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臥碌碡

      2019-02-14 16:58:52相金玉
      西部散文選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碌碡肚里干糧

      早些年,河湟農村秋收打碾結束的一天,都要“臥碌碡”——

      碌碡哥,

      你孽障!

      我孽障!

      牛糞粘在你身上,

      衣子揚在我身上。

      輾下糧食交公糧,

      輾下豆兒驢吃上……

      在老人的帶領下,人們舉行“臥碌碡”儀式,稱呼辛苦打碾糧食的石滾——碌碡為“碌碡哥”,感謝他幫助人們完成了秋收,讓人們又一次收獲了延續(xù)命脈的糧食,向他訴說心里話:“碌碡哥,為了讓種下的糧食顆粒歸倉,你很辛苦,我們也很辛苦。你被牛拉著一遍遍滾壓地上的青稞、小麥、碗豆,牛糞粘在你的身上,麥衣草揚在我們身上。打碾出的糧食我們上交公糧,打碾出的碗豆我們作飼料喂驢馬……”

      人們虔誠地在碌碡前煨桑、焚香、祭祀,為“碌碡哥”奉上剛出鍋的油攪團。

      “臥碌碡”的習俗,旨在感謝碌碡為糧食豐收付出的辛勞。儀式結束,人們取下放在碌碡兩邊的木條——棋,打碾時連接碌碡和牛的工具——抱枷,讓“碌碡哥”安心“休息”,等待來年秋收,再為人們出力。歷經秋收打碾辛勞的人們則相聚在一起,吃油餅、攪團,喝青稞酒,共同慶祝又一年糧食的豐收。

      不知道“臥碌碡”這種儀式起于何時,聽奶奶說起這一習俗時,我心中充滿敬畏:為養(yǎng)活河湟人民的青稞、燕麥、小麥、碗豆、蠶豆,也為這方土地上淳樸的人們:他們感恩幫助人類生產生活的萬事萬物,哪怕它僅僅是一條用石塊鑿成的碌碡。

      打聽了許多人,只有少數人知道“臥碌碡”的習俗,他們只知道“臥碌碡”就是打碾結束的最后一天,為了表示慶祝,大家聚會吃喝一頓,很少有人知道“臥碌碡”還有祭祀碌碡的環(huán)節(jié),想必這一環(huán)節(jié)很早便已經消失了。

      東峽的梅姑姑說,碌碡在農村都不好找了。以前人們把碌碡駕在牛后面打碾糧食,后來駕在拖拉機后面打碾糧食?,F在打碾,誰還用碌碡?。扛钐镞B鐮刀都不用了,叫了“聯合收割機”,一畝地不到二十分鐘就收割完了,不但田收割完了,糧食也一次性處理好了,只管用袋子裝糧食就好,費用就四十塊錢!現代農業(yè)技術讓“碌碡哥”退休了。

      崗沖的林老師告訴我,那時候有“臥碌碡”的習俗,還有“臥鏵”“臥鐮刀”“臥車”的習俗。“臥”在這里有“休息”“停止”之意,說“窩”也不錯,有將農具收藏起來的意思。他說春耕時,犁完地,要“臥鏵”,秋收時,收割結束,要“臥鐮刀”,用車運完莊稼捆子,要“臥車”,打碾結束“臥碌碡”,這是農民樸素的感恩方式。

      隨著現代農業(yè)機械的出現,鏵、鐮刀、碌碡也正在退出農民的生活。我問婆婆有關“臥碌碡”的事兒,婆婆說她記不得了。可她說起了老家互助當年種的青稞品種“白浪沙”。這名字如此浪漫、文雅,很喜歡。聯系《瓦藍青稞》的作者祁建青老師,問他當年互助是否真有一種叫“白浪沙”的青稞品種?祁老師說,不叫“白浪沙”,叫“白浪散”!是當年互助青稞的主打品種。

      梅姑姑說,青稞種得晚,成熟早,特別適合在冬春長、夏季短、氣候寒冷的大通東峽腦山地區(qū)種植。上世紀七十年代,東峽老家曾經從互助換來“瓦藍”“肚里黃”“麻青稞”等青稞品種在當地種植,收成最好的是“肚里黃”和“麻青稞”。她說“肚里黃”青稞長得可真“丑”哇!個子太小,仿佛嬰兒,被人們稱為“月娃娃”,成熟收割時,人們蹲在青稞地里,腰要躬得低低的,鐮刀才能順利收割到他們??稍跂|峽地區(qū)種的青稞品種就數“肚里黃”產量最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聯產承包責任制剛剛實行,當教師的姑父從城里買來化肥,首次在自家“肚里黃”青稞地里施用。那年梅姑姑家的“肚里黃”豐收了,畝產青稞五百斤!人們奔走相告:“馬老師家的青稞成下了!”

      梅姑姑說生活困難的時候,家里只吃青稞面,有時候吃“黑燕麥”炒面,很少吃小麥面——白面。來客人時,家中要做兩鍋飯,一大鍋青稞面飯,一小鍋白面飯。青稞面飯由家里婦女小孩吃,白面飯端到“大房”里,讓坐在炕上的客人和老人吃。干糧也要烙兩種:一種青稞面干糧、一種白面干糧。白面干糧留給客人、老人和病人吃。家人大部分時間都吃青稞面干糧。能吃到是白面干糧,是孩子們驕傲和自豪的事情。為了改善生活,主婦們有時會烙一種白面和青稞面摻在一起的干糧,稱為“轉包城”。

      很多年過去了,不知道大通東峽、向化地區(qū)現在還種不種青稞。我在東峽出生,又在向化工作過,便在微信中喊東峽的親戚、向化的鄉(xiāng)親,問他們現在還種不種青稞?都種什么品種?不久,東峽克麻的親戚說已經有好幾年不種青稞了;向化立樹兒村的張尕福說已經不種青稞了;向化將軍溝村的張成金說將軍溝還種青稞,主要品種是“肚里黃”和“白青稞”;向化驛卡村的宋忠錄說驛卡還在種青稞,但不是很多,什么品種的他還說不上。

      這些年大通地區(qū)氣溫一直在上升,腦山地區(qū)播種的時間和川水地區(qū)的播種時間已經相差不多了,相比青稞,小麥的產量更多、磨出的面粉更加爽口,這可能就是東峽、向化地區(qū)青稞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的原因吧??墒乔囡谌藗兩钭罾щy的時候,給養(yǎng)著人們的生命,是我們萬萬不能忘記的糧食品種。

      東峽地區(qū)種植“白阿脖”、“紅阿脖”、“尕老漢”等小麥品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逢豐收年,“紅阿脖”畝產二百多斤、“尕老漢”三百多斤,打出的麥粒飽滿,磨出的面很白,做出的飯很香;洋芋品種有“深眼窩”、“紅洋棒”、“白洋棒”、“牛踏扁”等,下種時種三袋四袋,豐收時最多能起出二十幾袋。

      那時候,中秋節(jié)之前,莊稼尚未完全成熟,面柜里的面卻所剩無幾。人們選取小部分成熟的青稞或小麥收割,然后“盤場”——整理出一片打碾場,把這部分糧食率先打碾磨面,以度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日子。這場最先的打碾活動被稱為“碾花場”!勤勞的農村婦女們用“碾花場”打出不多的“新面”給家人做飯,蒸月餅、面桃——過“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真正等待糧食全部成熟、完成收割打碾,要到農歷九月,甚至十月。

      也有人家并不“碾花場”。“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們選取已經成熟的少部分莊稼收割下來,并不打碾,而是把它們鋪到火炕上燙干,在石滾、門檻、臺階上使勁摔打,讓糧食顆粒脫離秸桿和麥衣,再經簸、篩、揀等環(huán)節(jié),收拾出干凈的糧食,磨面食用。

      “你說的那都是以前的事了!現在種地上化肥,糧食品種好,去年,我家小麥畝產上八百斤了!種田、收田都是機械化,哪還有“臥鏵”“臥碌碡”“碾花場”那些啰嗦事呀。連交公糧的事情都過去好多年了,現在,別說是給國家上糧納草,國家每年倒給我們這些種地的人發(fā)補貼哩!”朔北阿家堡的阿姑父說,“吃青稞面已經是養(yǎng)生保健了,我們這里不種青稞好多年,想吃點青稞面還找不到呢!”他笑起來。

      解放初期,大通農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青稞、大麥、玉麥、黑燕麥,現在小麥成為這里的主要糧食作物,以前用來磨制炒面的玉麥、黑燕麥,已經很少有人種了。星移斗轉,時光變換,以往人們要去山林田野挖掘采擷的當歸、羌活、黨參、柴胡……這些中藥材堂而皇之種進田地,成為發(fā)展群眾經濟的有效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yè)現代化迅速發(fā)展,糧食產量大幅增長,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勞苦功高的碌碡、鐮刀、青稞……它們在慢慢退出我們的視界,“臥碌碡”“碾花場”的日子一去不回。高高興興奔小康的同時,讓我們把那種感恩的情懷傳承下去吧!感恩給予我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安康祥和的萬事萬物!敬畏他們!珍惜他們!

      (相金玉,女,青海大通人,大專學歷。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西寧市作協(xié)副主席。有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發(fā)表于《青海湖》《西藏文學》《雪蓮》《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部分作品收入青海地區(qū)文學類書籍。)

      猜你喜歡
      碌碡肚里干糧
      漂浮的碌碡
      遼河(2023年12期)2023-12-25 05:23:09
      一袋干糧
      無花果
      一袋干糧
      臨時改變
      讀《六尺巷》有感
      落寞的碌碡
      支部建設(2016年24期)2016-07-05 15:06:06
      SPC在壓縮干糧菌落總數監(jiān)測過程中的應用
      食品工程(2015年3期)2015-12-07 10:20:53
      舞蹈隊來了個男教練
      北方作家(2014年6期)2014-07-10 12:22:07
      大海肚里全是魚
      庄河市| 出国| 阿克| 新郑市| 安康市| 迁安市| 江陵县| 万荣县| 望江县| 汪清县| 手机| 营口市| 黄龙县| 马山县| 武陟县| 鞍山市| 遂溪县| 张家口市| 开封县| 丹巴县| 武陟县| 霍邱县| 天柱县| 乌拉特中旗| 宝应县| 阿克苏市| 鲁甸县| 普定县| 沛县| 滁州市| 昭通市| 丹阳市| 达拉特旗| 柘城县| 宝坻区| 新化县| 平阴县| 蒲城县| 永昌县| 合山市|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