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璟
摘 要: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傳統(tǒng)宗教神權阻礙著社會進步,一系列的宗教改革卻始終沒有解決社會矛盾。馬克思從現實事實出發(fā),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對宗教的虛假性進行深刻而全面的批判,包括宗教信仰對象“神”的批判,宗教信仰主體“人“的批判,旨于將人從宗教救贖中帶回現實的生產勞動。本文通過對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研究,認為其對構建當代信仰精神有平衡理性與信仰的內在張力,實現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宗教批判;意義
一、宗教批判思想產生的背景
16世紀,伴隨著一系列的宗教改革運動,打破了教會神權對人思想的禁錮,開始了宗教自由信仰的時代。到了19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勢力開始抬頭,大部分國家的科技與經濟都有顯著發(fā)展。資產階級為了需求更多利益,迫切需要打破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宗教神學的禁錮??墒琴Y產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之后,并沒有一直發(fā)揮其積極的革命的作用,反而將宗教作為統(tǒng)治工具以適應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韋伯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宗教所提倡的禁欲、勤勉、刻苦、天堂等觀念,都最終是促進人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在宗教的掩護之下,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不斷加重,并在十九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爆發(fā)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工人運動,無產階級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悲慘命運,并自覺地為自己的權力而斗爭。與此同時,馬克思所在的德國,受到文藝復興的人道主義思潮、法國無神論、19世紀費爾巴哈的無神論思想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宗教批判運動等的影響,反宗教的斗爭,就成了當時思想領域中的一個沖突點。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醞釀與成熟的。
二、宗教批判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馬克思對神的批判
近代西方哲學與經院哲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馬克思所堅持的無神論思想對上帝存在的相關論述的批判是徹底的、全面的。馬克思對有神論的批判完成了與宗教神學的徹底決裂。實際上,在馬克思成長的過程中,由于自小受過啟蒙思想的影響,以及其家庭環(huán)境的熏染,青年時代的馬克思曾經也是一名“有神論者”。當時,馬克思并沒有足夠的哲學理論做基礎,在哲學研究、對宗教的思考上并未足夠深入,他對宗教是抱著肯定態(tài)度的。然而,自從馬克思關注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后,對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產生了興趣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后,馬克思對自身原有的宗教的態(tài)度做出明顯的改變。“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chuàng)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這是馬克思帶有辨證思維的對宗教存在的審視,也是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宗教、國家、商品等被人創(chuàng)造的東西,最終卻站在了人的對立面,異化為控制和剝削人的力量。
在《關于伊比鳩魯哲學筆記三》中,馬克思提到“對他來說什么是善和惡,那么除此而外這種恐懼和這種希望究竟從何產生呢?在這一方面,神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集經驗惡行的一切后果之大成的共同體”,這里馬克思徹底批判“神”這一概念,神不是什么美好事物之父,不是一切善的主宰,它只是來自于人們對于種種惡行后果的恐懼,就像天主教教義中的“七宗罪”及其后果的規(guī)定,讓人們恐懼自己會受到的懲罰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宗教的這種功能,在社會發(fā)展中被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賦予合理性與合法性,淪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生存的具體現實以及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生存處境,認識到“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要求拋棄關于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边@是馬克思對宗教批判思考后,認為人類具有徹底解放自身,回歸自身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因此要求人民不要被宗教遮蔽了雙目,要真實的認識自己在現實生活的處境,不要將宗教作為自己精神世界的鴉片,以求得虛幻的安寧與幸福。
(二)馬克思對宗教關于“人”的理解的批判
宗教教義中,明顯的共同體點就是宣稱神創(chuàng)造了人。以基督教的《圣經》為例,《創(chuàng)世紀》中描繪的是神用六天時間創(chuàng)造世界,包括人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并宣稱因亞當和夏娃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而使人類背上了原罪,必須接受基督教教義的洗禮才能最終獲得救贖,離開苦難,到達天堂。在這樣的宣揚中,人們自然認為上帝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以耶穌的救贖和給予的啟示為中心。在上帝面前,人擁有選擇是否相信的權力,這也是人是否能獲得救贖的關鍵?;浇探塘x中,亞當與夏娃的結合組成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單元,以此為基礎在慢慢發(fā)展成了一個復雜的群體。人類群體的不同組成部分處于各個層次,相互之間有著聯系并產生著作用。這就是基督教所認為的世俗社會,與宗教中所構成的精神社會是相對立的。由上帝創(chuàng)世紀開始,人類的命運由上帝造人開始,人類的終結在于被上帝拯救,最終進入天國,此時,人類的罪才得到最終的救贖,才能最終擺脫苦難。因此,基督教認為,人類通過死亡可進入永恒的極樂天堂,這是人類整個贖罪過程的終極目的。
而馬克思對于人的理解,關注的并不是抽象出來的、純粹理性的人,而是真正的、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人在物質和精神各方面都有有著諸多需求,是活生生的,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必須從事一定社會活動和勞動生產活動的主體,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是由神創(chuàng)造的,恰恰相反是人創(chuàng)造了神,神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異化。馬克思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矛盾運動來神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異化,深刻揭示“人間的力量”采取“超人間的力量形式”進行統(tǒng)治人類思想的邏輯和歷史必然性。
三、宗教批判思想的當代意義
(一)平衡理性與信仰的內在張力
在哲學史的各個發(fā)展階段,理性與信仰都處于緊張和對立的關系中,而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理性與信仰的內在統(tǒng)一。在當今科技理性與商業(yè)資本雙重壓榨的時代,如何擺脫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思維,平衡理性與信仰的內在張力,對于重塑當代的信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理性與信仰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首先體現在二者的相互區(qū)別的差異性。理性的絕對權威在啟蒙運動中得以彰顯,即便在當今時代被科技理性與商業(yè)資本所遮蔽,但其內在的本質并沒有就此而隱匿起來。就其根本而言,具有否定精神與批判精神的理性,意味著反思、追問以及懷疑。信仰則是代表人們對神秘色彩的敬畏和對權威的虔敬,信仰始終以彼岸的、終極的意義指向,以人類超越自然的、超乎經驗的精神來確證人的現實存在意義。理性與信仰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其次還體現在二者的相互交織的同一性。就理性的本質而言,這種依靠邏輯推演形式而進行的理性,并不是僅僅固守于否定與批判的理論之中,而是以否定與批判為中介,在更高的層面實現對自我、對對象的肯定。這種對自己、對對象的肯定,既包含了主體對自然界的期許,同時也暗含了對主體自身的關注。馬克思撕毀了信仰本身的宗教神秘色彩,披露了神圣形象與非神圣形象中關于人的自我異化,其所欲求確立的就是人的主體性地位,所要實現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理性與信仰都具有終極關懷的性質,而且這種終極的關懷,都體現為對人本身的關注。真正的理性通過自我否定為信仰確立基礎,而真正的信仰又反過來對理性內在地超越。
(二)實現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按照社會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來看,宗教的作用并沒有從根本上發(fā)生變化。在“對人的依賴”的封建社會中,人們對于權威的臣服是符合當時落后的生產條件的,但是過于苛刻的生活條件,同樣會引發(fā)底層人民的反叛,這時候為了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基礎,宗教式的信仰被賦予了絕對的實體性力量,從精神上杜絕人的反抗斗爭欲望。這種情況下,無論對個體還是共同體而言,人們都越發(fā)被鉗制于傳統(tǒng)宗教思想的宰制之中。
當今的社會正處于“對物的依賴”的發(fā)展階段,人們的個體意識正在從被遮蔽的主體意識中發(fā)展出來,也漸漸地醒悟到了人的個體的自由個性。然而,在商業(yè)資本與科技理性的雙重壓榨之下,伴隨虛擬的、欺騙的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個體主體的信仰精神也正在從崇高走向世俗。人們不再因權威式的宗教而被迫臣服,人們不再因神秘式的宗教而隱匿自己的個性,相反,人們開始以理性的邏輯推演取代信仰的超邏輯體驗。如許,人們的信仰也將愈加傾向于人的私人個性,并外加于當今社會現狀,人們對于公共的社會生活的冷酷無情,使得信仰呈現內在化與邊緣化的趨勢。然而,馬克思認識到,作為具有自然生命與超自然生命的人,不僅是以自己為根據的個體性存在,也是以社會為根據的社會性存在,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信仰的缺位所引起的個體與社會的沖突,會隨著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周坤.馬克思的宗教批判及其當代意義[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4]石鈺.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7.
[5]加潤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奠基之作——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宗教觀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4(6):22-38.
[6]何廣平.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當代價值[J].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11.
[7]唐曉峰.馬克思主義宗教批判理論及其對當代無神論教育的啟示[J].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9(1):34-47.
[8]李玲娟.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及當代價值[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7(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