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滕彥橋,馮宜蒀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甘肅 蘭州市 730000)
關于急性腰痛,這種疾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多發(fā)急癥,以腰部疼痛為主要狀況,一般使用一些消炎的口服藥物進行質量,但是對這種疾病治療效果不是很好,還會帶腸胃帶來一定副作用,采取腕踝針配合中醫(yī)特色護理方式進行治療能夠很好的緩解患者腰部疼痛的癥狀,大大提升治療效果,患者也沒有酸麻脹痛感受,從而容易被患者接受。
在本研究中選擇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我院康復科接受治療的48例急性腰痛患者,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4例,治療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22-67歲之間,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8.34±2.57)歲,發(fā)病的時間為8 h~23 d,平均發(fā)病時間為(7.00±1.24)d;在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在21-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00±1.24)d,發(fā)病時間為6 h~29 d,平均發(fā)病時間為(8.00±1.56)d。同時急性腰扭傷有15例,腰椎間盤突出有9例,骶髂關節(jié)扭傷有8例,背肌筋膜炎有6例,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有6例,棘上韌帶損傷有2例,梨狀肌綜合征有2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口服復方氯唑沙宗片進行治療,1片/次,3次/d,治療時間為2周。
治療組實施腕踝針與中醫(yī)特色護理方式進行治療,操作如下:
1.2.1 腕踝針操作
選擇雙下5、雙下6當作進針位置,安爾碘消毒針刺部位皮膚,使用長度為1寸的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醫(yī)生使用右手食指、拇指和中指持針柄,左手拇指對針刺點下端皮膚向下輕輕牽拉,促使皮膚緊繃。針體和皮膚之間呈30°角向近心端快速刺入皮膚,進針后放平針身,再把針身沿著皮下緩慢推入,直到刺入皮下22 mm左右,進針操作完成后針柄采用透氣膠紙帶固定,留針1 h,2次/d。
1.2.2 中醫(yī)特色護理方法。
①進針前。對患者能夠承受的疼痛進行了解,在針刺前對患者解釋腕踝針的治療作用,并且告訴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腕踝針只是有一點疼痛,有時候還感覺不到疼痛。②進針時。在進行針刺的時候要先幫助患者進行體位擺放,這樣就能夠促使患者盡可能的放松,僅為方便醫(yī)生進針,在操作腕踝針時要盡可能避免讓患者看到針灸針,就能有效避免患者產生害怕和恐懼的心理。③留針期間。告知患者留針期間盡量少下地行走,如必要下地行走動作需盡量放緩,如果行走活動期間下肢進針點處有疼痛感需告知醫(yī)護人員以便調整針身方向,必要時重新進針。同時指導患者在留針期間進行腰椎功能鍛煉,如拱橋式或飛燕式運動:持續(xù)10~15 s/次,10次/組,每次留針期間鍛煉3組。④取針后。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以久坐和大幅度的彎腰和旋轉,在腰痛有所緩解之后應該適當的增加戶外惠東和腰背肌功能鍛煉,治療時間是2周。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83%,(治愈有15例,好轉有8例,無效有1例)高于對照組的75.00%(治愈有10例,好轉有8例,無效有6例)(P<0.05)。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7.47±1.71,7.25±1.58)、ODI評分(38.25±4.21,36.77±3.2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ODI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治療組的VAS評分(3.18±0.21)、ODI評分(18.21±1.59)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4.81±0.51,20.25±1.84),(P<0.05)。
在臨床上,急性腰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以經脈受阻、氣血瘀滯、氣機不暢、血運受阻為主要病機,可以出現(xiàn)肌肉緊張、腫脹以及疼痛狀況。現(xiàn)在在西醫(yī)中通常采用口服復方氯唑沙宗、雙氯芬酸、曲馬多等鎮(zhèn)痛等藥物為主,但是這些藥物長期服用會對胃腸造成不良反應。而腕踝針療法是一種皮下針刺療法,受傳統(tǒng)的經絡學說、耳針及針刺法的啟發(fā),經過反復實踐而形成的一種新的針刺療法,將其與中醫(yī)特色護理相配合有非常顯著的成效。
在本研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同時治療前兩組VAS評分、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ODI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治療組的VAS評分、ODI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因此在進行急性腰痛治療中,腕踝針配合中醫(yī)特色護理具有非常顯著的成效,能夠大大緩解患者腰痛癥狀,對腰椎功能進行改善,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