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亞芬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談論起紫砂藝術,我們不得不說起它的發(fā)展史,和接近萬年的陶瓷史相比而言,紫砂器的誕生是有點遲的,陶瓷在宋代就已經(jīng)發(fā)展的相當完備,有哥窯、官窯、汝窯、定窯、鈞窯等五大窯系,當時呈現(xiàn)出全盛時期的景象,紫砂在那個時期還是剛剛萌芽。當然,紫砂藝術的誕生也不是單一的,它具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層面的關系。紫砂作品都具有材質美、造型美、工藝美、功能美等優(yōu)點,深厚大眾喜愛。
紫砂器作為一種炻器,在陶器與瓷器之間,它的特點就是結構嚴密,顆粒較小。在火燒制之前,是一種砂粒狀,加入水后,就變成了泥狀,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因為顆粒數(shù)目的變化,所以會有大小差異。從歷史上說,紫砂從北宋時期開始到如今,因為文人的介入,以紫砂器作為一種媒介,把書畫藝術都裝飾在其中,使得茶文化和紫砂文化有機組合在一起。盛世時期,流行飲茶,紫砂器的使用把茶文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紫砂器獨特的疏而不漏的特征,能制作出款式不一樣的紫砂壺、花盆、雕塑等工藝品,這些作品甚至是最精美絕倫的作品。也正是因為紫砂器皿在日常中的不斷使用,所以更為大家所熱愛。
紫砂作品的人文情懷一直都被大眾所喜愛,它是因為茶葉而產(chǎn)生的,也融入了書法、繪畫等藝術文花,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展,所以說,看一件紫砂作品,一定會有一種觸動人靈魂的地方,這種感觸因為人們的不同追求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領悟,所以說,紫砂的人文情懷使人與壺達到共鳴的原因,這種人文情懷,自然也是包括藏壺、愛壺人的情懷。
《十六竹》以竹作為主題,壺身的造型粗壯而又圓潤,給人一種極其穩(wěn)重、踏實的感覺,壺嘴、壺把、壺鈕都是取自竹節(jié)的形狀,生動清秀,竹自清高,壺也很清高。作品設計巧妙,極富視覺美感。要把作品做到瀟灑飄逸、高風亮節(jié)是相當不易的,壺形的品格也是要求相當高的,一節(jié)竹段就象征一段人生,帶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和無法忘記的藝術魅力。
《十六竹》
紫砂作品《十六竹》的創(chuàng)作,表達了對生活的一種熱愛,帶著這種高瞻遠矚的高遠情懷,發(fā)自內心的將做壺情感融于壺中,把自己對于人文的理解化于壺中,在造型上講究文化意境,使作品極具悠遠、高雅的感覺。
紫砂壺《十六竹》極其高雅的壺中意境,與茶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自然趣味與壺中品格融合在一起,高于自然,把對自然景象帶到了壺里,同時又保留了人文趣味,賞壺又怡養(yǎng)了性情。
《十六竹》中,竹子在中國文化中寓意非常好,既象征著謙謙君子風骨,又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竹文化的加入使壺的氣韻不同凡響,生活與藝術相互結合在一起,豐富了內容。一件作品要有一定的意蘊,這種意蘊指的就是一種精神、風骨、生氣,紫砂壺作品不但要體現(xiàn)出工藝制作者的水平,更要反映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
宜興紫砂的藝術價值豐富,除了壺器給人們展示出的技巧之外,匠人的人品修養(yǎng)也是相當重要的,這體現(xiàn)出匠人對自然、人世的一種體會、熱愛。一件成熟的器具,不管是在造型上還是品味上都要求成熟,不論是簡樸是繁華,是清新是濃郁,是自然是雕琢,都要有豐富的審美價值。
宜興的紫砂文化可以說是相當廣博,承載了深厚的文化景象。從明清時期以來,就有了豐富的紫砂文明,漸漸成了一朵奇葩,紫砂藝術從生活中而來,也記錄了生活中的內容,從古至今,紫砂與文人雅士結緣的事情舉不勝舉,他們中的一些揮毫潑墨、著書立傳,他們的思想情操促進了紫砂藝術的發(fā)展,提高了紫砂的文化品位,使紫砂藝術更加具有吸引力。對于制壺藝人而言,這種文化修養(yǎng)是一種良好的促進劑,促使紫砂藝術的迅速發(fā)展。紫砂壺,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在一代又一代的藝人和文人手里,形成了傳統(tǒng)紫砂文化,因此,如今紫砂壺已經(jīng)是具有特色和價值的珍貴藝術品了。
紫砂壺這門工藝雅俗共賞,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耀眼星辰,具有十分神奇的魅力。紫砂壺藝的發(fā)展有一代代藝人的創(chuàng)新,正是這種創(chuàng)新意識才激發(fā)了制壺藝人創(chuàng)作的潛力,珍貴的紫砂作品既是后人學習的教材,也是人類文明的財富,一些大師的作品更加具有時代意義,十分完美,值得我們后人好好去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