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蜀炎
所謂“一局走殘皆破眼”。許多改變歷史的揪心事,往往如此。
唐五代有個著名的故事“三矢之誓”。晉王李克用在亂世爭霸中與三個仇敵結(jié)下很深的梁子,于是臨死之前交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讓其發(fā)誓必報遺恨。李存勖不辱父命,用十五年時間完成了三誓,斬殺仇人并獲其疆域,一度成為五代十國時的中原霸主。充滿諷刺意味的是,僅三年后便劇情反轉(zhuǎn),這位一世之雄竟死于叛變舊部之矢。
后來,歐陽修將其歸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典型,并逐一列舉了諸多驕奢淫逸、忌殺功臣等“昏君”之“標配”。但毫無疑義,炫功傲武、驕慢自大乃是其敗亡的最重要原因。每打勝仗,他總是酩酊大醉地舉手狂言:“吾于十指得天下?!备S其征戰(zhàn)沙場的部將聞后寒心而議:“矜伐如此,則他人皆無功矣?!?/p>
“形為神之役”。驕傲這個玩意兒,與本事大小無關(guān),只是一種自我膨脹的心態(tài),說透了是在自己哄騙自己。如羅素所說的:“先在下意識中欺騙自己,然后又想象自己既誠實又有德?!苯o自己鼓勁勵志,昂揚豪情壯志、揮灑陽剛之氣是一種積極的進取之態(tài)。但這志這氣講的是凝在骨子里的精氣神、是攢聚在胸懷中的心勁,而不是用來唬人壯膽的。不論用什么方法吹鼓起來的皮囊軀殼,在他人眼中終歸是個笑話,一戳就破。
清代學者戴震所說的“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就是這個道理。說實話,倘若一個小人物不知天高地厚地自我吹噓,立馬有人當頭棒喝或涼水潑下。但遇到位高權(quán)重且顢頇驕橫者,則無人敢攖其虎須,只能是集體忽悠之?!秴问洗呵铩防锏凝R宣王向來自詡武功蓋世,盡管他用的那弓不過三石(古代計算拉開弓弦所需要的力量),可所有文臣武將在他面前都裝模作樣地只能拉開一半,然后氣喘吁吁地說:“九石之弓除了大王誰拉得開呢?”一“蔽”到死,齊宣王都以為自己的是九石弓,終“為天下笑”。
話再回到李存勖,要說此人還算得上是“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悍將,有幾分恃功之傲尚在情理之中,可有一些豪門士族,僅僅仗著自己的出身血統(tǒng),便身無寸功而褻慢天下。唐代中原有五個大姓是公認的世家望族,除了他們幾家的門第之外,滿天下誰都跨不進門檻,就連皇帝家選兒媳都愛理不理。所謂“名門不納李氏”,原因就是嫌唐高祖李淵出生在夷狄之地,有鮮卑血統(tǒng)。這些豪門有著足夠的倨傲和派頭,但卻沒有護衛(wèi)國家甚至自家名門血脈的本領(lǐng)和能力,結(jié)局令人徒增痛惜。唐末,曾為望族家傭的亂世軍閥朱溫,在白馬驛將數(shù)十名門第高貴的朝臣官員盡數(shù)斬殺,拋尸黃河,300多年的大唐朝歷史日落于斯……
尼采說過:“謙遜基于力量,高傲基于無能?!笨茖W研究證實,一萬年來動物基本習性沒有變化,但人類卻變得越來越理性。這種理性的重要標志就是人類懂得和選擇了合作,并通過越來越緊密的合作使人類有了越來越快的進步。而成功的合作總離不開謙遜、寬容、尊重、善良……這些體現(xiàn)著理性的品格與素質(zhì)。換言之,狂傲自大、自命不凡等毛病,只能證明你還沒有完善成為一個現(xiàn)代的理性人。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歷史上因驕傲而放縱、因放縱而衰亡仿佛是一種魔咒,多少人物江山,今天讀史依然唏噓不已。美國認知學者萊考夫有個說法,每個人都有某種塑造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結(jié)構(gòu),如同一個框架頑固地制約著人的認知。如果這個框架與事實不相吻合,人總會下意識地拋棄或遮蔽事實,以維持和保留這個框架。顯而易見,所謂魔咒,其實就是陷入了這個認知框架。
據(jù)說這是一種很難改變的認知框架,但我記得孟子說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薄鰧W問沒有別的,把失去的真心本性找回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