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唐高祖李淵原本是大半鮮卑血統(tǒng)的北朝勛舊,跟鮮卑的北周皇室還有親戚關(guān)系。一家子都是武夫,成年男子甚至女子都弓馬嫻熟,領(lǐng)兵打仗,不在話下。
李淵有22個兒子,其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和李元霸,都是原配夫人所生。也就是說,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三人也都隨父起事,個個獨擋一面,能征善戰(zhàn)。后世小說家以及部分史家,把唐朝建立的功勞都歸在李世民名下,顯然是對勝利者拍的馬屁。
李淵建立唐朝,承襲的是隋朝的制度,明顯是學漢人的。這沒辦法,即使是北齊和北周,也得學漢人,原來胡人的制度不適合統(tǒng)治廣袤的中原和江南地區(qū)。其中,預立太子,就是一種標準的漢人制度。只是,李淵家族鮮卑風習仍在,即使是一奶同胞,在爭權(quán)力方面,都不會客氣。
盡管李建成也能打仗,也有功業(yè),但成為儲君,主要還是因為他是長子。這點,在鮮卑人那里其實是不合適的。在草原上,不管可汗有多少兒子,想要爭大位,必須得斗,哪怕斗得你死我活,刀刀見血,也得斗出來。不能像漢人那樣,按照所謂的禮制,走程序登大位。
李淵諸子之中,元霸早死,真正的競爭者,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而李元吉則站在李建成一邊。個個都是開府的戰(zhàn)將,兩大集團,各自有一堆文臣武將,也合法擁有軍隊。這樣兩個集團,撕破臉皮,廝殺起來,是早晚的事兒。漢人慣常的那種兄弟情義,即便是有,也不耽誤他們互相廝殺。
其實,在平日的競爭中,占優(yōu)勢的,是李建成集團,他不僅得到李元吉的相助,而且老爹李淵也是向著他的。李淵宮里眾多得寵的嬪妃,也多半向著李建成說話,有意無意,給李世民下蛆。倒是未必像正史上講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跟這些嬪妃有一腿。而是他們善于處事,比較會討這些寵妃的歡心。
如果不發(fā)生變故,那么,等老皇帝一死,繼位者一定是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即使是向著勝利者的正史,也沒說出什么李建成的惡行,看來,即使是他做皇帝,也不見得會很差。
所以,擺在李世民和他集團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如果不想等死的話,那就得冒險一搏。反過來,時間在李建成與李元吉一邊,所以,他們反倒不著急。
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集團冒險一搏的產(chǎn)物。原本是正常的朝會,但在大家必經(jīng)之地的玄武門,李世民早早就收撫了守衛(wèi),換上了他的人,然后伏兵門內(nèi),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襲此二人,將他們殺掉,等到二人的護衛(wèi)部隊反應過來,大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東宮的護衛(wèi)倉促發(fā)動進攻,打了很久,但攻不下城門。后面李世民的兵又包抄過來,李建成集團只能歸于失敗。于是,大局遂定。也許正因為李建成集團的優(yōu)勢地位,使得他們疏于防范,萬萬沒有想到會在上朝的路上遭遇埋伏,才遭此暗算的。
到了這步田地,李淵能有什么辦法呢。李世民已經(jīng)派他的大將尉遲敬德“擐甲持矛”帶兵“護衛(wèi)”他來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讓位,自己做太上皇去了。當年他們的祖先在草原上,就是這樣爭大位的。君不見,匈奴的冒頓單于是怎么奪得大位的,鳴鏑所向,萬箭齊發(fā),把他老爹射成了刺猬。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一家子人都被殺掉,幾個兒子,一個都沒活的。李元吉漂亮的媳婦,還被李世民搶去自己享用了。說起來,這也是鮮卑的傳統(tǒng),失敗者男丁都得死,而女子,則作為戰(zhàn)利品歸了勝利者。
在當時,李世民并沒有擔心這種弒兄殺弟的惡行,會有什么不良的反應??墒?,隨著唐朝漢化的味道越來越濃,這個怎么也抹不干凈的糗事,倒成了唐朝史家的一塊心病,按照儒家倫理,怎么說都說不圓。
其實,對于封建時代的老百姓來講,只要上臺的人干得還不錯,他們才不管他到底是采取什么手段奪的位呢。反正古代王朝的天下,都是打出來的,誰打下,坐住了,就是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