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國,陳愛華,云永興,伍 靜
(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12)
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由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癥、粘連引起的以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征[1]。 如未予重視,可發(fā)展至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甚至凍結,給生活工作帶來不便,到了粘連期治療就比較困難。針灸對該病治療有一定的優(yōu)勢,臨床治療方法較多[2]。筆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3],創(chuàng)新提出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治療粘連期肩周炎,從IL-6、IL-10、TNF-α、β-EP分子水平及MRI角度闡明鎮(zhèn)痛和粘連松解的可能機制,為臨床治療粘連期肩周炎提供新的思路。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于本院就診的60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療效評價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者及患者實施盲法。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粘連期肩周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關節(jié)周圍炎診斷標準[4]。臨床疾病分期采用《肩周炎》急性期、粘連期、緩解期診斷標準[5]。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在40~65歲之間;④粘連期。
①年齡在40歲以下或65歲以上;②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③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④孕婦和哺乳期婦女;⑤非粘連期。
灸箱灸:用筆者研制的智能恒溫凈煙艾灸箱(專利受理號201821084257.X,長20 cm,寬15 cm,高15 cm,中間置放內篩,配置有溫度調節(jié)器和氣孔以及艾煙空氣凈化器,簡要框架如圖1~2),夏秋季節(jié)一根艾條剪成4節(jié),冬春季節(jié)剪成6節(jié),點燃兩頭,放進灸箱內篩上面,將灸箱置于患肩肩髃穴施灸30 min,局部穴位皮膚潮紅為止。
注:1為箱體;2為蓋體;3為八卦圖;4為溫度調控儀。圖1 艾灸箱1
注:1為耐高溫塑膠包邊;2為鋁合金蓋內面;3為內篩;4為升降調控儀,5為艾煙空氣凈化器。圖2 艾灸箱2
刺絡拔罐放血:取大椎、肩髃、肩髎、肩貞、肩前、阿是穴,阿是穴探查:沿關節(jié)囊在體表的垂直投影區(qū),找壓痛點。操作:健側臥位,針刺處常規(guī)消毒,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毫針,大椎直刺,施燒山火刺法,即先在穴位淺層行緊按慢提法9下,再將針刺至穴位中層,行緊按慢提法9下,然后再將針刺至穴位深層,行緊按慢提法9下,操作15 s,肩髃、肩髎、肩貞、阿是穴采取合谷刺法(合谷刺法為《靈樞·官針》中五刺法之一),即先在穴位直刺,然后將針退至淺層,又依次再向兩旁斜刺,形如雞爪的分叉,也就是每個穴位要刺3個方向,每個方向均施燒山火刺法,即先在穴位淺層行緊按慢提法9下,再將針刺至穴位中層,行緊按慢提法9下,然后再將針刺至穴位深層,行緊按慢提法9下,操作30 s,在出針時順時搖針9圈、逆時搖針9圈,用一次性抽氣罐拔罐,抽氣3下,留置60 s。
合谷穴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刺:左肩病變取右合谷穴,右肩病變取左合谷穴,先取仰臥位,取0.25 mm×25 mm一次性毫針,垂直刺入合谷穴15~20 mm,行快速捻轉結合提插手法,以局部產生明顯麻痹感覺為度,如果麻痹的得氣感覺不理想,可使用滯針結合震顫手法,直到感到整個手甚至前臂麻痹和患肩運動時無明顯疼痛為妙。此時指導患肩前屈上舉5次、關節(jié)外展上舉5次,并且在運動到最大程度處停留15 s,每次運動間隙10 s,間隙期間停止運針。然后換成健側臥位,合谷穴操作不變,指導患肩后伸5次、摸背5次,依然在運動到最大程度處停留15 s,每次運動間隙10 s,間隙期間停止運針??梢葬槍δ硞€方向運動障礙嚴重的加強治療,如外展上舉、摸后背。
療程:隔日1次,共治療10次。
除了不使用合谷穴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刺外,其它治療措施和療程與觀察組相同(灸箱灸、燒山火合各刺法、刺絡拔罐放血)。
3.1.1 肩關節(jié)活動度評定 在治療前后分別用量角器測量肩關節(jié)活動6個方向(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活動的角度,采用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關節(jié)活動度的評定標準評定肩關節(jié)活動度。
3.1.2 疼痛評分 采用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會[6]監(jiān)制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和疼痛分級指數(shù)PRI進行疼痛評分。
3.1.3 水腫體積、腎囊積液體積、關節(jié)囊厚度改變 觀察組患肩關鍵肌肉韌帶治療前后的水腫體積、滑囊積液體積、關節(jié)囊厚度的改變:采用PhilipsAchieva 1.5MRI平掃。
3.1.4 IL-6、IL-10、TNF-α、β-EP表達量 觀察組治療前后IL-6、IL-10、TNF-α表達量,觀察組治療前和首次操作結束即時β-EP表達量,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進行檢測,IL-6和TNF-α的檢測試劑盒為武漢中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IL-10的檢測試劑盒為上海研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β-EP試劑盒由上海越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診斷標準[7]。臨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顯效:肩部疼痛緩解明顯,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改善明顯;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緩解,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4.1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各項功能活動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肩關節(jié)各項功能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肩關節(jié)各項功能活動度均高于治療前(觀察組P<0.01,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說明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和對照組采用的灸箱灸、燒山火合谷刺法、刺絡拔罐放血,對粘連期肩周炎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是在灸箱灸、燒山火合谷刺法、刺絡拔罐放血的基礎上,加用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肩關節(jié)的活動改善更加明顯。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各向功能活動度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2)P<0.05;與對照組比較,3)P<0.01。
3.4.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各項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疼痛各項評分(PRI、VAS)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間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疼痛各項評分(PRI、VAS)均低于治療前(P<0.05或P<0.01),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說明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和對照組采用的灸箱灸、燒山火合谷刺法、刺絡拔罐放血,對粘連期肩周炎均有較好的減輕疼痛作用,但是觀察組在灸箱灸、燒山火合谷刺法、刺絡拔罐放血的基礎上,加用合谷穴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肩關節(jié)的疼痛減輕更加明顯。見表3。
3.4.3 觀察組治療前后關鍵肌肉韌帶水腫體積、滑囊積液體積及關節(jié)囊厚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肩關鍵肌肉韌帶治療后的水腫體積比治療前縮小(P<0.05),說明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有減輕肩關節(jié)關鍵病變肌肉韌帶炎癥水腫的作用;觀察組患肩滑囊治療后的積液體積比治療前縮小(P<0.05),說明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有消除滑囊炎癥水腫的作用;觀察組患肩治療后的關節(jié)囊厚度薄于治療前(P<0.05),說明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可以控制關節(jié)囊炎性水腫。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各項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2)P<0.05;與對照組比較,3)P<0.01。
表4 觀察組治療前后關鍵肌肉韌帶水腫體積、滑囊積液體積、關節(jié)囊厚度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
3.4.4 兩組治療前后IL-6、IL-10、TNF-α表達量比較 兩組治療后IL-6、IL-10及TNF-α表達量均低于治療前(P<0.01)或P<0.05,兩組治療后各表達量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能夠降低IL-6、IL-10及TNF-α在血液中的含量,以消除無菌性炎癥,且比對照組有優(yōu)勢。見表5。
3.4.5 兩組治療前和首次操作后即時β-EP表達量比較 觀察組首次操作后即時β-EP表達量高于治療前(P<0.05),且表達量高于對照組(P<0.05)??梢钥闯?,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通過針刺操作后,即時升高血中β-EP含量比較明顯,從而達到麻醉止痛的效果,且升高血中β-EP含量比對照組有優(yōu)勢。見表6。
表5 兩組治療前后IL-6、IL-10及TNF-α表達量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
表6 兩組治療前和首次操作后即時β-EP表達量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3.4.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痊愈率為93.33%,對照組臨床痊愈率為3.33%,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的總有效率均為100%,無差別;而且兩組均無無效患者,說明兩種治療方法對粘連期肩周炎都有效果;但是在臨床痊愈指標上,兩組差別較大,觀察組30例中臨床痊愈達28例(百分占比為93.33%),而對照組30例中臨床痊愈僅1例(百分占比為3.33%),說明合谷穴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見表7。
表7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
肩周炎屬中醫(yī)“肩痹”范疇?!端貑枴け哉摗吩疲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多因局部感受風寒,經(jīng)絡阻塞;勞倦過度、跌撲損傷,氣血閉阻,不通則痛;或因肝腎不足,筋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8]。
本研究以辨證結合局部病灶取穴。大椎屬督脈,補益陽氣的要穴,為三陽經(jīng)交會之處;肩髃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穴;肩髎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肩貞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阿是穴沿關節(jié)囊在體表的垂直投影區(qū)或者壓痛點尋找。
本研究采取艾灸箱灸。艾條燃燒時產生的藥物離子,通過皮膚吸收,加上溫熱作用,加速組織的再生能力和增強白細胞吞噬活力,可將5-羥色胺、氧自由基等炎性介質隨汗外泄,使疼痛、酸脹消除改善[9]。
本研究采取燒山火針法合谷刺法。燒山火針法是一種針刺補法的復式手法,適宜于虛證,《金針賦》云:“燒山火,治頑麻冷痹,除寒氣有準”,可見其具有溫通經(jīng)脈之功,運用燒山火針法治療肩周炎能起到標本同治的作用[10]。合谷刺為《靈樞·官針》中五刺法之一?!昂瞎却陶撸笥译u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肩三針以合谷刺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達到對粘連的松解分離的目的[11]。
本研究采取刺絡拔罐,要求盡量放完穴位局部的瘀血,量相對較大,唯有如此,才能夠契合粘連期頑固沉重的瘀血病機,達到“菀陳則除之”的作用。石學敏院士認為,刺絡拔罐對損傷局部起到減壓作用,當拔出大量瘀血時,原來腫脹組織對皮下痛覺感受器的擠壓刺激減少,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對致痛物質的稀釋[12]。
巨刺法屬于古代九刺法之一?!鹅`樞·官針》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經(jīng)絡學說認為,陽明經(jīng)皆交會在大椎穴,且同名經(jīng)經(jīng)氣相求,因而針刺健側的穴位可以治療對側疾患[13]。本研究采取巨刺合谷穴,進行針刺局部麻醉,待達到麻醉最佳效果時進行患側肩關節(jié)的運動。有研究者采用針麻下手法松解術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系由針刺鎮(zhèn)痛及調整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具有調整陰陽與扶正祛邪作用,使機體能抵御外界刺激對生理功能的干擾,改變中樞及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機體的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14]。
本研究采取的運動針法亦稱互動式針刺法,即在針刺過程中令患者做同步運動,以調動患者自身治療疾病潛能的一種針刺方法[15]。李永春[16]觀察在針刺下合穴留針的過程中活動患肩,肩部疼痛可立時減輕,活動范圍也隨之增加。
血清IL-6、IL-10、TNF-α3種檢測指標在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時會顯著增高。重癥凍結期肩周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常伴炎癥反應,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水平顯著增高[17]。吳壇光等[18]報道指出重癥凍結期肩周炎與慢性無菌性的炎癥反應相關,當患者的軟組織受到損傷后, IL-6、IL-10、TNF-α作為主要的促炎因子,會刺激巨噬細胞、內皮細胞等活化和聚集,激發(fā)進一步的炎癥反應,其含量與重癥凍結期肩周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所以本研究選取IL-6、IL-10、TNF-α3個血清學指標,觀察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后肩關節(jié)病變組織的炎癥情況。
韓濟生[19]發(fā)現(xiàn),針刺選合谷穴,隨著針刺時間延長,受試者痛閾逐漸提高,在針刺30~50 min時達到最高點,較原有基礎水平提高80%左右。如將針拔出,則痛閾逐漸降低,β-內啡肽的即時效應可以持續(xù)30 min左右。所以本研究選取β-內啡肽血清學指標,評價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后肩關節(jié)疼痛的改變。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復方合谷巨刺局部麻醉運動針法,可以減輕肩周炎疼痛,松解粘連,消除肩關節(jié)關鍵肌肉韌帶、滑囊及關節(jié)囊的水腫,降低炎癥因子IL-6、IL-10、TNF-α的表達量,提高鎮(zhèn)痛物質β-EP的表達量,闡明了粘連松解及鎮(zhèn)痛的可能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