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利,劉恩良
(1.塔城地區(qū)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新疆 塔城 834700;2.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1)施足底肥:主要以有機肥和磷、鉀肥為主,一般要少施或不施氮肥。允許使用和禁止使用的肥料種類按NY/T 394的規(guī)定執(zhí)行。提倡以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為主,結(jié)合施用無機肥。全生育期以基肥為主,其用量應占施肥總量的70%~80%,追肥占20%~30%。鮮薯在產(chǎn)量1500kg/667m2以上水平,需施氮6~8 kg/667m2,五氧化二磷6kg/667m2,氧化鉀10~12kg/667m2。起壟前撒施或在起壟時作包餡肥施入,但要注意肥料離壟面15cm以下,以防施入過淺,栽插薯苗后燒苗。
(2)起壟:由于復種的前茬作物主要是麥茬,所以一定要注意先粉碎麥茬。然后利用旋耕起壟機具,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壟。同時注意機械起壟時做到壟形飽滿,壟溝窄深,壟面平整,無大垡和硬心。小壟單行:壟寬一般70~80cm左右。壟高20~26 cm高33~40 cm;大壟雙行:壟距帶溝1 m左右,高33~40cm,每壟栽插2行,適用栽插密度較大、產(chǎn)量較高薯田。
(3)薯苗準備:一定要選擇健康、無病、苗質(zhì)好的優(yōu)質(zhì)品種薯苗,且質(zhì)量達到國家薯類良種指標。
(4)栽前滴灌:栽插前,在起好的壟上,鋪設滴灌帶,于栽插前1天開始滴灌,滴至壟體濕潤,灌水10~20 m3/667m2,壟溝無積水為好,以保證第2 天栽薯苗時的土壤墑情,同時減去了栽苗時窩內(nèi)澆水的工序,可提高薯苗的栽插速度同時還可提高薯苗的成活率。
(1)栽后灌水:薯苗栽植后的第35~45d,是甘薯生長期的水份敏感時期,此時間段一定不能受干旱的影響,如果此時受到干旱脅迫,受到的產(chǎn)量損失是不可挽回的。如果沒有滴灌條件,就用細流溝灌方式澆水,但要田間保持不積水。
(2)中耕除草:在緩苗后進行,中耕深度6~7cm,中耕一般在生長前期進行,封垅后即停止操作,中耕一般進行2次~3次。第一次中耕在薯苗成活后進行,中耕深度6~7cm,以促使甘薯早期根系及莖葉良好生長;此后結(jié)合澆水,于每次澆水后進行中耕,且第二次中耕濃度為3 cm左右,第三次中耕只刮破地皮,壟底深鋤,壟背淺鋤,防止傷根,保持壟形;除草也應在封垅前進行,結(jié)合中耕并掌握“鋤早、鋤小、鋤凈”的原則,及時除草和培壟,既避免了雜草與甘薯爭奪養(yǎng)分、水分和陽光,又清除了病蟲害的寄生和繁殖場所。
(3)控制旺長:提藤翻蔓,可以有效的防止節(jié)根發(fā)生,防止莖蔓的過旺生長。該措施一般在地上部旺長時采用。提蔓不宜過多,一般1~2次即可,時間在8月底前結(jié)束。打頂摘心,具體做法是在甘薯定植后,主莖長度在12節(jié)時,將主莖頂端生長點摘去,促進分枝發(fā)生。待分枝長至12節(jié)時,再將分枝生長點摘去。盡量不有化學方法的控旺劑。
(4)及時收獲:10月中下旬,根據(jù)氣溫變化開始收獲,一般應在當?shù)仄骄鶜鉁亟档?5℃左右開始,至12℃時收獲結(jié)束,且應在霜降前收獲完畢。注意先收種用薯,后收食用薯;先收無病地的薯,后收一般生產(chǎn)地的薯。收獲時選晴天上午收刨,并注意輕刨、輕裝、輕運、輕卸,多用塑料周轉(zhuǎn)箱或條筐裝運,防止薯皮破傷。經(jīng)過田間晾曬,當天下午即可分裝入窖。
(1)貯藏窖消毒:一般用點燃硫磺熏蒸或噴灑多菌靈方法殺滅病菌,且要房底、房壁全部均勻噴灑。
(2)貯藏溫度和濕度:溫度與甘薯的安全貯藏關系極大。甘薯塊根在貯藏期間,維持薯塊正常生命活動所需的最低溫度為9~10℃。低于9℃時薯塊就會受到冷害。甘薯安全儲存的適宜溫度條件是10~15℃;相對濕度是85%左右。同時要注意貯藏窖的通氣,保證窖內(nèi)氧氣充足。
目前全疆鮮食甘薯的總產(chǎn)量與市場消費需求量差距較大,新疆市場上仍有約50%的甘薯來自河南、陜西等內(nèi)地省份。因此,積極開展優(yōu)良鮮食型甘薯品種的引種和篩選試驗,優(yōu)先發(fā)展鮮食型甘薯的生產(chǎn),既可填補疆內(nèi)鮮食自給不足的空缺,又為農(nóng)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通過小麥和甘薯優(yōu)良品種篩選及相關栽培技術培訓和指導,開辟了麥薯種植新模式。2017年麥茬復種甘薯收入700~800元/667m2,與復種玉米相比,增效益2.5~3倍/667m2;2018年,與小麥體系喀什綜合試驗站協(xié)作,在葉城和澤普縣,小麥-甘薯(復種)試驗和示范,麥薯復種收益800~1200元/667m2,與復種玉米相比,增效益4倍/667m2,使甘薯種植的收益又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