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豪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西北地質勘查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西藏斯弄多礦區(qū)屬中型規(guī)模,主要包括褐鐵礦、方鉛礦、菱鋅礦等礦石礦物,平均品位為11.25%。整個礦區(qū)以構造破碎帶裂隙充填型為主,矽卡巖型為輔,地質特征十分突出,找礦標志十分獨特,受到構造破碎帶與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直接影響到礦產分布與產出量[1]。
西藏斯弄多,即指謝通門縣斯弄多鉛鋅礦成礦亞帶,礦區(qū)內主要以金、銀、銅、鐵、鋅、鉛等為主。礦區(qū)以石炭系昂杰組,第三系年波組深海—半深海相火山噴發(fā)中酸性火山巖以及凝灰?guī)r—火山碎屑巖、碳酸巖等出露地層為主,分布廣泛。
昂杰組的巖性特征為厚度跨度極大的粉砂巖、細砂巖、白云巖、灰?guī)r。年波組的巖性特征為火山碎屑巖、凝灰沉積巖和角礫凝灰熔巖。礦區(qū)斷裂構造主次分明,主斷裂構造包括近EW向和他自拉-郭拉-堪珠鄉(xiāng)蝕變破碎帶逆斷層,雪別-志藏平移斷層和嘎莫金雞普起日及雪別逆沖推覆斷層,次斷裂構造為近SN向構造斷裂帶。礦區(qū)內共有4km2巖漿巖出露地表,以流紋巖、凝灰?guī)r、斑巖為主,火山巖為次,分布于礦區(qū)東部及北部區(qū)域,東西向展布。有少量黃鐵礦化、黃銅礦化、鉛鋅礦化分布于斷層破碎帶當中,斷續(xù)充填呈透鏡狀的灰白色花崗斑巖且有分枝復合現(xiàn)象。
物化探普得知存有六處綜合異常,以近EW向構造為主,區(qū)內以導礦、控礦構造為主,造成異常出現(xiàn)的原因是存在隱伏巖體,且隱伏巖體周邊有含礦環(huán)形構造帶或者礦化矽卡巖化帶的存在。礦區(qū)礦石構造主要包括網脈狀、細脈狀、星點狀、塊狀、浸染狀等,而按照礦石的自然類型,礦區(qū)內共有氧化礦、混合礦和原生礦三個品類的礦石。本礦區(qū)按照礦產工業(yè)指標的具體標準,可以分成9個礦體,即KT1~KT9,其中KT1、KT2、KT3、KT4、KT5主礦主要位于中部地區(qū),以白云巖、灰質巖為主,大量存在于破碎帶中,規(guī)模大且具有連續(xù)性,基本上,礦體的長度都在180m~766m范圍之內,厚度在1m~32m范圍之內,全礦區(qū)平均品位在11.25%左右。而KT6~KT9四個礦的規(guī)模相對較小。在9個礦體中,主要包括混合礦、氧化礦等。
對西藏斯弄多礦床成因的分析,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即成礦原因、成礦作用、成礦物質和成礦控制。具體分析如下。
(1)成礦原因。西藏斯弄多成礦母巖為火山巖漿活動形成的火山巖、花崗斑巖和流紋斑巖等,礦床礦化明顯受到構造破碎帶影響,形成了以構造裂隙熱液充填交代型為主,矽卡巖型為輔的成礦原因。在地質構造上來說,西藏斯弄多礦區(qū)屬于古特提斯裂谷帶隆升褶皺帶上,受到印度板塊俯沖的影響,密集張扭性裂隙和區(qū)域性構造斷裂帶密集。
具體分析得知,受到南北向擠壓應力影響,在東西向展布區(qū)域形成了大規(guī)模構造斷裂帶,經發(fā)育成為次一級構造破碎帶,局部貫入巖株、巖脈,以花崗斑巖、閃長玢巖為主,在花崗斑巖脈的浸入作用下,含礦熱液或變質熱液由斷裂通道向上運動,最終形成矽卡巖礦體,并在裂隙中充填以形成第一階段鉛鋅礦化。在今后多期的遷移、疊加、富集過程中,鉛鋅進一步礦化,受到不同程度的熱液礦化疊加和改造,直到在構造復合部位形成礦體。
(2)成礦作用。西藏斯弄多成礦在后造山陸內巖漿活動期,破碎帶發(fā)育良好,礦化主要發(fā)生在次級構造破碎帶當中,有利于成礦。南北方向為最先開始的擠壓,構造斷裂以多條壓扭性構造破碎帶為主,其后為密集張扭性裂隙構造,由此產生礦熱液運送通道及容礦場所。在熱源的作用下,成礦物質發(fā)生活化,并通過遷移富集成礦。
第一期鉛鋅礦化主要由向上運移與碳酸鹽接觸的熱鹵水所成的矽卡巖礦化和充填、交代、富集在構造裂隙中的含礦熱液共同組成。后期,東南向構造發(fā)生運動,對前期形成的破碎帶造成影響,出現(xiàn)錯位切割引發(fā)破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熱液動力變質,使得礦區(qū)內的活化、遷移、疊加、富集等工作進一步深化,有利于形成厚大礦體。不僅如此,東南向擠壓為最早開始的擠壓,主要是多條壓扭性構造破碎帶擠壓,經過運動演化,變?yōu)槊芗瘡埮ば粤严逗蛿嗔褬嬙?,由此也形成了鮮明的找礦標志,即構造裂隙熱液充填交代型所形成的塊狀、浸染狀和脈狀礦石。而另一種矽卡巖型礦體,由于成礦溫度低,蝕變簡單,硅化程度弱,鹽化程度強,加之熱液活性低,活動不頻繁等原因,使得矽卡巖型礦體未成規(guī)模,礦石品位不高。
西藏斯弄多的成礦階段可以被看做三個時期,具體分析如下:第一期,沉積成巖期。主要形成昂杰組含礦層和初始礦源層,礦物生成以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為主。第二期,構造活動成礦期。主要形成工業(yè)礦體,礦物生成以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為主。在第二期構造活動成礦期內,礦物的生成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即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白云石生成階段和熱液疊加階段。第三期,表生期。在表生期內,礦體會受到嚴重的破壞,從而造成原生硫化礦體的氧化流失及貧化問題。在第三期表生期內,會生成大量的如白鉛礦、褐鐵礦、菱鋅礦等次生礦物。礦區(qū)內的氧化程度較高,可以達到48%及以上,這是由于在斷裂結構剪切的作用下,節(jié)理巖石裂隙發(fā)育程度較高,由此使氧化強烈,氧化帶較深。
(3)成礦物質。礦區(qū)成礦母巖為火山巖漿活動形成的火山巖、花崗斑巖和流紋斑巖等,構成了本礦區(qū)及周邊鄰礦鐵、鉛鋅等成礦的主要物質。展布呈現(xiàn)帶狀,分支呈復合現(xiàn)象,透鏡狀在垂直方向表現(xiàn)明顯,豆莢狀在局部分布,礦體整體上上部大,下部小,氧化礦為主。
(4)成礦控制。礦區(qū)內巖體分布及主要產出受控于區(qū)域范圍內的斷裂構造,層控特征顯著,主要的容礦空間是在古特提斯裂谷帶碳酸鹽巖含礦隆升褶皺帶當中。
西藏斯弄多礦床找礦標志主要涉及四個方面:①地層標志以石炭系昂杰組中不純灰?guī)r及角礫狀白云巖建造為主。②巖性標志以海底濁流作用形成的含鐵角礫狀白云巖及接觸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巖、化灰?guī)r為主。③鉛鋅礦標志以各類礦化、石化為主,主要礦化類型包括褐鐵、黃鐵、黃銅等,石化類型包括孔雀、白云、硅化等。④構造標志以東西向展布構造破碎帶和構造角礫巖為主。
綜上所述,西藏斯弄多成礦母巖為火山巖漿活動形成的火山巖、花崗斑巖和流紋斑巖等,擠壓形成的區(qū)域內東西構造帶與斷裂交匯處是主要的容礦場所。且該區(qū)域內礦產的形成具有多階性和疊加性,礦化富集過程漫長。由于本礦區(qū)礦床受到巖體多期運動影響,構造變形強烈,斷裂規(guī)模較大,為此也使得區(qū)域內礦床地質特征眾多,類型復雜豐富,找礦標志明顯,且經研究表明,該礦區(qū)下部可能存有隱伏礦體,找礦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