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宋金元時期山西官辦儒學的發(fā)展

      2019-02-18 06:28:47秦艷
      卷宗 2019年34期
      關鍵詞:山西

      摘 要:遼宋金元時期,山西地方官辦儒學設置由少到多,由點及面,發(fā)展軌跡清晰明了。經過遼、宋、金時期的平穩(wěn)發(fā)展,在元代時達到高峰,教學體系漸趨完備,不僅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入仕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從唐末五代以來當?shù)貝u于讀書的社會風氣,形成了好學、樂學的良好學風,為山西地區(qū)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可貴的精神財富,促進了當?shù)氐奈幕笔?,影響了山西的文化走向?/p>

      關鍵詞:遼宋金元;山西;官辦儒學

      遼宋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文化教育有其獨特的時代烙印。學界對此早有關注。如,大陸學者袁征的博上論文《宋代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性轉折》對宋代各級學校的教官、生員及教學內容有詳細論述;臺灣師范大學教育系周愚文教授的博士論文《宋代的州縣學》采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分析宋代州縣學的分布;美國陶晉生先生對金代廟學的發(fā)展有專文論述。胡務《元廟學無法割舍的入學儒學教育鏈》、申萬里《元代教育研究》、瞿大風《元代山西的官辦廟學》也從不同角度對元代教育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但就目前看,學界對這一時期山西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關注不多,少有專文論述。筆者不揣鄙陋,試作一探析,以期深化對這一時期山西官學教育的認識。

      1 北宋山西官辦儒學

      公元960-1227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融合時期,遼、宋、西夏三強對峙,既有爭斗亦有交流。其中,宋、遼雙方以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為界,隔河為治,山西南北部被劃入不同的政權與疆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歷程。但就教育而言,雙方都非常重視治下山西地區(qū)儒學教育的發(fā)展,積極興建學校,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地方官學體系。

      按照宋遼雙方疆域的劃定,今山西中南部地區(qū)均屬于宋境,大部分歸河東路,一小部分歸陜西路(永興軍路)。河東路下設3府14州,即太原府、隆德府、平陽府,代、忻、憲、豐、府、麟、嵐、石、隰、慈、汾、絳、遼、澤(其中3州、3縣不在今山西境內),以及寧化、保德、火山、晉寧、平定、威德8軍,共81縣。陜西路(永興軍路)中屬于今山西地區(qū)則有1府1州13縣,府為河中府,州為解州。[1]

      宋屬山西地區(qū)官辦儒學的興建呈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

      北宋建立之后至真宗年間,河東路屬遼、宋對峙前沿,軍事戰(zhàn)略地位重要,而州縣之學很少。馬端臨曾論道:“蓋州縣之學,有司奉詔旨所建也,故或作或綴,不免具文?!盵2]1004年澶淵之盟簽訂后,遼宋進入相對和平共處時期。軍事壓力的緩解,給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社會保障。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頒布興學詔令:“諸路、州、軍、監(jiān)各令立學,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同時令“本道使者選部屬官為教授,員不足,取于鄉(xiāng)里宿學有道業(yè)者”,同時贈賜州縣學學田。這大大促進了州縣學的建立。慶歷四年是宋朝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始建廟學最多的一年,始建廟學至少在幾十所以上。[3]但此時山西地區(qū)興學狀況尚不明確。有關山西地區(qū)興學的明確記載出現(xiàn)于宋神宗時期熙寧四年(1071),神宗“詔置京東、西,河東、北,陜西五路學,以陸佃為諸州學官。仍令中書采訪,逐路有經求行誼者各三五人,雖未仕亦給簿尉俸,使權教授他路州軍……州給田十頃為學糧。仍置小學教授?!盵4]河東路、陜西路成為當時重點辦學的地區(qū),配學官、給學糧。山西地區(qū)的各州(府)學在此后逐步得到恢復和建立?!端问贰ぐ俟僦尽贩Q:“元豐元年(1078)州府學官共五十三員諸路惟大郡有之,軍監(jiān)未盡置。”而其中,河東路的潞州、晉州、代州以及太原府都各有1人,總數(shù)占全國學官的7.5%。其后,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伊始,詔令天下:“應祠廟損者以系省錢修之”,鼓勵地方學校的修建,并逐步撤銷學者200以上方能設置縣學的限制,擴充州縣學。在這幾次全國范圍的興學高潮中,山西的官辦儒學教育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根據(jù)筆者搜集到的資料,宋代山西中南部地區(qū)官辦儒學共33處,其中河東路州府學有太原府、平陽府(晉州)、隆德府(潞州)、絳州、澤州、并州、代州、管州、嵐州、平定州、保德州11處,縣學榆次、壽陽、盂縣、文水、太谷、岳陽、襄垣、壺關、長子、潞城、曲沃、翼城、高平、沁水、永和15處;陜西路(永興軍路)州(府)學有河中府、解州、陜州3處,縣學有萬泉、聞喜、安邑、平陸4處。

      2 遼代山西官辦儒學

      與北宋相對峙的遼同樣重視教育,契丹時期就曾多方搜羅北宋印本書籍,遼朝建立后更是制定了“尊孔崇儒”的基本國策。仿照宋制從中央到地方普遍設置了教育管理機構和學校。

      自石敬瑭割讓包括山西北部云、應、寰、朔四州在內的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山西北部就劃歸遼境,隸屬于遼西京道。西京道下轄大同府1個京府及弘州、德州、奉圣州、歸化州、可汗州、儒州、蔚州、應州、朔州、寰州、武州、府州12州。其中西京大同府、應州、朔州、寰州以及蔚州所轄靈丘、廣陵2縣,武州神武縣均在今山西省境。即今大同全部及朔州、忻州部分縣區(qū)均屬于遼境。遼在此從上到下建立了國子監(jiān)、西京學、州縣學等一整套較為完整的儒學教育體系。大同作為遼五京之一,更是受到重視,成為遼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山西通志》引張起巖《崇文堂記》載:“云中在遼金為陪京,學即遼國子監(jiān),宏敞靜深冠他所?!盵5]這是繼北魏之后,在該地區(qū)再次設置的國家最高學府,對西京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大同作為遼代學術、文化中心的地位由此奠定。據(jù)高福順先生考證,遼西京國子監(jiān)應是在興宗重熙十三年(1045)至道宗清寧年間(1055-1064)之間設立,所設職事機構與遼上京、中京國子監(jiān)一樣,有祭酒、監(jiān)丞、主簿等職官和博士、助教等學官。[6]國子監(jiān)下,還有府學與州縣學?!哆|史·百官志四》“五京學職名總目”下有“西京學”之目?!缎?zhèn)志》也載:“至道宗,乃詔設學養(yǎng)士,于是有西京學?!盵7]由此可知,西京府學設立于遼道宗時期。生源以任職于西京的契丹和漢族的高級官員子孫為主,設有博士、助教等學官,以儒家經典中的《易》《詩》《書》《春秋》《禮記》等五經及其傳疏為主要教材。州學則有武州州學與應州州學。《遼史·百官志四》載西京道州學有“弘、德、寧邊、歸化、可汗、儒、武、東勝”[8]等八州州學,其中武州在今山西?!洞笸尽葜匦迣W碑記》載應州設學始于遼。[9]《山西通志》也說:“應州學舊在城西北隅,遼清寧中建”。[10]諸州之下有縣,縣也應設有縣學。但遼代山西教育資料十分匱乏,暫未發(fā)現(xiàn)有相關記載。

      由此可見,遼屬山西地區(qū)6個州(府)中,有一半都設置了學校,反映了遼政府對當?shù)厝鍖W教育的重視。在這種完備的教育體系推動下,山西北部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勃發(fā)展,大同成為當時的五大京學教育中心之一,促進了儒家文化在農牧經濟交匯地區(qū)的廣泛傳播,促進了漢、契丹等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也為金元時期在這一地區(qū)順利推行文教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金代山西官辦儒學

      公元1125年、1127年,崛起于白山黑水的金政權相繼滅亡了遼與北宋,與南宋隔江而治。今山西地區(qū)全部為金所有,分屬于西京路、河東北路、及河東南路。西京路下轄大同府及弘、奉圣、儒、歸化、武、應、朔、蔚8州。在今山西境內有大同一府及朔、應、蔚、武四州,其中蔚州半在今山西省,半在今河北省。河東北路轄太原府及忻、代、石、汾、嵐、憲6州以及平定、火山、寧化、岢嵐、保德5軍,除葭州在今陜西省外,其余皆在今山西省。河東南路轄平陽府、河中府及、絳州、解州、澤州、潞州、遼州、孟州、吉州、隰州、懷州、沁州10州。除懷州、孟州在今河南省外,其余皆在今山西省境內。

      宋金、遼金戰(zhàn)爭中,各地所建學校在所難逃,“悉為煨燼”[11]。金太宗時,其宗親渠帥止掘孔子墓 ,拉開了金代修建孔廟,恢復學校的序幕。經熙宗和海陵王時期的平穩(wěn)發(fā)展,至世宗和章宗時達到高潮,不僅“通國大都建立儒宮,而荒山窮僻之處亦以不知儒為恥。”[12]在金統(tǒng)治者的積極扶持與倡導下,今山西地區(qū)的官辦儒學較前代獲得更進一步的普及,府、州、縣學進一步擴展與完備。

      具體而言,世宗時期是山西廟學發(fā)展的高峰期。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金仿照漢制創(chuàng)辦各級地方官學,其中在17所總管府建立漢族府學,太原、平陽二府即在其列。二十九年(1189年),又將府學設置由京府擴大到散府,新增7個散府。河東北路河中府學即在此次設立。至此,除西京大同府外,其余三府全部設立了儒學學校。府學招收對象是“嘗與廷試及宗室皇家袒免以上親、并得解舉人”[13], 即皇家、宗室的遠親子弟以及省試落第或廷試落第的舉人。經過兩次設置,金代“府學二十有四,學生九百五人”[14],山西地區(qū)共有生員135人,其中平陽府60人,太原府50人,河中府25人,占全國總數(shù)的14.9%。 府學之下有州學,分為節(jié)鎮(zhèn)州學、防御州學和刺史州學三類,創(chuàng)立稍晚于京府學。主要解決中下級官員子弟的入學問題,同時兼收先圣后裔,有限度地招收曾得府薦或參加府試至終場免試的士子。每所學校均設教授1名,必須是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進士或五舉終場者。山西所在三路都有州學修建,且有些規(guī)模很大。州學之下,亦有縣學,多由地方自籌經費,自愿辦學。國家并不統(tǒng)一設學,亦不投入經費及配給養(yǎng)士名額,但給予相關法律保障,由當方政府主持修建。如丹陽趙某任襄陵縣宰,主持修建了襄陵廟學[15];曲沃縣學“于泰和改元,由邑宰張公、主簿翟公,各捐俸以倡,邑人從之?!盵16]縣學的學官,“外縣則令長司學之成壞,與公廨相授受”[17]。教師則由本縣業(yè)儒、賢德之人自愿充任。

      經初步統(tǒng)計,金代山西設學共42處,其中,西京路國子監(jiān)有1處,州(府)學有應州、朔州2處;河北東路州(府)學有太原府、汾州、平定州、忻州、嵐州、代州、臺州、保德州8處,縣學有壽陽、交城、陽曲、祁縣、清源、徐溝、孝義、平遙、介休、樂平、寧鄉(xiāng)11處;河東南路州(府)學有平陽府、河中府、絳州、解州、潞州、澤州、霍州、遼州8處,縣學有冀氏、襄陵、河津、萬泉、猗氏、曲沃、聞喜、芮城、襄垣、潞城、黎城、陵川12處。

      從州(府)學到縣學,金代山西漢族地方官學發(fā)展完備,較前代有進一步的普及,且養(yǎng)士人數(shù)在當時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直觀地反映出金代政權對山西地區(qū)教育的重視以及山西學風的昌盛。宋元吉曾論及隰州某縣“儉而不陋,樸而不野……其間人物,舉止有體,出言有章,郁然有吾儒之氣象者”[18]。元人郝經也曾言:“金有天下百余年,澤潞號為多士?!?/p>

      4 元代山西官辦儒學

      大蒙古國時期,山西仍分屬于平陽、太原、西京三路。元世祖至元之后為中書省所轄,是元代的腹里之地。下轄大同、冀寧、晉寧三路。[19]

      有元一代,特別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后逐步確立了“尊儒佑文”的文教政策,擴修堯舜禹廟、恢復重建文廟和學校,實行六經教育。蒙元時期,雖各種矛盾交織,社會整體動蕩不安。但就山西而言,除元末紅巾軍進入河東造成一定波動外,再未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武裝叛亂,社會秩序較為穩(wěn)定,這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環(huán)境。

      從現(xiàn)有資料看,西京路作為山西地區(qū)最早為蒙古軍征服和占領的路份,也最早開始進行官辦儒學的修復重建工作。耶律楚材曾作《云中重修宜圣廟》一詩,云:“槐宮悉混玉石焚,廟貌依依惟古云。須仗吾擠更修葺,休教風世喪斯文。”[20]王國維先生分析考證,耶律楚材的廟學詩歌大多創(chuàng)作于滅金前后,因此,西京府學的重修時間也應當在這一時間段。但具體情形不知,僅知西京府學設置于遼金國子監(jiān)中。[21]后,大德元年(1297),西京路總管孫拱在大成殿西北創(chuàng)建過崇文堂,在當時影響很大。[22]有準確重修記錄的則是太原府壽陽縣學,乃馬真后元年(1242),由壽陽縣從事李通、李天民主持,修成后還舉行了釋菜之典。[23]但大蒙古時期,官辦儒學仍然數(shù)量很少。忽必烈稱帝建元后,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世祖至元到仁宗皇慶延祐、順帝元統(tǒng)年間,山西官辦儒學發(fā)展迅速。有學者統(tǒng)計,元世祖中統(tǒng)至元年間,山西共新建廟學11所,僅次于山東與河北。[24]成宗時期全國始建廟學40余所,以中書省最多,其中又以山西地區(qū)最為突出,多達十余所,集中在冀寧、晉寧二路。[25]仁宗時期,山西官辦儒學不僅為各地最多,而且繼續(xù)向縣級以下基層推進。如,大德七年(1303),高平知縣郭質就主持修建了米山里廟學,將儒學教育深入到了鄉(xiāng)村里鎮(zhèn)。[26]到至元末年,山西大部分州學、縣學都重新建立起來,六經教育開始走向正規(guī)。史載“至元則路府縣學無不有學,教授、學正、教諭、訓導之員始備,明代因之,而條教加密,典制為特重焉?!?/p>

      具體而言,有元一代山西共有官辦儒學86處,其中,大同路(西京路)州(府)學有西京府、渾源州、應州、武州4處,縣學有懷仁、靈丘、山陰、馬邑4處;冀寧路(太原路)州(府)學有太原府、汾州、平定州、石州、忻州、代州、崞州、臨州、堅州、盂州、臺州、嵐州、保德州13處,縣學有壽陽、交城、太谷、榆次、清徐、文水、平晉、祁縣、徐溝、孝義、平遙、介休、樂平、寧鄉(xiāng)、定襄15處;晉寧路(平陽路)州(府)學有平陽府、河中府、潞州、絳州、澤州、解州、遼州、霍州、隰州、吉州10處,縣學有臨汾、襄陵、洪洞、岳陽、浮山、萬泉、臨晉、壺關、長子、潞城、黎城、襄垣、屯留、太平、曲沃、翼城、垣曲、稷山、絳縣、高平、陽城、沁水、陵川、聞喜、夏縣、平陸、安邑、芮城、遼山、榆社、和順、趙城、靈石、永和、大寧、石樓、蒲縣、沁源、武鄉(xiāng)、鄉(xiāng)寧40處。

      5 結語

      縱觀遼宋金元時期,首先,山西地方官辦儒學設置由少到多,由點及面,發(fā)展軌跡清晰明了。經過遼、宋、金時期的平穩(wěn)發(fā)展,在元代時達到頂峰。元代設學數(shù)量幾乎是宋遼時期的3倍,金代的2倍。不僅學校數(shù)量逐步增多,而且設學廣度與深度均有明顯提高,鄉(xiāng)村里鎮(zhèn)學校的出現(xiàn)直觀反映了儒學教育的深入與普及。

      其次,南北地區(qū)官辦儒學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盡管晉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因遼、金政府的特別重視而較前代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一大批山西人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治國之才。但因地處邊界,長期處于戰(zhàn)備狀態(tài),再加上地瘠人稀,較為貧窮,因而辦學條件在山西地區(qū)仍處于劣勢,官辦儒學發(fā)展相對較慢。而中南部地區(qū)經濟較為發(fā)達,文化底蘊深厚,崇儒重道觀念根深蒂固,風氣所及,官學發(fā)展也就遙遙領先。

      再次,山西官辦儒學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從唐末五代以來當?shù)貝u于讀書的社會風氣,形成了好學、樂學的良好學風。金人孔天鑒就曾論平陽學風之盛:“河東之列郡十二,而平陽為之帥。平陽之司縣十一,而洪洞為之劇。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衍,雄冠他邑。其俗好學尚義,勇于為善。每三歲大比,秀造輩出,取數(shù)居多?!盵27]元好問也說:“自金熙宗皇統(tǒng)正隆年間以來,潞州上黨、澤州高平一帶,士或帶經而鋤,有不待風厲而樂為之者”[28]。教育的發(fā)達,學風的改善為山西地區(qū)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可貴的精神財富,促進了當?shù)氐奈幕笔?,影響了山西的文化走向?/p>

      參考文獻

      [1]參閱(明)柯維騏:《宋史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第104—105頁。

      [2](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學??计摺罚腥A書局1999年影印本。

      [3]胡務:《元廟學無法割舍的入學儒學教育鏈》,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42頁。

      [4](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學??计摺?,中華書局1999年影印本。

      [5](清)厲鄂:《遼史拾遺》:卷15《地理志五》,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301頁。.

      [6]參見高福順:《遼朝洗凈地區(qū)官學教育發(fā)展探析》,《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6期。

      [7](清)厲鄂:《遼史拾遺》:卷16《補選舉志》,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333頁。

      [8](元)脫脫:《元史》卷48《百官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

      [9](清)王飛藻纂:《大同府志》卷27《應州重修學碑記》,乾隆四十七年刊本。

      [10](清)《山西通志》(光緒),卷八《學?!萑鍖W》,中華書局1990年點校本。

      [11]畢沅《山左金石志》卷19《文登縣新修學記》,見《石刻史料新編》第19冊,第14678頁。

      [12]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21《遼州重修學記》。

      [13](元)脫脫等:《金史》,卷51《選舉志一》,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14](元)脫脫等:《金史》,卷51《選舉志一》,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15](清)張金吾:《金文最》卷28《襄陵縣創(chuàng)建廟學記》,中華書局1990年版。

      [16](清)張金吾:《金文最》卷28《重修曲沃縣學宮記》,中華書局1990年版。

      [17](清)張金吾:《金文最》卷30《壽陽縣學記》,中華書局1990年版。

      [18](清)張金吾:《金文最》卷25《儒里記》,中華書局1990年版。

      [19]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路為大同路。大德九年(1305),以地震改太原路為冀寧路、平陽路為晉寧路。

      [20]《湛然居士文集》卷14《云中重修宜圣廟》。

      [21]張欽篆修:《大同府志》卷15《(祟文堂記》。

      [22]張欽篆修:《大同府志》卷15《(祟文堂記》。

      [23]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27《壽陽縣學記》。

      [24]胡務:《元廟學無法割舍的入學儒學教育鏈》,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53頁。

      [25]胡務:《元廟學無法割舍的入學儒學教育鏈》,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59頁。

      [26]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32《米山宣圣廟碑》。

      [27](清)張金吾:《金文最》卷28《藏書記》,中華書局1990年版。

      [28](清)張金吾:《金文最》卷30《壽陽縣學記》,中華書局1990年版。

      作者簡介

      秦艷(1981-),女,山西潞城人,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山西地方史、宋元史。

      猜你喜歡
      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黃河之聲(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書”寫山西 以藝戰(zhàn)疫
      火花(2022年6期)2022-06-17 00:49:58
      山西農業(yè)
      9.山西卷
      山西老陳醋保護有法可依
      2021年山西將完成營造林26.67萬公頃(400萬畝)
      山西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67萬公頃(550萬畝)
      山西農谷:讓『好米』變『名米』 『名米』賣『好價』
      山西:抓緊抓實春耕生產
      山西嘆五更
      青年歌聲(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进贤县| 白朗县| 湖州市| 延津县| 平山县| 巴中市| 平阴县| 繁昌县| 华蓥市| 府谷县| 筠连县| 开江县| 黄石市| 那坡县| 太原市| 安泽县| 肥乡县| 龙游县| 长宁县| 江都市| 河曲县| 哈巴河县| 长顺县| 台东县| 隆德县| 东台市| 牡丹江市| 陆良县| 巨鹿县| 惠来县| 隆回县| 沁水县| 潍坊市| 新巴尔虎左旗| 隆子县| 夹江县| 汶上县| 平舆县| 四川省| 自贡市| 饶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