得到深化和擴充。
程式化、精英化、政治化的大型紀錄片宏大的敘事會和融媒體時代受眾的心理有一定落差,現代的觀眾難從傳統(tǒng)紀錄片中找到與自身現實生活相關的內容。而微紀錄片的敘事是將焦點集中于街頭巷尾,深入大眾生活。注重選題的平民化,以多元的視角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并且善于利用對細節(jié)的展示帶領觀眾去發(fā)現生活中被忽略掉的微小事件。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更多受眾樂于觀看與自己身邊相關的、符合自身興趣的題材,即使這個題材不是自己所熟悉的,但都能從中快速找到與自身相接軌的內容。系列微電影《了不起的匠人》將鏡頭對準的是20位亞洲匠人,展現他們精妙的匠人手藝和各地的人文風情?!读瞬黄鸬慕橙恕凡]有把過多的鏡頭給予器物和歷史這樣專業(yè)的知識上,而是通過重點展現每位匠人認真制作器物的工作過程,帶領觀眾走入其內心豐富的世界,從而產生共鳴。
受融媒體環(huán)境影響,網絡中觀看微電影的受眾逐漸壯大,這導致用戶的分眾化傾向。不同的受眾對于微紀錄片的題材、表現形式、展示事件都有不同的審美需求,這使得創(chuàng)作者的選題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目前,出現了像《風味人間》《人生一串》等從美食這樣的微小切入點,發(fā)現中國人民族個性側面的人文類微紀錄片。也有《故宮100》《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這樣關照歷史與現實的歷史類微紀錄片。也有《大國工匠》這樣展現不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yè)技能完美工匠精神的人物類微紀錄片。除此之外還有生活記錄類、公益類、系列紀錄片類。當然,微紀錄片的多元化視角不僅體現在選題的多樣化上,也體現在創(chuàng)作者對選題從微觀角度進行的多樣化表達上。可以說微紀錄片正是通過放大這一個個微小細節(jié),調動受眾的參與性,使觀眾通過觀看這些擴大化的表達細節(jié),更好地推測出片子的主題,從而接收到創(chuàng)作者在有限時間內想表達事物的全貌。
一方面,微紀錄片的發(fā)展深受創(chuàng)作技術發(fā)展的影響。另一方面,微紀錄片的快速發(fā)展又推動了創(chuàng)作技術的不斷前進。融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和傳統(tǒng)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上有許多不同,包括拍攝技術、輔助設備、后期制作等,其中拍攝設備的智能化體現得最為明顯。首先,手機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方便了人們的日常拍攝,人人都可以成為微紀錄片的拍攝者。其次,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益精進,人們用極其輕便的設備就可以得到高清優(yōu)質的畫面。在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就用微距鏡頭代替通常使用的長焦鏡頭拍攝到大量文物細節(jié)特寫鏡頭,以此展現出國寶的細節(jié)和質感,營造觸摸感。第三,無人機的航拍鏡頭也開始較多地出現在微紀錄片中,提升了整體鏡頭語言的美觀性。當然還有許多微紀錄片中也開始加入特效、動畫等輔助畫面精致化的后期技術,微紀錄片在由過去的“小而糙”向“小而精”發(fā)展。在《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將特效做到“潤物細無聲”,在介紹人頭壺那集中,特效組對背景中的塵埃反復處理,營造出縱深感。當天空劃過流星時,觀眾甚至能從仰望的人頭壺臉上看到流星映襯的光芒。在介紹甲骨文那集中,通過特效將甲骨文字擬人化成了主人公,它們可以伸胳膊動腿,形象生動。
新媒體傳播具有時效性快、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靈活多變、支持多媒體等特點,并且隨著媒介融合的加深,微紀錄片傳播互動模式隨之變得更為全渠道化,也更強調受眾的交互性。一方面,微紀錄片時間短、內容少,更容易儲存與傳播,給全渠道化傳播模式提供了便利。微紀錄片的傳播可以是在朋友圈、公眾號、微博、各大視頻門戶網站等移動客戶端。甚至也可以在線下媒體平臺傳播,例如地鐵、公交、機場等戶外平臺。這種“一對多”的傳播方式使一個用戶有多個讀者,多個讀者擁有更多受眾,受眾還可以通過評論的方式對微紀錄片進行二次傳播。另一方面,微紀錄片在傳播中與大眾的交互性越來越強。觀眾通過網絡可以通過留言、評論、私信等方式對影片時長、內容、表現方式等方面與創(chuàng)作者交流,從而促使微紀錄片得到長足發(fā)展。此外,融媒體時代還可以眾籌拍攝制作微紀錄片,讓受眾參與到微紀錄片選題、策劃和制作中。例如,2015年柴靜拍攝制作的《穹頂之下》應觀眾要求在原本103分鐘的正片基礎上也出了一個微電影系列,共8集,每集13分鐘,一經播出受到如潮的好評。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媒介融合逐步加深,促進了紀錄片的傳播,產生了微紀錄片這樣的新樣式。微紀錄片作為后現代文化的產物,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觀賞習慣和快節(jié)奏的消費模式。微紀錄片在秉持紀錄片真實性基礎之上憑借著平民化的敘事、多元化的表達以及精良的制作等特點在視頻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鳳凰視頻、優(yōu)酷視頻、愛奇藝視頻以及騰訊視頻平臺等視頻網站都有了專門的微紀錄片頻道,隨之而來的就是其產業(yè)化的發(fā)展。機遇是和挑戰(zhàn)并存的,微紀錄片在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在創(chuàng)作上,微紀錄片存在敘事內容雷同、表現手法老舊、選題邊緣化等問題。在技術上,仍受制于互聯(lián)網傳輸速度慢、便攜拍攝設備分辨率低等問題。在商業(yè)上,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資金尚缺乏一個完整的投資平臺體系。如何既實現紀錄片的價值訴求,又把握住融媒體時代的傳播機遇,最終實現觀眾認可和產業(yè)化發(fā)展的統(tǒng)一,是微紀錄片發(fā)展面臨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