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英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華夏祖先智慧的結晶,是華夏祖先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我認為讓孩子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汲取傳統文化精髓不僅能熏陶孩子的內心世界,凈化孩子的靈魂,還能積累孩子的識字量,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經典誦讀;傳統文化;語文素養(yǎng)
傳統經典文化作為華夏祖先智慧的結晶,炎黃子孫文化的精髓,將其融入小學學習生活及語文教學中,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下面我將對如何通過經典誦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出幾點看法。
一、重經典文化氛圍的熏陶,引學生入傳統文化勝地。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環(huán)境對孩子也會有好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無不滲透國學經典文化氛圍。在校園的花園里,設有古代名人的雕像并雕有其對應的名言警句;在樓梯旁的墻壁上張貼著孔子的畫像及《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在教室外面的長廊壁上張貼著《三字經》和《弟子規(guī)》中的名言警句;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著教孩子做人或者激勵孩子學習的名言警句。孩子們踏著臺階,走進教室,一路國學氛圍芳香撲鼻,沁人心脾,將他們引入經典文化勝地。
二、重經典文化文句的積累,幫助學生深化文化底蘊。
讀中悟情,讀中悟理。大量的經典誦讀是學生了解運用古文化的必經之路。古典詩詞是中華燦爛文化中一朵瑰麗的奇葩。《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三個學段要求背誦優(yōu)秀詩文110篇(段)。這個數字看起來有些讓人生畏,但我?guī)ьI學生采用分散任務,降低難度的方法,卻能夠很容易的積累這些古詩。一年級時,我利用周二和周四語文早讀的時間,背誦兩首古詩。然后在每節(jié)語文課前再誦讀兩遍,以求熟記在心,出口成章。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孩子至少會背將近30首古詩詞。同時,利用周三和周五語文早讀時間,背誦《三字經》,《三字經》內容包羅萬象,義理深奧,如果僅讓學生死記硬背,勢必會令他們感到枯燥,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嘗試著每次背誦四句。并讓孩子回家背誦給父母聽。這樣,既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又能把誦讀經典的樂趣與家人分享,讓他們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快樂的學習,激發(fā)了孩子學習的興趣。二年級時,我又會合理安排時間讓孩子吟誦其他古詩詞、《弟子規(guī)》、《千字文》等,隨著年級的升高,還會安排大量的宋詞、元曲以及一些經典的現代兒童詩讓孩子閱讀。這樣堅持下去,小學六年時間,區(qū)區(qū)110篇優(yōu)秀詩文決不在話下。孩子們還會積累大量的詩詞歌賦和名言警句,對古文、詩歌的理解能力也會有質的飛躍。真正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中華好少年。另外,孩子們在課外還把學過的古詩詞、《三字經》等和游戲活動結合在一起有情有調的吟誦,還可以在放學走路隊時集體吟誦,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加了他們對古詩詞等的積累,大大深化了孩子們的文化底蘊。
三、重經典文化課堂的學習,拓展學生傳統文化的寬度。
課堂是孩子們學習經典文化最好的舞臺。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因此,它本來就該滿貯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所以在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時,我尤其注重:
1、創(chuàng)設與本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導語情景。引用與教材相關的典故詩文、名言警句、詩詞賦文、傳說故事、名人軼事等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我在教學《七步詩》時,課前查閱大量資料,收集一些曹植與曹丕的故事,并將曹植在寫七步詩時的故事作為新課導語,引學生進入新課。我發(fā)現孩子們在了解這個故事后,在得知曹植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之下寫的這首《七步詩》后,對詩歌內涵理解特別透徹,對這首詩的朗讀也是那么的聲情并茂。
2、以教材課文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在引導學生學習李白的《贈汪倫》這首詩之前,我收集了許多李白的詩歌。在引導學生學完《贈汪倫》這首詩后,我進而引導學生拓展到李白的其它詩歌,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古朗月行》等。孩子們在已經積累了大量詩歌的基礎上,再來讀同一詩人的詩歌,也會格外興致盎然,讀得有滋有味。在引導學生學習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之前,我收集了許多望月思鄉(xiāng)的詩歌。學完《靜夜思》這首詩后,我進而引導學生拓展到其它望月思鄉(xiāng)的詩歌,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昌齡的《出塞》、李白的《月下獨酌》等。這樣一歸類一吟誦,孩子們的知識面更廣了,視野更寬闊了,對同一主題的詩歌,更能夠體會文字背后的含義,并能聲情并茂的朗讀。在孩子寫作時也能引經據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像這樣教一篇背數篇的方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也使他們融入了濃濃的古詩詞學習之中。從而積淀學生的語文功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四、重經典文化活動的開展,綜合展現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
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學校和老師都非常重視孩子們的經典誦讀,希望他們能通過經典文化的誦讀,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那么孩子們到底吸收了多少文化精髓?教師應鋪設平臺,開展精彩紛呈而又實實在在的活動,讓孩子的文化素質在文化活動中體現出來。學校每年都會開展“美文美音,魅力漢語”經典朗誦活動,要求學生人人參加,孩子們在大型經典朗誦活動中深挖經典內涵,多元化展現經典文化精神,積極排練,踴躍表現。無論是詩詞歌賦的朗讀形式還是朗讀方法、朗讀語氣、朗讀語調等都字字琢磨,細細推敲,將自己的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活動引領了學生走進古詩文天地,領略古詩文的魅力,這不僅豐富了孩子的課余生活,更是對孩子經典文化素養(yǎng)的一次考驗,一次洗禮,一次綜合性的實踐。讓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與培養(yǎng),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毋庸置疑,這就是語文課程的延伸,這就是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
總之,經典誦讀,已如呼吸般自然,深入人心。它猶如一彎活水注入我們的教學園地;它猶如一把鑰匙打開學生的智慧之門。它就是新世紀文化傳承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時時激發(fā)學生充滿激情的美好情懷,喚起學生創(chuàng)造的靈性。從而增加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沈維萍.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價值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5 (24):6-6
[2]盛悅.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 (16):291-291