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趁祖
(師宗縣漾月街道農業(yè)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曲靖 655700)
師宗縣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山區(qū)農業(yè)縣,共有人口約四十三萬,下轄三街道、四個鎮(zhèn)、三個鄉(xiāng),共有15個少數(shù)民族在此地聚居,2019年4月30日,師宗縣正式退出貧困縣摘帽。
師宗縣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構造有泥盆系(師宗與陸良交接地區(qū))、二疊系(師宗瓦魯一帶)、三疊系(師宗全境)等,師宗縣地勢自西北朝著東南逐漸降低,呈現(xiàn)出階梯狀狀態(tài),平均海拔為1800~1900m。
師宗縣的氣候受到亞熱帶氣候與溫帶氣候影響較深,冬春季節(jié),師宗縣會受到大陸季風的影響,大部分天氣為晴天,光照時間充足,氣候較為溫和且干燥;夏秋季節(jié)時期,師宗縣受到海洋季風的影響,陰雨天氣較多,光照時長較短,氣候較為潮濕。師宗縣全年的氣候都比較溫和,雨熱同期,干濕分明。師宗縣全年平均氣溫約為14℃左右,日照時長平均為1736h左右,平均降水量約為1204mm,無霜期的時長約為273d。
本地種植玉米時,最好選擇雜交玉米品種,此品種的玉米具有一定的可逆性,能最大程度保證玉米的產量與質量。選擇玉米雜交品種有以下的種植優(yōu)勢:
①玉米雜交品種多半為高產優(yōu)質的品種,品種的適應能力較強,適合大規(guī)模種植;
②玉米雜交品種本身種子的質量較高,種子未能發(fā)芽的可能性較低,種植成功幾率較高;
③為了保證玉米的高產,應當選擇包衣種,與其他類型的玉米種子相比較而言,包衣種內包含較多的微量物質,能有效減少玉米種子受到病蟲害侵害的幾率,能有效提高玉米種子種植的健康程度,使玉米高質高產。還應當在前期種植時利用藥劑拌種,能有效減少蚜蟲、黑穗病對玉米的侵害。
合理的選擇種植密度能為玉米提供較為優(yōu)越的種植環(huán)境,使玉米能更好地吸收周圍的新鮮空氣,接受足夠的光照與養(yǎng)分,使每一顆玉米都能健康成長。在控制玉米的種植密度時,需要重視玉米種植時選擇的玉米品種,不同的玉米品種會有不同的密度要求,例如種植潞鑫2號、秦龍9號這種晚熟的玉米,種植密度應當保持在3000株/667m2;而如果要種植晉單46號這種中早熟的產品,種植密度應當保持在3500株/667m2。在師宗縣種植玉米時,由于氣候的特殊性,可以適當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提高產量。
玉米種植結束之后,需要注意的是田間管理工作。田間管理工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與質量,因此,在進行田間管理工作時,需要重視玉米生產的主要規(guī)律,選擇的田間管理措施能滿足玉米種植各個階段的需求,減少玉米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差異,最大程度提高玉米的產量與質量。需要注意的田間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要在玉米耕種過程中除草、培土,能有效減少玉米種植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倒伏問題,使玉米健康成長,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其次,要重視種植過程中的施肥問題。玉米本身的種植需要施用有機肥與無機肥,因此,應當重視玉米種植過程中肥料的選擇,氮肥、磷肥等是常用的肥料,保證能有效補充土壤中缺少的肥料,避免不科學施肥出現(xiàn)土壤板結、富營養(yǎng)化等問題。最后,要重視對土壤的追肥,能有效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避免出現(xiàn)肥力不足而減少玉米產量與質量的可能性。
玉米種植的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應當重視玉米種子的選擇,始終選擇最為健康的種子,保證其抗病性良好或病感度較低,能有效促進玉米的健康成長;其次,玉米在生長過程中,要重視對肥料的控制,避免過多的肥料為害蟲、病菌提供生存環(huán)境,要重視病害苗的清理,能有效減少病蟲害傳播的可能性,在玉米種植之前,應當利用藥物拌種,提高玉米的抗病蟲害能力;在此,可以在玉米根部周圍的土壤中埋一些細密的塑料繩(或類似的東西),這些塑料繩能困住一些從根部危害玉米生長的害蟲,種植者只需要定期更換塑料繩便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影響,在使用該方式時,要注意使用可降解的環(huán)保材料,避免對玉米的可食用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另外也可以使用誘蟲燈等物品殺死害蟲,減少害蟲對玉米的影響。
玉米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使用化學藥物,能有效解決玉米的病害以及一些較為頑固的蟲害。例如出現(xiàn)玉米螟時,可以使用1.5%的辛硫磷顆粒劑,用量大約在1~2kg/667m2,能有效防治玉米螟;又如在防治玉米大小斑病時,可以使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高倍液進行噴灑,能有效減少病害侵害的范圍。
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能有效促進糧食產量與質量不斷提升,為當?shù)氐霓r業(yè)發(fā)展帶來強大動力。本文通過研究玉米種植高產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希望能夠對我國玉米種植提出一定的建議,積攢足夠的種植經驗,以便于更好地推廣玉米種植相關先進技術,全面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使中國農業(yè)技術不斷提升,為農業(yè)產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奠定堅實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