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亭 趙卓誠
1 東港市中心醫(yī)院 胸外科 (遼寧 東港 118300)
2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 胸外科 (遼寧 丹東 118000)
內容提要: 目的:研究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在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科室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8例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4例;參照組予以傳統開胸手術治療,實驗組予以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及炎性指標。結果:兩組患者的清掃淋巴結數量比較無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的輸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實驗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參照組,實驗組患者術后的IL-6、IL-10、TNF-α指標均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對比P<0.05。結論:為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方案,效果理想,且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
肺癌是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非小細胞型肺癌的占比可達80%以上,包括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腺癌等均屬于非小細胞癌范疇[1]。臨床多為患者采用手術治療法。該類患者多為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手術風險更高,因此在手術方案的選擇上也應更加慎重[2]。為探尋更加理想的治療方案,本科室在近兩年對部分老年患者開展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療法,療效較令人滿意,現報道如下。
將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非小細胞癌患者納入研究小組,共計88例,入院后經影像學檢查、病理結果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39例;年齡分布在60~78歲范圍內,中位值為(68.9±5.1)歲;分型:鱗狀細胞癌46例,腺癌37例,大細胞癌5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4例;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對比得出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實驗組:本組患者接受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麻醉方案為全身麻醉,在雙腔氣管插管后予以選擇性單肺通氣,在患者腋中線7~8肋間取一大小為1.5cm左右的小切口,利用血管鉗對肌肉進行鈍性分離處理,從壁層胸膜穿刺進入胸膜腔,確保無粘連現象之后,再把套管置入胸膜腔內,探查腫瘤病灶的位置、大小、性質,并觀察有無轉移情況。確定腫瘤位置后,在患者的腋前線4、5肋間處,取一個切口,大小以3~4cm為宜,以此作為操作孔,在胸腔鏡的直視條件下,將沖洗吸引管、電灼剝離器、無損抓鉗等手術器械及設備置入其中,對肺葉組織進行切除處理,清掃淋巴結,之后止血、沖洗術腔,最后縫合手術切口。
參照組:本組患者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治療,麻醉方案同實驗組,為患者打開后側切口,切開其背闊肌與前鋸肌,在患者第5、6肋間取切口進入胸腔,之后將病變肺葉的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分離開,將病變組織切除,全面清掃淋巴結,最后沖洗術腔、縫合手術切口。
①清掃淋巴結數量。②輸血量。③引流量。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⑤炎性因子水平:利用放射免疫測定法對患者術前、術后的炎性因子進行測定,包括的IL-6、IL-10、TNF-α。
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以P<0.05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的檢驗標準。
兩組患者的清掃淋巴結數量比較無差異,P>0.05;實驗組的輸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組間對比P<0.05,見表1。
實驗組中,出現切口感染1例,胸腔積液1例,發(fā)生率為4.55%(2/44);參照組中出現肺部感染2例,肺不張2例,胸腔積液3例,切口感染2例,發(fā)生率為20.45%(9/44);實驗組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
術前,兩組的各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術后,實驗組的IL-6、IL-10、TNF-α指標均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見表2。
肺癌是一種發(fā)病率、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與吸煙、環(huán)境、電離輻射、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相關[3]。臨床主要是通過手術、化療、生物治療等方式對肺癌患者進行治療,非小細胞癌是起源于肺中央支氣管到終端肺泡的上皮細胞,患者在確診之后通常已發(fā)展到中晚期,對于符合手術適應癥者,應依據患者的腫瘤實際情況采取及時、合理的手術方案。以往多為患者采取開胸手術治療,雖然可將病變腫瘤組織切除,清掃淋巴結,但在手術操作中需要進行單肺通氣與切斷肋骨,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并發(fā)癥較多,會對術后生存質量產生一定影響[4]。胸腔鏡手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微創(chuàng)技術,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可以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使手術操作更加精準、精細,且手術切口較小,會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術腔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更加適用于老年患者。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清掃淋巴結數量比較無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的輸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這一結果與林強[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也再次證實了胸腔鏡手術的有效性及優(yōu)勢。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實驗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參照組,實驗組患者術后的IL-6、IL-10、TNF-α指標均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對比P<0.05,提示胸腔鏡下手術對患者的機體創(chuàng)傷性更小。
綜上所述,為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方案,腫瘤切除效果、淋巴結清掃效果與傳統開胸手術無差異,但胸腔鏡下手術在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方面更具優(yōu)勢。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對比(±s)
注:*表示與參照組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清掃淋巴結數量(個) 輸血量(mL) 引流量(mL)實驗組 44 14.0±2.1 128.9±22.4* 1015.6±341.5*參照組 44 14.3±2.6 227.4±28.4 1255.1±40.12
表2.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pg/mL)
表2.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對比(±s,pg/mL)
注:*表示與參照組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IL-6 IL-10 TNF-α實驗組 44 術前 202.70±14.18 355.51±24.65 153.65±11.20術后 132.28±10.94* 259.33±18.35* 81.92±8.40*參照組 44 術前 201.73±13.80 354.49±23.62 154.63±12.23術后 149.31±10.02 284.08±20.47 107.1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