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宋真宗的茶政改革

      2019-02-19 22:41:28李世忠
      史志學刊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茶法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

      李世忠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712000)

      宋真宗在位期間(998—1022),因與北方遼國結(jié)“澶淵之盟”而為北宋換來了外交上難得的長期穩(wěn)定,北宋社會經(jīng)濟亦因之走向繁榮,史稱“咸平之治”。針對茶葉的國家專營制度,宋真宗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立法與改良,從而對有宋一代茶政的發(fā)展與完善起到積極推進作用,然而學界對此卻討論較少,本文試予探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茶貨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治理

      茶業(yè)在宋代國家財稅收入及民間日常生活中占有極重要地位,“士大夫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也。”[1](宋)王安石.臨川集·議茶法(卷七十).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64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62)真宗自即位之初,就對茶業(yè)經(jīng)營十分重視,針對茶貨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治理活動亦十分頻繁,并取得了很好效果。主要措施是:

      (一)調(diào)整茶貨購銷政策

      改變購銷策略以遏止浪費,是宋真宗調(diào)整茶貨購銷的一個重要舉措。如,茶貨購銷的政府管制,常導(dǎo)致流通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滯銷與浪費現(xiàn)象,真宗初即位即發(fā)布詔書,要求督辦官營茶場中茶貨的滯銷與浪費問題。如咸平二年(999)正月詔書:

      如聞榷茶之所,官不售者,必毀棄之,斯可惜也。自今令第其品而受之,輕其價而出之,使物無棄而民獲利[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0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377)。

      詔書中所說的“榷茶之所”主要就榷貨務(wù)而言,榷貨務(wù)乃宋初設(shè)置的專門管理貿(mào)易和稅收的機構(gòu)。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二》稱“本朝茶法:乾德二年,始詔在京、建州、漢、蘄口,各置榷貨務(wù)?!盵3](宋)沈括.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M].中華書局,1957.(P134)榷貨務(wù)負責從茶戶收取茶貨,但對收來的不能銷售貨品,往往予以銷毀。故真宗此詔要求榷貨務(wù)等對不能及時售出茶貨,應(yīng)在接收時就定出品第,然后降價出售,以便產(chǎn)品不被毀棄而百姓可從中獲利。類似舉措,還有咸平三年(1000)七月他對朝臣楊允恭進言的采納。楊允恭如此建言:

      產(chǎn)茶之地,民輸賦者悉計其直而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輸榷務(wù)。商人弗肯,久而不鬻,官即焚之。今請均其色號、以年次給之[1](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中華書局,1957.(P5320)。

      楊的意思是,產(chǎn)茶地茶戶對所繳納茶貨不分好壞,按價納于榷貨務(wù)后,再由政府售予商人。但因茶貨好壞混雜、商人不買賬,導(dǎo)致茶貨積壓久而不售,最后被官府焚燒銷毀。于此,他請求朝廷將茶貨統(tǒng)一色號后,按生產(chǎn)年份依次向商戶銷售。該建議提出后,真宗“許之”。

      針對茶倉因受納茶貨拖延時間過長造成貨品變質(zhì)損壞問題,真宗也有明確規(guī)定。如大中祥符二年(1009)九月,他下詔明示,“茶庫受納片茶,各定日限,看驗交納,無得留滯。片茶:潭州大坊茶伍萬斤,限半月;諸州茶五萬斤,限十日;三萬斤,六日。散茶:五萬斤,四日;三萬斤,三日。臘面茶:萬斤,四日。”[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2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11)此詔書規(guī)定茶倉受納茶貨期限,不僅有貨品種類的區(qū)分,也有數(shù)量與時日的具體要求,這對于有效遏止茶倉受納茶貨中造成的物品浪費,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些方面,都反映出真宗朝茶法對于流通環(huán)節(jié)浪費現(xiàn)象的高度重視。

      恢復(fù)收納“舊制”以節(jié)省民力,也是宋真宗在茶貨收購領(lǐng)域施行的重要改革。宋初乾德年間(963—968),朝廷擇要會之地置榷貨務(wù),主要負責茶貨貿(mào)易與稅收,但到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二月,朝廷又廢止沿江榷貨務(wù)八處而允許茶商輸錢于京師后,憑政府所發(fā)茶葉交引直接入茶山,由當?shù)毓俜綖槠涔?yīng)新茶。這說明,僅由數(shù)處榷貨務(wù)總管茶貨集散有很大弊端。然時過三個月,太宗又發(fā)詔令“沿江榷貨八務(wù)并令仍舊”,原因是楊允恭等上言稱商人混雜銷售諸州茶貨,新陳相糅以賺利。于是朝廷“即命允恭為發(fā)運使”,主管淮南一帶茶貨收購、運輸事宜。這說明在真宗之前,茶貨收購始終屬難解之題。

      真宗即位之初,由榷貨務(wù)總領(lǐng)茶貨購銷造成的問題依然存在,其最突出者,即茶戶長途運輸?shù)睦щy。咸平三年(1000),真宗委派江南轉(zhuǎn)運副使任中正,對以饒州置場買納浮梁、婺源、蘄門縣茶而不便于民之事進行實地調(diào)研。任中正等親至饒、歙二州茶倉調(diào)查后匯報:茶戶至饒州交售茶貨路途艱險,他們愿意像以前一樣到各地茶倉繳納茶貨,甚至浮梁縣民李思堯等,還愿意“備材木起造倉敖”。于是真宗下詔:

      山澤之征,所期公共,茍便氓俗,豈圖羨贏?而言事之人不明大體,務(wù)為沿革,罔恤蒸黔。特命使車,往詢疾苦,用循舊制,式遂輿情。已令制置茶鹽、江南轉(zhuǎn)運司,并依任中正所奏[3]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3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324)。

      詔書中,他命令改革前政而“用循舊制”。舊制,即設(shè)立榷貨務(wù)之前,茶戶就地繳納茶貨的辦法。景德二年(1005)八月,他進一步下詔,“令三司抽算商旅茶,許民就西京、白波、鞏縣及沿河倉入粟博買。”[4]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1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184)這為民眾購銷茶貨提供了極大便利。

      宋真宗改革茶貨購銷政策的舉措還有調(diào)整收納價格以維護茶戶利益。尤其是針對官府收購茶貨中故意壓價,使茶戶利益受損問題,真宗朝茶政多有糾正。如景德三年(1006)七月,因主管部門“制茶事過為嚴急”,真宗諭之:

      園戶采擷,須資人力,所造入等,則給價直,不入等者,既不許私賣,亦皆納官錢。若令一切精細,豈不傷園戶?采摘用力者多是貧民,儻斥去之,安知不聚為寇盜?此等事宜即裁損,務(wù)令便濟[1](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中華書局,1957.(P5325)。

      他說茶貨采摘不易,對茶戶所呈交合格產(chǎn)品,官府應(yīng)按其等第收購,不合格也要按價支付官錢,如只認可精細合格茶品,則傷害茶戶利益,茶戶多貧民,如茶葉交售受損則可能聚為寇盜,故此等事宜務(wù)必靈活處理。天禧元年(1017)五月,他甚至還發(fā)詔令“福建路買納民茶,斤增十錢”[1](P5326)。這都顯示了其茶政施行中的靈活性。

      (二)強化茶貨管理制度

      訂立茶貨管理與支出程序是真宗時期強化茶貨管理的一項舉措。真宗時期,政府對掌控的茶貨有嚴格的管理與支用程序。主要表現(xiàn)在:(1)對儲藏茶貨進行嚴格分類。如景德元年(1004)四月朝廷下詔:“令京茶庫今后納綱運,將一色號茶、年代一例者,別庫收掌?!盵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1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104)(2)針對茶貨支用有專門的制度設(shè)計。如,針對涉外馬匹交易中的茶貨,真宗詔令:“蕃部進賣馬,請價錢外,所給馬絹茶每匹二斤,老弱騾馬一斤,令禮賓院每二千斤請赴院置庫收管,當面給散。”[3]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0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372)針對宮廷日?;顒又械牟柝浭褂?,亦有明確的人員管理分工。如,咸平六年(1003)十二月詔:“每起居賜臣僚茶酒日,委御史一人,與中使、合門祗候同鈐轄,翰林司盡所破料例供應(yīng)?!盵2](P95)他明確規(guī)定,凡是朝廷舉辦的賞賜臣僚茶酒之事,均由負責監(jiān)察的御史官及宮中派出宦官、隸屬閤門司的武臣閤門祗候等一起負責辦理,以確?;ハ啾O(jiān)督。另外,專門負責宮廷茶茗湯果供應(yīng)的翰林司,還要盡其所能保障供應(yīng)。

      真宗時期強化茶貨管理的另一舉措,是設(shè)立雜賣場并調(diào)整其職能?!段墨I通考·職官十四》載,真宗于景德四年(1007)設(shè)置了隸屬于太府寺的新官署雜賣場,其職能是“掌受內(nèi)外幣余之物,計直以待出貨,或準折支用?!盵4](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六十,考五四九)[M].中華書局,1986.也就是說,雜賣場是一個專門承擔處理剩余或廢舊貨品任務(wù)的官署,其職能自然包括對茶貨的處理,但到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月,他又下詔:“雜賣場今后更不賣茶,止令榷貨務(wù)將每年折支料錢茶二萬五千六百貫,招致客旅入中,往向南茶市收錢數(shù),樁撥充雜賣場課額。”[5]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2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102)意思是雜賣場往后不再出售茶葉,只令榷貨務(wù)負責將每年折支料錢茶二萬五千六百貫錢,招致商賈入中后前往茶市收取,以撥充雜賣場當課之數(shù)額。這樣的調(diào)整,也反映了真宗朝所施茶政精細化的管理思路。

      在茶政管理人員任用上,真宗時期也通過不斷探索而逐漸走向規(guī)范。如,大中祥符九年(1016)六月,朝臣李溥請省淮南十三場提點使臣,建議“每年旋差使臣四人,分定場分買納,并與逐場隔手筭買”,真宗批準了這個建議。李溥的提議,源于景德年間朝廷施行新茶法后,所派出的“率以三年一替”的三位分場提點官員,“在任既久,多與場務(wù)款熟,無所振舉”的弊端,所以真宗決定對此用人制度予以改革。他將常設(shè)監(jiān)官改為臨時差遣且逐季輪換,人數(shù)也增加為四人,對榷務(wù)官人選級別及職務(wù),也作出明確規(guī)定。如天禧四年(1020)四月下詔:“茶場榷務(wù),自今令三司副使、判官、轉(zhuǎn)運使副、制置茶鹽司舉官監(jiān)蒞;六榷務(wù),以在京朝官殿直以上使臣充,茶場以幕職、令錄充?!盵6]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3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78)除茶政官員任用外,對各地茶庫雜役人員的使用,真宗也有具體規(guī)定。景德三年(1006)詔:“茶庫雜役兵士,隸收倉指揮。若須工役,就撥應(yīng)役?!盵1]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1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267)

      (三)廢除茶貨私販中的告賞制

      宋代自太祖乾德五年(967)“始禁私賣茶”[2](宋)沈括.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M].中華書局,1957.(P134)后,便對江南北銷茶實行政府專營,所以對民間販賣私茶活動制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如乾德二年宋太祖發(fā)布詔書,針對私販茶貨者的處罰就極為嚴厲:“民茶折稅外,悉官賣。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販鬻者,沒入之。計其直百錢以上,杖七十;八貫,加役流。主吏私以官茶貿(mào)易者,計其直五百錢,流二千里;一貫五百及持仗販易私茶為官司擒捕者,皆死。”[3]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75-76)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茶政部門又上言稱:“江南諸州榷茶,準敕于沿江置榷貨八務(wù),民有私藏茶者,等第科罪。匿而不聞?wù)?,許鄰里論告,第賞金帛有差,仍于要害處張榜告示?!盵4](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八,太平興國二年二月丁未)[M].中華書局,1992.意思是:當時雖已在沿江水路設(shè)置了八處專門負責茶葉專營的機構(gòu),但民間仍有私藏茶葉者,對其應(yīng)據(jù)情節(jié)輕重論罪處罰。對那些藏匿茶貨者,應(yīng)允許鄰里告發(fā),告發(fā)者有賞,并把這些信息張榜公告,這個建議也被宋太宗所采納。也就是說,太宗時代茶戶因?qū)贍I茶價不滿,有私藏私售現(xiàn)象,對如何處置民間私藏茶貨,朝廷還沒有一個較好的控制辦法,于是實行鼓勵舉報的“告賞”制度,以期杜絕民間私下交易。雖如此,直到太宗朝的太平興國五年,還“遣監(jiān)察御史薛雄詣沿江諸州禁絕私茶”,說明茶貨官營當時確乎受到了民間私營的沖擊。

      但是這種推行已久的鼓勵民間“告賞”的榷茶法,卻在真宗朝被廢止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四月,三司奏報:“民販茶有違法者,望許家人論告?!闭孀谡f:“是犯教義,非朝廷所當言?!盵5](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中華書局,1957.(P5324)遂不予允許。可見宋真宗針對民間私茶問題的管控,并不像太祖、太宗時代那般嚴酷,而是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人道精神。

      二、茶貨稅收領(lǐng)域的改革

      真宗時代,針對茶貨的稅收政策十分具體,其征收原則是:凡商賈擁有茶貨,不論數(shù)量多寡一律征稅;而民眾購買的日常食用茶葉,則論其等次與數(shù)量酌情課稅,茶稅征收部門主要是商稅院。就此期茶稅改革的最突出方面言:一是稅收祖額制的確立,一是門稅的征收。前者規(guī)范了稅收標準,后者則體現(xiàn)了征稅靈活性。

      (一)確立稅收祖額制

      景德二年(1005)五月,真宗下詔:“自今諸處茶鹽酒課利,增立年額,并令三司奏裁?!盵1](P167)年額,即額定的茶鹽酒等稅錢,又叫祖額,這個數(shù)量定額,可據(jù)征收情況進行參比調(diào)整?!段墨I通考》卷14《征榷·通商》載,宋代給商業(yè)稅規(guī)定祖額始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當時朝廷規(guī)定:“諸州縣有稅,以端拱元年至淳化元年收到課利最多錢數(shù),立為祖額?!钡菍Σ柝浾n利定立祖額,卻是從真宗時開始。上述景德二年五月所下詔書,就明確規(guī)定:茶、鹽、酒課利的年度總額,要有一個具體標準,又指明由鹽鐵、度支、戶部等三司負責確定數(shù)目后上奏,由朝廷裁奪。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規(guī)定?《宋會要輯稿》載當時榷貨務(wù)連年都在增加茶稅,所增數(shù)量,據(jù)三司斟酌某年課稅數(shù)量所立祖額為準,而這個過程并不經(jīng)過朝廷批準。其結(jié)果是:由三司私自所立祖額,“務(wù)在聚斂,或致掊克于下”,鑒于此,真宗發(fā)詔戒之。由此,北宋一代由朝廷統(tǒng)管的茶貨稅收祖額制度得以正式確立。

      (二)開征針對攜帶茶貨的“出門稅”

      此稅種性質(zhì),即人們將物品或貨幣帶出城門時所納之稅,它源于市制下的“市門稅”,與“入門稅”相對應(yīng),共同構(gòu)成典籍中的“門稅”[1]李合群.再論宋代銀挺“出門稅”[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3,(3).(P152-157)。宋代的“出門稅”,實際早在真宗以前就已存在。史載,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十月,“江南轉(zhuǎn)運司言:‘鄂州舊例,鹽米出門,皆收稅錢?!t自今民販鬻斛斗及買官鹽出門,并免收稅?!盵2](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中華書局,1957.(P5089)這則文獻僅言鹽米未及茶貨,可能當時的“出門稅”中茶葉還不在其列,到真宗時茶貨則開始正式征收門稅。如,大中祥符(1009)二年真宗發(fā)布詔書說:

      自今諸色人將帶片散茶出新城門,百錢已上,商稅院出引;百錢已下,只逐門收稅。村坊百姓買供家食茶末,五斤已下出門者,免稅。商賈茶貨并茶末依舊出引[3]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1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440)。

      這道詔書意思是:從今往后,舉凡攜帶片茶、散茶出城門的各色人等,都要按照茶貨價值收稅。百錢以上由商稅院出引,百錢以下則繳納門稅后攜帶出城。居住城外的百姓,自城內(nèi)所購食用茶末,5斤已下免稅,5斤以上則無免稅政策。做茶葉生意的商販,不論茶貨或茶末,亦無論數(shù)量多寡,一律由商稅院出引后出城。這說明,真宗時代針對茶貨的管制制度已十分精密成熟,茶葉生產(chǎn)及貿(mào)易在國家稅收體系中的重要性在進一步提高。

      三、新茶法的制定

      真宗景德二年(1005)五月,三司鹽鐵副使戶部郎中林特、昭宣使長州防御使劉承珪、江淮制置發(fā)運使李溥等奏上其所編《茶法條貫》,此即林特茶法。林特茶法的施行,是真宗朝進行的重要茶法改革,成為指導(dǎo)國家茶葉經(jīng)營的基本制度,對后代茶政也有深遠影響。

      在林特茶法施行之前,北宋常期施行的茶貨交引法已弊端叢集。正如林特在其《茶法條貫》序言中所云:“(舊法施行)歲月既久,而條制稍失,吏民罔上而因緣為奸,始增饒以為名,終蠹弊而滋甚,遂致廩庾之畜,年收無幾,采擷之課,歲計漸虛。商旅之貨不行,公私之利俱耗?!瓏宜冀ń?jīng)久之規(guī),以定酌中之法?!盵4](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中華書局,1957.(P5323)交引法在當時造成的最大問題,是茶貨經(jīng)營中的虛估問題。太宗至道年間(995—997)以前,“邊境市估之外別加抬為入中,……如粟價當?shù)闷甙傥迨X者,交引給以千錢,又倍以為二千”[4](P5430),虛估約兩倍之多。至道以后,“入直十五六千至二十千者即給茶直百千”[4](P5320),虛估已達五倍左右,到后來虛估值高達七比一已是常見情況。故當時丁謂任三司使時,就有“嘗計其得失,以為邊糴才得五十萬,而東南三百六十余萬茶利盡歸商賈”這樣的感慨[4](P5436)。真宗即位后,因當時夏、遼戰(zhàn)事引發(fā)的軍費開支暴漲,導(dǎo)致茶貨流轉(zhuǎn)中的虛估問題變得更為嚴重。朝廷因入中軍需大增,就采用制定不切實際的加饒?zhí)摴婪绞秸幸虘簦率共枥M歸商賈而政府收入受損,林特茶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此法具體內(nèi)容,正如論者指出,包括:限定加饒數(shù)額,中央派提點官加強場務(wù)管理,茶稅統(tǒng)一交至京師,賤價收購舊交引,分等收購、等外納官,及制定商人以新舊引對帶折納及逾期貼納法,等等[1]黃純艷.論北宋林特茶法改革[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0,(1).(P18-24)。

      林特茶法制定推行后,雖也有反對意見,但真宗推行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如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月,他發(fā)詔說:“榷茗之規(guī),著令已久,固計入之素定,非異端之可攻。載詳言事之人,時進單辭之說。始陳封奏,必煩述于事端;洎究指歸,多未詳于本末。自今群臣如有茶法便宜,當令顯拜封章,盡述條目,下有司詳議施行。況金轂細務(wù),非軍國事機,自合歸于職司,非朕所宜親決。今后事有陳述,不得更乞留中,敢或故違,并當勘劾。”[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2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334)發(fā)布這道詔令的背景乃是更改茶法后,言事者以為歲失課額等原因,認為其有害無利,如“內(nèi)臣藍繼宗等亦屢言其非便”,真宗后來親自詢問藍繼宗時,他又“悉不能對”,故真宗發(fā)布此詔。詔書意思是說,買賣茶葉的法律施行已久,言事者常進單方面的詞說,實際上對于所述事的來龍去脈并不清楚。所以,今后凡是有關(guān)茶法方面的建議,應(yīng)寫清楚要談問題,交由相關(guān)部門處理,不必將奏章留置宮禁之中待我親自處理。這說明對于反對新茶法的意見,他已不愿再理會了,如果誰故意反對新茶法,后果是嚴重的。

      林特茶法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茶貨虛估問題,只不過是對過去政府茶業(yè)經(jīng)營中“遺利在民”問題作了一些改良,推行后“猶以五十千或五十五千算茶百千,則是去虛估加抬未遠也”[3](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十八,考一七四)[M].中華書局,1986.,由此它也被人們稱為“折中新法”。不過,此法對增加國家茶業(yè)收入,將茶稅收歸京師管理等,確起到了很大作用。“先是收錢七十三萬八百五十貫,自改法二年,共收錢七百九萬二千九百六十貫”,故此茶法被認為“寔興利以除害,亦贍國而濟民”[4](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中華書局,1957.(P5324)。直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十二月,淮南江浙荊湖制置使方仲荀等,還在稱引真宗至道三年(997)及大中祥符六年(1013)敕,提議茶貨銷售期限應(yīng)以真宗時代所定為準[5]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 13 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P405),可見真宗時期施行的茶政,在后代確實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猜你喜歡
      茶法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
      人文天地
      開放時代(2022年2期)2022-03-24 12:54:12
      《全宋文》補遺四十五篇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8:42
      題烏江亭
      我國古代茶法演變規(guī)律研究
      福建茶葉(2018年11期)2018-01-19 04:07:44
      論清史館《食貨志·茶法》對清代“茶法”的重新定位
      Motivation of Crime in A Study in Scarlet
      探究明代茶葉政策變化的歷史意義
      福建茶葉(2016年6期)2016-03-31 03:29:48
      勞鬼大駕
      何為糗事
      新書推薦《上海妹妹》
      五河县| 凌源市| 郑州市| 和林格尔县| 太保市| 东莞市| 佛坪县| 霍城县| 固镇县| 四子王旗| 长兴县| 小金县| 辽阳县| 武安市| 南阳市| 鱼台县| 高雄市| 双鸭山市| 都匀市| 长泰县| 克东县| 连平县| 蕉岭县| 嘉义县| 新龙县| 来宾市| 新绛县| 晋州市| 灯塔市| 花莲县| 社旗县| 仙游县| 耿马| 海林市| 桓台县| 伊金霍洛旗| 手游| 罗城| 巴彦县| 威海市|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