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葉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起于北宋、發(fā)于明清,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在歷代紫砂藝人和無數(shù)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下,融合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完善其工藝,逐漸形成了精彩紛呈的造型藝術體系,成為集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于一體的紫砂作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之林獨樹一幟。
宜興紫砂壺題材豐富,從光器、筋紋器到花器,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豐富,或以自然界中的花草蟲鳥為原型,或以簡單的幾何形體為型,泥料、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圍繞著作品的主題進行構思,使作品形神兼?zhèn)?,表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意蘊。藝術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無論是傳統(tǒng)詩詞書畫的創(chuàng)作,還是紫砂壺等各類工藝品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大自然給予的靈感,大自然豐富多彩,充滿了無限的生命,紫砂藝人從自然中汲取靈感,采用提煉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寫實與寫意相結合,或以自然事物作為器身,或采用鏤、雕、塑等裝飾技法選取自然事物作為紫砂壺的某個部位,融合了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紫砂壺“蓮保平安”(見圖1)以自然中的蓮花為創(chuàng)作題材,采用光器與花器相結合的表現(xiàn)技法,將蓮花作為裝飾點綴于壺身,使作品既有光器的簡約,又有花器的優(yōu)雅生動,獨具自然意趣?!蔼殣凵徶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中國人愛蓮歷史由來已久,南北朝以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以蓮花為題材的工藝品與文化作品層出不窮,在紫砂中也總能尋得蓮花的影子,它婀娜多姿的形態(tài)和美好吉祥的寓意,給紫砂也增添了獨一份的美好。紫砂壺“蓮保平安”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呈扁圓形,飽滿圓潤、鼓腹突出,整壺由曲線勾勒而成,注重線條的運用和變化,線條柔和流暢、一氣呵成,給人以優(yōu)雅之感;壺底為平足,穩(wěn)定地立于平面,莊重敦厚,契合圓器“圓、穩(wěn)、勻、正”的造型特點;肩頸過渡自然柔和,頸部內收;圓形平蓋為壓蓋形式,與壺身貼合緊密,通轉流暢,渾然一體;壺流為一彎流,從壺身蓄勢而出,轉折柔和有度,壺流造型以荷葉為原型設計而成,蜷曲的荷葉包裹著壺身,葉脈清晰、與壺身銜接自然;圈把婉轉于壺身一側,自然上承,流、把相輔相成,提攜了整壺的氣勢,別有意趣;壺鈕為一朵立體的蓮花,位于蓋面中央位置,蓮花造型栩栩如生,一片片的花瓣自然包裹,具有層次感,優(yōu)雅生動,可謂點睛之筆,將蓮花的高潔之美詮釋得淋漓盡致,靈韻呼之欲出,蓋面上飾以一片碩大的圓形荷葉,荷葉邊自然蜷曲,形態(tài)優(yōu)雅自然,荷葉承托起美麗的蓮花,給人以“清水出芙蓉”的韻致。此外,壺身采用貼塑的裝飾技法,以同色泥料將蓮塘美景飾于其上,立體生動,讓人聯(lián)想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給人以美好的遐想,讓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此壺造型精巧、結構比例和諧自然,構思巧妙,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富有田園情趣。
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盛夏時節(jié),一城煙雨過后,蓮從容地綻開,開在了幽寂的水池,開在了瀲滟的心田。她的那種靜寞之美透著涼薄,那種淡然之情飽含著某種禪意。蓮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高雅、潔凈的理想人格追求,蓮花與佛教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傳說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jīng)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蓮花清凈的氣質與佛教相契合,又因蓮花與佛教的特殊關系,中國傳統(tǒng)民間有“蓮花保平安”一說,寄托著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世上,梅花貞潔,傲霜斗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jié),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tài)。而我佛祖卻獨自鐘情于蓮花,蓮花生于淤泥卻保持清潔綻放于水面,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生活在這喧囂的世間,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煩惱,有自己要面對的人生難題,偶爾有誘惑,偶爾遇困境,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保持內心的堅定才是收獲人生幸福的秘訣。“蓮保平安”體現(xiàn)了中國人追求一生平安的吉祥意識,此壺以蓮花元素體現(xiàn)了這一意識,既增加了作品的自然意趣,又提升了整壺的文化意境,給人以藝術的想象空間。
紫砂壺有著神秘的文化色彩,發(fā)展至今它已經(jīng)不僅是簡單的實用器,人們越發(fā)注重它的文化性能,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在形態(tài)之外讓人產生情感和精神的共鳴,給人以心靈的慰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瑰寶。身為一名當代手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更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積累文化知識,為作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