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欣
[摘 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駐村工作隊是推動扶貧政策落實的重要一環(huán),其執(zhí)行情況直接影響著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成效。通過文獻分析法和田野調查法,對N縣四個駐村工作隊扶貧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在精準扶貧視角下,貧困村和面上村駐村幫扶的差異明顯。工作隊受縣級政府、派駐單位、自身條件等影響,導致貧困村和面上村駐村工作的重心不同。針對這些因素,提出了合理分配扶貧資源、提高重視程度、保證工作隊穩(wěn)定性、健全扶貧培訓機制四個方面的對策。希望能為提高駐村幫扶成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貧困村;面上村;駐村工作隊;幫扶差異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1.1 研究意義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思想。2014年初,中央提出要健全干部駐村幫扶機制,建立駐村工作隊(組)制度。2017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為解決駐村幫扶中選人不優(yōu)、管理不嚴、作風不實、保障不力等問題,出具指導意見。
從基層實踐而言,駐村工作隊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最終執(zhí)行者,駐村效果和幫扶方式,直接影響著扶貧成果和脫貧成效。雖然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關于駐村幫扶的規(guī)章制度,但主要針對貧困村,涉及面上村的較少。本文對兩類村的幫扶差異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縮小差距,整體推進駐村幫扶工作。
1.2 文獻回顧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駐村幫扶工作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時,也出現了部分問題。許漢澤、李小云從多元主體間的互動進行分析,發(fā)現駐村幫扶存在雙重結構性的限制與排斥。謝小芹通過對“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接點扶貧”,作者認為“接點扶貧”雖具有很好的效果,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治與地方治理,需要進行“接點再造”。覃志敏、岑家峰發(fā)現駐村幫扶基本主導了村莊的治理,呈現出高度的非制度化特點,村莊對駐村干部具有較高的外部依賴性,對村莊的內源發(fā)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上述學者的研究對我們進一步了解駐村幫扶工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不難發(fā)現,這些研究樣本選材都是貧困村,基本忽略了面上村的存在。
2 研究對象
至2018年,N縣貧困村全部退出,累計減少貧困人口99187人,貧困發(fā)生率由13.6%降至0.6%。全縣未脫貧人口4668人,這些未脫貧人口中,低保、孤兒、困境兒童2088人,占比44.7%,整戶缺少勞動能力的531人,占比11.4%,剩余貧困人口脫貧、已脫貧人口的穩(wěn)定脫貧依然十分艱巨。因此,N縣派駐了331個扶貧工作隊到119個貧困村和212個貧困人口集中的面上村進行駐村幫扶。本文調查的4個縣級駐村工作隊,分別位于N縣東南西北4個方位。其中,兩個貧困村工作隊:紀委派駐的X村、公安局派駐的L村;兩個面上村工作隊:財政局派駐的Y村、巡察辦派駐的T村。4個村以農業(yè)為主,貧困發(fā)生率1%左右,基本上代表了N縣,甚至也可能是華中地區(qū)丘陵地貌的典型村落類型。在我們走訪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貧困村的駐村工作隊是扶貧的主要力量,對農村的扶貧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而面上村的扶貧工作則主要靠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大多扮演著監(jiān)督、協(xié)助的角色。接下來我們將從工作隊實施的幫扶措施,來尋找造成差異的因素。
3 幫扶措施差異性研究
通過查閱4個駐村工作隊的年度總結、扶貧政策幫扶臺賬以及實地采訪發(fā)現,扶貧工作基本集中在:基礎設施、產業(yè)扶貧、生活保障、其他措施四個方面?,F整理各村幫扶措施如表1所示。
3.1 共同點
從表1可以看出,貧困村的工作隊參與了村里大量的扶貧工作,而面上村的工作隊只參與了一小部分任務。其中,n、r、s、t、u、z6項全部參與。X鎮(zhèn)扶貧站工作人員告訴我們:
村干部年紀大、學歷低,大多不會使用電腦,像社會扶貧網、電商扶貧等和網絡相關的工作,根本做不來,幾乎都是由工作隊承擔,要是沒有工作隊,就由鄉(xiāng)鎮(zhèn)安排人員負責。四類對象清理、人員動態(tài)調整是扶貧的重點工作??h扶貧辦、工作隊、鄉(xiāng)鎮(zhèn)、村兩委等相關單位都會參與,確保不漏一人,不錯一戶。(20190806,X鎮(zhèn)扶貧站工作人員)
n、r、s三項,雖然工作隊都參與了,但貧困村和面上村的主導權不一致。貧困村由工作隊確認上報人員名單;面上村以村為主導,工作隊監(jiān)督的形式開展。Y村工作隊隊長解釋:
我們今年3月才被派駐過來,對村里的情況都不太清楚,也不敢隨便亂報名單數據,基本上都是以村里提供的為主。但多少也參與進去了,對名單上的人員進行了初步核實。(20190806,縣財政局駐Y村工作隊隊長)
通過訪問,我們發(fā)現工作隊在村莊與扶貧戶直接對接的事項上,都會參與進來,保證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實施。但貧困村和面上村的工作隊參與形式不同。貧困村較為強勢,相關扶貧工作以工作隊為首,村兩委為輔;面上村工作隊則以監(jiān)管為主,村兩委在扶貧工作中占據主動權。與之相反的,在b、o、p、q、x5項扶貧任務上,工作隊都未參與。其中,x屬于村內事務,b屬于公共服務,o、p、q是普惠性政策。從N縣扶貧辦得知,住房、教育、醫(yī)療等貧困戶脫貧的硬性指標,需要保證100%全覆蓋的,多由政府直接負責。
3.2 不同點
雖然①全部屬于公共服務,但需要政府主導,X、L兩個貧困村的工作隊或多或少地也參與其中。L村的工作隊表示,“凡是涉及貧困戶的工作就要管,電沒管是因為來的時候村里就已經通上電了”。就基礎設施一事,我們也采訪了面上村T村的工作隊,得到答復如下:
項目是村里去跑的,只要立項合理、可操作性強的項目,走流程一般都沒問題,相關部門會審核的。我們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也會查找村里的項目,看是不是為了套取資金虛報的。紀委、巡查辦的村決不允許犯這種原則上的錯誤。但是像村里申請的古村落建設這類項目,我們不是專業(yè)人士,也插不上手。(20190807,縣巡察辦駐T村工作隊隊員)
L村和T村的工作隊對村里的基礎設施項目態(tài)度完全不同。L村是保姆式,而T村則屬于放養(yǎng)式,甚至還因為職業(yè)習慣,對村里的項目進行了一輪督查。2018年,基礎設施方面,L村共爭取約180萬元資金,T村僅投入85萬元。為此T村的前任工作隊解釋道:
縣里的扶貧資金都是向貧困村傾斜的,面上村的資金少。再者T村本來就是面上村,基礎設施較完善。貧困村這幾年扶貧力度大,有的比面上村要搞得好,但在扶貧以前,面上村整體比貧困村好很多。(20190807,農機局駐T村前工作隊隊長)
產業(yè)扶貧方面,縣級政府對貧困村的政策傾斜更為明顯。g、k、l3項Y村和T村沒有安排。據悉,光伏發(fā)電、電商扶貧由縣級政府統(tǒng)一部署,要求貧困村全覆蓋,而面上村則是自主申請。扶貧車間雖然也是各村自主申請開辦,但必須要有產業(yè)項目。Y村的種植業(yè)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如烤煙等較少,是典型的農業(yè)村,村集體合作社也沒有實質運行,不符合條件。T村雖發(fā)展了種養(yǎng)殖業(yè),但主要以種養(yǎng)殖大戶為主,私人性質偏多,因此也沒有申請。L村申請了扶貧車間項目,目前未開工。X村由于有小籽花生和手工紅薯粉兩個特色產品,在工作隊駐村后,通過扶貧車間擴大規(guī)模,進行深加工包裝成商品,提高附加值。利用電商扶貧擴大銷售規(guī)模,拓寬銷售渠道,帶動村民增收。
其他方面,如:v、w與各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相關。Y村由于沒有山林,不存在生態(tài)補償一說。環(huán)境治理主要是農村廁改、易地搬遷復墾工作,農村廁改涉及非貧困戶,由村兩委主要負責。易地搬遷人員多集中在交通不發(fā)達、地理環(huán)境惡劣的貧困村,面上村搬遷較少。
4 結論與討論
4.1 幫扶差異的影響因素
4.1.1 扶貧資源分配不均
貧困村與面上村駐村工作隊幫扶差異與扶貧資源的分配關系密切。政府在財政預算、資金撥付時更傾向于貧困村,使得貧困村的工作隊更容易獲取相關資源,資源項目越多,給村里帶來的利益越多,扶貧的效果也就越好。然而過多的扶貧資源向貧困村傾斜,會導致面上村發(fā)展緩慢,造成農村社會發(fā)展的另一種不平衡。雖然在短期內能讓貧困村迅速發(fā)展,但如果沒有產業(yè)的支撐,脫貧就是空話。如L村工作隊,雖然為村里爭取了大量的項目,但由于沒有強力的產業(yè)項目做后盾,目前在4個村的貧困發(fā)生率是最高的,工作隊一旦撤出,很容易造成后繼乏力。
4.1.2 幫扶單位重視程度不一
幫扶單位對貧困村的重視度往往大于面上村,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力度與幫扶單位的重視程度直接關聯。我們在走訪中發(fā)現,貧困村的工作隊大多與原單位脫鉤,能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為村里爭取項目資金,提供人力、物資等,村干部對其也就更尊重,也更容易得到村民認可。而面上村,由于單位不重視,有的工作隊長由貧困村工作隊長兼任,有的駐村工作隊員除了扶貧任務,還要兼職原崗位工作,分身乏術,不能了解貧困戶的真實情況,無法為村里及村民解決實際問題,往往不受待見。
4.1.3 工作隊變更頻繁
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工作隊駐貧困村的單位基本上較穩(wěn)定,對幫扶村的問題和情況相對熟悉。而面上村的幫扶單位經常變動,鎮(zhèn)情、村情都要重新了解,不利于扶貧工作的持續(xù)開展。2019年N縣派駐工作隊的114個面上村中,除去12個由鄉(xiāng)鎮(zhèn)自行幫扶的以及新增的42個縣級單位幫扶村,在原有的60個縣級單位幫扶的面上村中,僅15個村的幫扶單位沒有變動,其他45個面上村的縣級幫扶單位都進行了更換,調整率達75.%。119個貧困村中,變更幫扶單位的村共計12個,調整率僅10.08%。除了幫扶村的變動,面上村的工作隊人員大多也都隨著換村進行洗牌。
4.1.4 工作隊人員結構不合理
N縣縣直單位,常常要承擔一拖二或者一拖三的任務,即幫扶一個貧困村和兩、三個面上村。往往優(yōu)先選派有農村工作經驗的老手駐貧困村,選派年輕干部到面上村。年輕干部大多沒有農村生活經歷,雖然進駐到條件相對較好的面上村,但很難融入農村社會,扶貧工作難以開展。
4.2 對策建議
4.2.1 合理分配扶貧資源
在扶貧過程中,資源的分配,大多是由領導主觀判斷,難免會造成浪費,無法達到效益最大化。政府應當根據貧困村和面上村的人口、資源、產業(yè)等情況,合理規(guī)劃扶貧資源的分配,建立資源分配機制,保證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加大對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使工作隊將重心從跑項目改善基礎設施轉移到跑產業(yè)增加農戶收入上來,增強“造血”功能。
4.2.2 提高重視程度
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對貧困村和面上村要一視同仁,積極開展幫扶工作。幫扶單位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條件,保障駐村工作隊的各項待遇,幫助隊員克服扶貧工作中的困難。駐村工作隊要嚴格按照駐村幫扶制度執(zhí)行,與原單位脫鉤,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
4.2.3 確保工作隊駐村的穩(wěn)定性
一是堅持“大穩(wěn)定、小調整”的原則。二是做好交接工作。工作隊也要主動交接,將所駐村的村情民情、資金使用情況、項目建設進度、工作規(guī)劃等一一總結歸納,供新駐村工作隊參考。新接替的工作隊,在確保穩(wěn)定交接的基礎上,要根據前人的經驗,認真總結分析,制定承上啟下的工作方案。
4.2.4 建立健全扶貧培訓機制
進行任前培訓,幫助工作隊提前了解相關政策、工作要點、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便與村民溝通,更好地融入到駐村工作中來。
[參考文獻]
[1] 劉偉,邊東東.產業(yè)扶貧政策的實踐邏輯——對B縣四個駐村工作隊的比較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9(02).
[2] 楊韶輝.河北省駐村工作隊幫扶措施差異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3] 許漢澤,李小云.精準扶貧背景下駐村機制的實踐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J縣駐村“第一書記”扶貧為例?[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03).
[4] 覃志敏,岑家峰.精準扶貧視域下干部駐村幫扶的減貧邏輯——以桂南s村的駐村幫扶實踐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7(01).
[5] 謝小芹.“接點治理”:貧困研究中的一個新視野——基于廣西圓村“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基層實踐[J].公共管理學報,2016(03).
[6] 馬文東.關于推進駐村幫扶工作的幾點思考[J].發(fā)展,2017(04).
[7] 王曉毅.精準扶貧與駐村幫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